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晶原型不是微信,而是Talkbox,就連微信也是抄襲它發家

“魔盒”的故事原型是7年前曾經風靡一時的通訊軟件Talkbox,這個時間點很巧妙,那一年,騰訊也推出了自己的通訊軟件微信。

電視劇中的黃軒是個和巨頭大佬博弈的互聯網民工,一度面臨巨頭的擠壓競爭。真實的故事是,Talkbox曾經憑藉“按住講話”的功能一夜爆紅,但微信很快推出了具有完全相同功能和設計的2.0版本,自此優勢不再;

電視劇中的黃軒還有Angelababy這樣的投行精英的輔助,現實中的Talkbox團隊卻並沒有通過融資拿到可以和巨頭抗衡的充足彈藥,苦撐一年多之後產品被迫下線,三年後徹底退出歷史舞臺,團隊只能遠飛硅谷再次創業。而頂著“抄襲”罵名的微信成功轉型,拿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站臺票”,坐穩了國內通訊軟件的頭把交椅。

有意思的是,雖然Talkbox黯然退場,但是創始團隊二次創業時,明勢資本黃明明、真格基金徐小平、滴滴天使投資人王剛、清流資本王夢秋、啟明資本創始人 Gary Rieschel成為了現實版的“那藍”,團隊帶著50萬美金的天使投資在美國完成了新產品的研發。

魔晶原型不是微信,而是Talkbox,就連微信也是抄襲它發家

最近,不凡商業記者跟Talkbox創始團隊成員黃何聊了聊,試圖還原當年“千聊大戰”中和巨頭博弈的細節,以期給創業者在融資、盈利模式和創新方面帶來一些思考。

雖然當年的故事早已塵埃落定,但是現實中的創業仍在繼續,且現實遠比電視劇精彩。

魔晶原型不是微信,而是Talkbox,就連微信也是抄襲它發家

和巨頭的博弈

早些年,國內外創業者和巨頭紛紛效仿海外的兩款即時通訊應用WhatsApp和Kik,於是2011年1月,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畢業後黃何就聯合創辦了通訊軟件Talkbox,幾乎同時,張小龍開發的微信1.0版本在1月21日正式發佈,這兩款即時通訊軟件在市場上短兵相接。

但在當時,Talkbox顯然更具優勢:這是一款按住講話的即時通訊軟件,僅僅一個月的時間就積累了100萬用戶,迅速登頂中國和東南亞IM(即時通訊)榜首;而當時的微信只具備發送文字、分享照片和更換頭像等簡單功能,並不為外界所看好,5個月之後用戶還不足100萬。

此時,包括騰訊在內國內各大互聯網巨頭紛紛向Talkbox發起投資、收購要約。一個剛剛起步的創業公司被巨頭收購或許是創業的另一種出路,只是當時收購的事情還未談攏,戲劇性的反轉就發生了。

四個月後微信發佈了和Talkbox具有相同語音功能的2.0版本,2.1版本開始匹配通訊錄,用戶量迅速反超,Talkbox的用戶開始流失,而微信僅僅用半個月便登頂即時通訊軟件的榜首,後來,微信又陸續新增了“附近的人”、朋友圈、視頻通話等功能,逐步拉開了與Talkbox差距,穩定了其壟斷市場的地位。

微信絕地逢生實現逆襲,收購Talkbox便不是最緊要的事情了。

黃何所在的TalkBox團隊硬生生扛了三年,用戶累計有1300多萬。但是這三年裡,即時通訊軟件市場風雲變幻,“千信大戰”打響,國內出現了至少六七十款相似的產品,抄襲成風。在中國,Talkbox的用戶幾乎被微信搶空,東南亞市場則被後來居上的Line佔據。

2013年底,隨著用戶流失及在中國內地被防火牆屏蔽,內外失守的Talkbox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二次創業的黃何做了一款電子郵件APP簡信,把普通郵件處理成更加簡潔的格式,像發微信一樣發郵件,並且能夠做到郵件的即時更新。

魔晶原型不是微信,而是Talkbox,就連微信也是抄襲它發家

當時,明勢資本黃明明給了黃何一筆天使投資,並親自帶著他去挨個見投資人,最終真格基金和清流資本都向他拋出了橄欖枝,黃何也接受徐小平的建議三天後就拿著50萬美金坐上了飛往硅谷的飛機。

魔晶原型不是微信,而是Talkbox,就連微信也是抄襲它發家

抄襲與否或許並不重要

創業中的抄襲或者借鑑,從來都是成王敗寇的故事,最終打了勝仗活下來的才真正擁有話語權。

“好的藝術家模仿,偉大的藝術家偷竊。”

所以對於“微信是抄襲還是創新”這個問題,微信創始團隊成員陸樹燊是這麼回答的。

“按住說話參照的是Talkbox,基於用戶通訊錄建立社交連接參照的是Kik”,陸樹燊並不否認微信對其它產品的借鑑,“所謂‘偷 ’,實際上是學習對方好的idea,找到精髓,並且不斷探究這個功能是否可取並且為我所用。”

不管怎樣,當年的事情早已塵埃落定,但第一次創業帶給黃何的,卻遠不只是成為“微信抄襲對象”這樣的談資。

魔晶原型不是微信,而是Talkbox,就連微信也是抄襲它發家

反思Talkbox的失敗經驗,Talkbox創始團隊成員黃何能找到很多原因,押寶手機系統時的失誤,“按住說話”時追求音質而沒有考慮流量的問題,技術迭代耗時更新太久,在國內市場上很久都沒有推出中文版本,沒有融到足夠的錢來支撐起與巨頭的抗爭,在國內市場上敗北的時候沒有選擇自己更具優勢的東南亞市場等等。

但最根本的原因,是直到黃何再次創業,帶著新的創業項目“MailTime簡信”在YC加速器時學習才知道的:如何增長並盈利。

這個問題曾經讓Talkbox摔過坑,二次創業時,黃何再次面臨這個難題,幸運的是,在總結上次創業的經驗教訓之後黃何巧妙繞過了。

一開始簡信也是走to C的模式並很快打開局面:App 上線後用戶大幅增長並被全球18個國家和地區的蘋果 App Store 推薦,並被評為“年度最佳app”。

但簡信盈利的問題遲遲難以解決,結果2016年產品遇到資本寒冬融資遇阻,很多類似的郵件應用死掉。後來黃何帶著團隊及時調頭,將產品轉向B端成為面向商家的大數據平臺才算度過難關。

產品需要不斷的創新是黃何得到的另一個教訓。

看看最終在“千聊大戰”中大獲全勝的微信,七年過去了,微信似乎也遇到了“七年之癢”,滿世界都在說微信老了。90後、00後正在“逃離微信”,希望再有一個新的社交軟件來取代微信。

魔晶原型不是微信,而是Talkbox,就連微信也是抄襲它發家

一個多月前,這個新的可能性是子彈短信。它曾經10天激活用戶數達到500萬,上線七天就完成了第一輪1.5億融資,估值6億元,一時風光無兩。

只是後來缺乏創新的子彈短信也涼了,下載量急劇下滑,一路走低。用戶不斷按照微信的標準給子彈短信提要求,只是當二者越來越相似時,子彈短信憑什麼替代微信?

所以,缺乏創新的不只是騰訊這樣的巨頭,創業者也是。

在時代更迭的當口,強弱易勢,興衰輪替。但即使是在微信已經到了“七年之癢”的今天,創業者跟巨頭的競爭似乎依舊是不可能的事情,創新求生或許是唯一的出路。

不過沒關係,就像電視劇《創業時代》中說的那樣:眼下的困難並不是終結,而是新的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