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器形,天生麗質——高足杯

高足杯也稱馬上杯,它同於高足碗,上為碗形,下有高柄。高足杯也稱把杯,外觀美麗,實用方便,是陶瓷中的典型器物。每個朝代的高足杯都有各自的時代特徵。

高足杯也稱馬上杯,上為碗型,下是高柄,是陶瓷中典型的器物。盛行於元代。至於這種器型創制於哪個朝代,說法不一。明、清時期則作為中華文化的一種傳統而被繼承、延續下來,有小量製作。每個朝代的高足杯都有各自的時代特徵。


有一種器形,天生麗質——高足杯


"高足杯始於元代,它適用於蒙人善騎喜飲的習俗,最初為馬上飲酒而制(所以高足杯又稱馬上杯),後來也稱靶杯,可以擺放果實。"似乎高足杯最初是蒙古人的飲酒器具,高足杯出現的歷史背景是隨著蒙古族入主中原,從而在國內大量出現。


有一種器形,天生麗質——高足杯


《中國陶瓷史》第八章第三節在論及元代瓷器的造型時,明確指出:"四系小口扁壺、高足杯、僧帽壺及多穆壺是元代的新創品種。"並說"高足杯是元代瓷器中最流行的器形。口微撇,近底處較豐滿,承以上小下大的竹節式高足,是高足杯的典型式樣。"有人對元代青花瓷的器形數量做過統計,得出"就國內所藏元青花總數說,高足杯約佔22%"的結論。1999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景德鎮湖田窯清理了一處元代"樞府窯"遺蹟,"此次出土的樞府瓷,在器形上以高足杯最為常見,數量佔總數的95%以上。"


有一種器形,天生麗質——高足杯


高足杯(碗)在元朝最流行,主要是因為它的實用性。草原民族吃飯、睡覺也幾乎不下馬,又好喝酒,腦補這樣一個畫面:

在馬上一手拽韁繩,另一隻手攥著杯子底下的把兒,完全不影響喝酒,這個設計挺神的!也非常好看,別緻。

有一種器形,天生麗質——高足杯

有一種器形,天生麗質——高足杯


有一種器形,天生麗質——高足杯


可能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吧,明朝早已經是定居的生活方式了,高足杯的使用功能也已經不復存在,但依然燒造。估計就是因為它別緻、好看。


有一種器形,天生麗質——高足杯

有一種器形,天生麗質——高足杯


此高足杯撇口,深腹,腹部斜收,瘦底,下承以喇叭狀高足,胎體較薄,白皙潤澤,釉面更緻密,五彩顏色柔和,釉上填黃、紅彩、綠彩,並帶有描金工藝。釉面上下,相互映襯,脫俗雅緻。器紋飾描繪細緻,釉彩瑩潤,外壁畫作雙龍戲珠,所繪龍紋體魄雄健,氣宇軒昂。以常見的絃線作邊飾,其繪製技法、紋飾,具有典型時代特徵,有著極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