傳統百貨探索轉型存痛點 突圍要看是否理解消費人群等

传统百货探索转型存痛点 突围要看是否理解消费人群等

數據是行業發展的最真實反映。根據沙利文數據顯示,2013年至2016年間百貨行業年複合增長率僅為1.7%,增速緩慢。重慶百貨(600729,SH)2014年~2017年營收持續下滑。天虹股份(002419,SZ)2014年至2016年扣非後淨利潤同比下滑12.14%、10.68%、1.64%。

面臨發展的困局,百貨零售企業們開始尋求自救出路,調整發展戰略,轉型升級。這一探索轉型的路上既有寶貴的經驗,也存在轉型的痛點。

品牌諮詢公司Prophet鉑慧合夥人黃昱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表示,總體而言,百貨業的突圍勢在必行,其未來的成功取決於是否充分理解新的消費人群、新的垂直零售領域和場景以及是否能打造新的購物體驗。

百貨企業轉型“七十二變”

面對業績下滑,關店是企業最直接有效的止損方式。2012年至2016年間,百盛關閉了位於上海、貴陽、石家莊、濟南、天津、重慶、北京等多個城市的十餘家門店。瑪莎百貨於2008年進入中國市場,2015年關閉5家門店,2018年初關閉其在天貓的官方旗艦店後,徹底退出中國市場。

當然,僅靠關店是遠遠不夠的,減少成本的同時考慮如何留住消費者,甚至吸引新的顧客,這樣才能更好地活下去。於是,百貨零售企業紛紛走向了轉型的道路。

百盛自2014年開始調整經營,嘗試往“時尚生活概念零售商”轉型。這一轉型方向也與其自身定位相符——百盛是最早在中國經營時尚百貨外資連鎖企業之一。在轉型過程中,百盛將目光重點瞄準了美妝板塊。2018年5月,百盛首間獨立概念門店Parkson Beauty在長沙開業,在此成功基礎上,百盛將青島的一家百貨店成功轉型成了第二間Parkson Beauty。

根據百盛集團公佈的2018年三季報,2018年1~9月,化妝品與配飾類別佔商品銷售總額約48.7%。百盛集團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張瑞雄在長沙Parkson Beauty店開業時表示,美妝板塊一直是百盛發展的重點,目前在百盛中國所有的業務中佔比約為25%,而未來這個比例還有可能擴大。

銀泰百貨選擇與互聯網巨頭阿里巴巴合作,利用數字化技術對傳統百貨進行“舊城改造”,主要是對會員、商品、場景的數字化改造。在銀泰商業CEO陳曉東看來,客流下降是實體零售生意不好的結果,而不是原因。實體零售跟顧客的互動關係出現了問題,要改變問題,必須要做數字化。

“非數字化的情況下,不可能做到網狀結構,網狀結構給經營帶來了更多的挑戰。原來一個顧客不開心只是自己知道,現在一個顧客不開心,可能會有很多的顧客知道。”陳曉東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王府井百貨、天虹百貨、新世界百貨則通過打造購物中心、佈局便利店、超市業態等多業態共同發展的方式“去百貨化”。聯商網高級顧問王國平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現在越來越多的傳統百貨選擇“去百貨化”,一方面是由於百貨的擴張跟不上商業地產的發展速度;另一方面,購物中心以經營流量為主,以消費者為導向,通過滿足消費者需求,做大流量。傳統百貨往往盯住利潤最高的鞋服珠寶化妝品板塊,逐利性太強,也就慢慢不被消費者青睞。

轉型存在痛點

傳統百貨的轉型過程並沒有那麼容易,也存在著許多的挑戰。根據商務部發布《2017~2018年中國百貨零售業發展報告》顯示,成本上升加大轉型壓力,轉型有待系統變革,全渠道建設不明顯,轉變經營模式困難重重仍是目前行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受制於物流成本高企、房租價格水平上漲、人工成本上升等因素,零售企業經營成本壓力依然較大。一些企業由於缺乏充足資金,轉型升級步伐緩慢。目前,零售轉型更多體現在對消費體驗方面的關注,如購物環境、商品陳列、空間規劃或是業態上的跨界如“超市+3C”、“超市+餐飲”。雖然迎合了消費升級和創新,但簡單的業態組合或業態細分不能解決行業遭遇困境的根源問題。

報告還顯示,當前部分企業形式上雖然實現了O2O模式,建立了線上支付平臺,但沒有實現與消費者的有效互動。網上營銷平臺缺乏專業的運營團隊,對消費大數據信息挖掘不夠,無法實現精細化運營,差異化管理。

此外,經營模式問題一直是行業持續關注的熱點,百貨業自營轉型依然進展緩慢,面臨重重困難。一是長期聯營制使百貨企業經營能力喪失,難以擺脫對供應商的依賴;二是資金佔用多,庫存風險大,對安於現狀的機制是極大挑戰,加之擴大自營比例將觸動代理商利益,難度很大;三是人才匱乏,缺少買手;四是採購過程成本控制難。

品牌諮詢公司Prophet鉑慧合夥人黃昱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無論是百盛開美妝專賣店,還是王府井涉足社區生鮮等都是傳統百貨在突破自己的經營模式,去尋找和開發新的消費者觸點。

這些觸點的產生來源於消費者圍繞自身生活方式的重新界定,從而對消費體驗的多樣化追求。一個明顯的趨勢是,由於消費者選擇能力的增強,和消費人群的分化,產生了大量新的垂直領域的觸點和體驗,如美妝、家居等垂直領域。

而這些場景和觸點有很多競爭者參與,這些競爭者在這些領域入手早,運作更靈活,比如線上線下的融合盒馬、小紅書等。圍繞新的場景展開服務成為線上和線下零售爭奪的主戰場。總體而言,百貨業的突圍勢在必行,其未來的成功與否取決於是否充分理解新的消費人群,新的垂直零售領域和場景,以及是否能夠打造新的購物體驗。

不過,在百貨零售轉型升級方面,中國已經走在前面。陳曉東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日韓、歐美的百貨行業發展和中國的區別就是他們的行業集中度比較高,互聯網技術也完全不一樣。歐美和日韓互聯網基礎設施比中國偏弱,不僅體現在網速、移動互聯網終端的多少,還包括是否有發達的移動支付系統和物流體系。

“不管是歐美和日韓的百貨發展上升或是下降,還是在原來的業務邏輯裡循環,比如消費意願、淡旺季影響,它還沒有走到線上線下完全結合的方式去引領業務發展,中國在這方面走得比較靠前。”

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