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棋至中盤」 表內外經營模式面臨重塑

2018年已然過半,如果要問今年上半年最值得關注的銀行業動態是什麼,“強監管”無疑高票當選。從監管層密集發佈各項重磅金融監管新規到屢屢給銀行業開出鉅額罰單,無不在釋放一個明確的信號——“去槓桿”將延續。

而與“強監管”、“去槓桿”相伴生的則是銀行業的轉型步伐在加快。興業研究團隊認為,整體來看,今年下半年,銀行表內與表外的經營行為將面臨重塑,銀行表內資產配置迴歸“存貸為主體”模式,表外則向淨值化、基金化運作靠攏。此外,金融科技對銀行輕型化轉型的賦能以及新一輪對外開放背景下,銀行的國際化綜合化發展趨勢也值得關注。

表內與表外的分離與重塑

2018年上半年,監管機構密集發佈多項重磅政策,如《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商業銀行大額風險暴露管理辦法》、《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等。監管的持續加碼,直接推動了銀行表內資產負債結構的調整,具體表現為,表內資產配置由同業、信貸、投資並駕齊驅的模式轉變為信貸為主導、負債端爭取核心負債的模式。

近日,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發佈的《全球銀行業展望報告》預計,上市銀行2018年全年資產負債增速或為6%至7%,同時,存貸款在資產負債中的佔比或將繼續提高,貸款佔比有望提升至53%至54%,存款佔比則提升至74%至75%。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年初以來,“銀行存款競爭”再次受到市場的廣泛關注,不少銀行提出“存款立行”策略。例如,農業銀行表示,2018年,該行將通過擴展全口徑存款、狠抓結算、內外合作、加強久期管理等措施,提高存款競爭力。

然而,迴歸存貸業務本源並不意味著銀行經營績效的提升。從實際情況來看,銀行的負債端成本仍在上行,表現為一般性存款增速緩慢,而成本高昂的結構性存款大幅增加。央行信貸收支表口徑顯示,截至2018年4月,大型銀行和中小銀行存款規模分別同比增長約7%、8%,兩類銀行結構性存款規模分別同比增長約46%、54%,整體負債端成本抬升。

與此同時,考慮到信貸資產收益率上浮幅度有限,興業研究團隊預計,2018年下半年,銀行業淨息差上浮將不明顯。

此外,今年上半年,資管新規的發佈將直接推動銀行表內與表外的隔離。今年3月23日,招商銀行(600036,股吧)擬設立資管子公司“招銀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引發業界關注。專家認為,銀行系資管子公司的設立將為銀行資管業務帶來鉅變,但銀行資管轉型尚待更多政策細則出臺,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未來銀行資管業務將由獨立子公司運行,打破剛兌,獨立託管,更多參與大類資產配置。

金融科技賦能輕型化

2018年上半年,銀行業在金融科技領域有哪些大事件值得關注?又給下半年帶來怎樣的想象空間?

今年上半年,繼國有五大行之後,眾多中小銀行開始與金融科技公司展開 “聯姻”。1月,興業銀行(601166,股吧)與微軟中國簽署戰略合作協議;2月,民生銀行(600016,股吧)與華為、天津銀行與浪潮集團分別簽署戰略合作協議;5月,浦發銀行(600000,股吧)、光大銀行(601818,股吧)、華夏銀行(600015,股吧)分別與螞蟻金服簽署戰略合作協議;6月,中信銀行(601998,股吧)與螞蟻金服、浦發銀行與騰訊分別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等。據《金融時報》記者不完全統計,僅上半年,與金融科技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的銀行已達11家。

此外,部分銀行已不滿足於對外尋求科技合作。4月,建信金融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掛牌成立;5月,民生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截至目前,除建設銀行、民生銀行外,興業銀行、平安銀行(000001,股吧)、招商銀行、光大銀行等業已陸續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銀行系金融科技公司已達6家。業內人士認為,面對金融科技的崛起,銀行業已從“被動防禦”到“主動進攻”,預計後續將會有更多中資銀行跟進設立金融科技子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建行設立了國內首家“無人銀行”,同月,農行在重慶推出國內首家“自己動手”的DIY智慧銀行。專家認為,探索智能化轉型已成為銀行業共識,隨著機器人、智慧櫃員機等智能機具的不斷鋪開應用,銀行網點正在被重新定義。

不過,交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何飛稱,目前銀行智能化發展還不成熟,主要原因在於數據維度不夠豐富,且各類數據沒有打通,無法實現有效交互,大數據分析不夠成熟,實時提供智能服務的能力不強,仍需人工服務做補充。

值得關注的是,相較2018年以前停留在理論探索階段,今年上半年,區塊鏈技術在銀行業的落地應用正在加速推進,包括五大行、郵儲銀行、興業銀行、招商銀行、光大銀行、中信銀行、浙商銀行、民生銀行、微眾銀行、江蘇銀行、贛州銀行、貴陽銀行、上海銀行等在內,都已開始佈局區塊鏈。業內專家表示,從實踐進展來看,區塊鏈技術在整個銀行體系中的應用目前還處於初級階段,要想將成熟的區塊鏈技術應用到銀行日常運營系統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國際化發展或提速

“金融作為一個行業本身,在股權投資業務方面,對外資進一步開放的政策今年以來已陸續出臺,內容涉及銀行、保險、證券投資、期貨公司等金融業的主要板塊。其中,比較引人關注的還是銀行業。”交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表示。

在今年4月召開的博鰲亞洲論壇上,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公佈了11項將在今年落地的金融開放措施,其中有4項涉及銀行業開放。實際上,隨著新一輪金融對外開放的啟動,多家銀行將國際化發展列為自身轉型的重要方向之一。特別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也為銀行業的輕型化發展提供了轉型機遇。

中行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該行全球服務網絡進一步完善,海外機構已覆蓋54個國家和地區,其中覆蓋23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成為全球和“一帶一路”沿線佈局最廣的中資商業銀行。

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我國的對外跨境信貸額度高達6000多億美元,目前在63個國家,有1350個分支機構在從事商業銀行的各項業務。連平表示,在商業金融方面,未來相關機構將會全方位地進行業務拓展,如將加大中資銀行海外佈局力度、與多邊開發機構合作開展融資活動、加大力度與國際同業合作開展銀團貸款、支持國際基礎設施建設等。

“對外投融資,在新一輪的對外開放中發展空間還很大。”連平稱,雖然中資銀行在國內與同業合作開展銀團貸款的情況並不多,但是在海外,銀團貸款是中資銀行控制風險的重要工具之一;而在支持國際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綜合考慮我國商業銀行整體的實力、金融創新能力、跨境放貸規模以及人民幣國際化等多個因素來看,未來的發展空間非常大。

本文源自金融時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