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新能源擬年內完成混改,A輪融資70億或2023年IPO|車壹條


長安新能源擬年內完成混改,A輪融資70億或2023年IPO|車壹條

隨著補貼退坡,新能源未來到底如何,以及何時能實現商業化盈利還是未知數,長安新能源目前銷量表現也並不算好,而資本寒冬之下,資本對新能源領域的投資也在下降,長安新能源能否獲得資本青睞還有待觀察。

文|皮卡丘

圖|來源網絡


雖然北汽新能源『借殼』上市後就遭遇了股市寒流,但車企新能源業務獨立及IPO的計劃正在不斷提上日程,這一次是長安新能源。

近日,車壹條獨家獲得了一份證券公司內部關於長安新能源汽車混改項目的資料,雖然資料裡並未指明該項目是具體企業名稱,但據知情人士透露,此企業就是長安新能源。


年內完成混改,或2023年境外IPO

資料顯示,長安新能源擬通過本次混改,獨立發展,並引入戰略投資者,本次A輪融資規模不低於70億元,本次混改完成後,母公司持股比例下降至49%(不併表)。同時,該混改項目初步計劃2018年10月中旬完成審批評估,擬在10月底進入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掛牌交易,2018年12月簽訂增資協議。

長安新能源擬年內完成混改,A輪融資70億或2023年IPO|車壹條

本次A輪融資以戰略投資者為主,後續根據需要還將進行B輪等融資。資料還寫明瞭長安新能源的IPO計劃,初定於2023年待標的公司業務成熟後,啟動境外IPO上市,或上市公司換股吸收合併。

資料稱,長安新能源本次混改的目的是引入上下游合作伙伴,共建新能源汽車開放式生態系統;引入大型產業基金,知名投資公司,優化公司治理,建立更市場化、更高效的運營機制;為後續員工持股奠定基礎。


內部重組,長安將新能源業務劃至分公司

長安新能源業務啟動混改並非毫無預兆。8月28日,長安汽車發佈公告稱,為適應新能源汽車業務發展,公司擬進行內部資產重組,將其與新能源業務相關的部分資產以及與其相關的部分業務、人員劃轉至其全資子公司重慶長安新能源汽車科技有限公司。

長安新能源擬年內完成混改,A輪融資70億或2023年IPO|車壹條

其中,部分固定資產、存貨、其他應收款以及專利、專利申請權、軟件著作權和技術秘密以2018年5月31日為審計基準日,按經審計的賬面價值劃轉。審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5月31日,長安汽車劃轉資產的資產總額約為11.35億元,包括其他應收款8.3億元,存貨2.848億元,固定資產2014萬元。

從資料來看,長安新能源混改及IPO規劃與北汽新能源曾經走過的路非常相似,北汽新能源2016年啟動混改,A輪融資30億元,2017年B輪融資111.18億元,股東共計33家,不乏產業鏈上下游的民營企業和知名投資公司,長安新能源的混改目標也是如此。

長安新能源擬年內完成混改,A輪融資70億或2023年IPO|車壹條

不過,長安新能源的步伐似乎更快,A輪即計劃融資70億元,交出51%的股權,而如果按此計算,A輪融資後,長安新能源的估值就將超過140億元;如果啟動B輪融資,這一數字還將上漲。此前北汽新能源借殼上市前估值約為288億元。

據資料的數據,2017年長安新能源純電動汽車銷量為1.6萬輛,預計2018-2020年分別增至3.2萬輛、7.65萬輛、15萬輛,目標是2025年實現銷量目標48.7萬輛,成為中國新能源汽車領頭羊。


多位合作伙伴或入局混改

去年10月,長安汽車發佈了新能源全新戰略『香格里拉計劃』,宣佈將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投資1000億元,2025年前將研發三大新能源專用平臺,推出33款新能源產品,其中純電動產品21款,插電式混動產品12款。到2025年,長安汽車將累計推出涵蓋小型車到高性能跑車的全譜系車型,並將停止生產傳統意義燃油車型。

長安新能源擬年內完成混改,A輪融資70億或2023年IPO|車壹條

10月18日,長安汽車召開了第二屆『香格里拉大會』,會上長安汽車總結了過去一年其新能源方面的進展,並進一步講述了企業未來發展規劃。據長安汽車介紹,年內還將陸續推出奔奔EV260、CS75 PHEV、逸動EV460,以及即將上市的CS15 EV400等多款新車。

同時,長安新能源在不斷擴充產能,今年以來,長安先後在重慶和南京投資建設製造基地,兩個基地投資額分別為102億元和47.9億元,分別提供新能源核心零部件和新能源整車,產能分別為50萬套和24萬輛。

過去一年,長安汽車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合作也不斷增加,與寧德時代、比亞迪、蔚來、騰訊、百度等公司的合作可以看出,長安汽車正在加大對新能源車和智能化的佈局,而這些合作伙伴正是長安新能源混改希望吸引的『上下游合作公司』。

長安新能源擬年內完成混改,A輪融資70億或2023年IPO|車壹條

隨著新能源的快速發展,業務獨立發展越來越成為各大車企的共同選擇,而上市對於急於搶佔新能源市場的車企來說,也是擺脫傳統車業務輸血新能源車業務的一個好方式,但從北汽新能源業務的獨立並上市過程來看,這條路並不好走

此外,隨著補貼退坡,新能源未來到底如何,以及何時能實現商業化盈利還是未知數,長安新能源目前銷量表現也並不算好,而資本寒冬之下,資本對新能源領域的投資也在下降,長安新能源能否獲得資本青睞還有待觀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