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文化獲得感深入城市肌理中

■劉曉蘭 楊曉竹

文化,是淮安的驕傲。2200多年的歷史,為淮安留下了令人讚歎的文化積澱。在改革開放四十年曆程中,淮安的文化事業全面繁榮發展。作為本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淮海戲,經歷了從高潮到低潮的起伏,如今在政府以及淮海戲人的共同努力下重新煥發光彩;美術館、文化館等新場館的建設開放,讓文化傳播有了更強的硬件條件,普通市民的文化參與度也越來越高……

●淮海戲:讓本土文化貼近群眾、走到群眾中去

淮海戲是最具淮安特色的地方文化之一。在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歷程中,淮海戲經歷了從高潮到低潮,再到重新活躍的起伏,其中更是湧現出了諸如楊秀英這樣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楊秀英從1955年開始淮海戲舞臺藝術生涯,60多年來,她主演的淮海戲傳統劇目及現代戲劇目多達一百餘出,成功塑造了眾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成為淮海戲的代表人物之一。2009年5月,楊秀英被授予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稱號。

上世紀90年代之前,淮海戲每到一處都受到群眾的熱切期待和歡迎。楊秀英介紹說,“我們拉著平車外出,打地鋪、喝井水,隨身帶著被褥、碗筷,走街串巷去演出”。儘管條件艱苦,但在那個娛樂項目匱乏的年代,淮海戲每到一處總能引起轟動,成為群眾最期待的節目之一。

到了上世紀90年代,隨著電影電視的普及,人們的娛樂活動越來越豐富,淮海戲進入了低潮期。

2005年以後,在弘揚傳統文化、發揚本土文化的大背景下,淮海戲重新活躍起來。參與各種行政演出、公益演出、商業娛樂演出以及比賽,淮海戲積極適應時代的變化。今年,首部淮海戲電影《皮秀英四告》順利完成拍攝,將於下半年在各大影院上映。“這對於我們淮海戲人來說是一件大事,也標誌著淮海戲以另一種方式走向更多的普通觀眾”。淮海戲演員許亞玲介紹說,淮海戲電影是淮海戲不斷與時俱進,追求貼近群眾、走到群眾中去的最佳縮影。

●美術館、文化館:讓更多市民參與領略文化魅力

2017年,位於生態文旅區的美術館和文化館相繼開館,讓普通市民有更多機會接受文化薰陶,有更多途徑參與到各種文化活動中。

市美術館館長欒劍介紹,自2017年6月美術館開館以來,在短短一年時間內,各種展覽活動,書畫惠民、公共教育活動,採風寫生、文化藝術進基層活動等,引起市民廣泛關注和參與。“美術館在城市文化建設中作用很重要,一年多來,我們舉辦的展覽有45場,都是中國美協、中國書協等主辦的專業展覽。還舉辦各種名家學術講座近20場、書畫惠民活動23場、公共教育活動28場……進館參觀達14至15萬人次”。欒劍介紹,如今,參加各種文化活動已經成為新的節日風俗。

美術館、文化館等建成開放不僅讓普通市民直接受益,也激發更多文化工作者創作更多接地氣、弘揚時代主旋律的作品。身兼美術館館長和畫家兩重身份的欒劍,積極從家鄉元素中挖掘創作靈感。“我是淮安人,我的作品首先要表現淮安,靈感就來源於悠悠淮水和運河千年文化積澱的薰陶,清江浦樓、鎮淮樓、古民居以及淮安城市新貌等等,都是取之不盡的創作素材。”欒劍說,在以本土文化為根基的同時,更多本土藝術家聚焦本土人民、本土文化,為創作出更多接地氣的作品不斷努力創新,為淮安市民呈現更多有特色的作品。

●圖書館、書店:讓閱讀成為市民習慣溫潤人心

城市的文化內涵不僅體現在硬件設施上,更體現在市民的一言一行中。如今,越來越多的市民走進圖書館、書店,成為城市文化內涵的另一種表現。

在位於生態文旅區的市圖書館,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00萬冊藏書、1500個座位,優越的環境不斷吸引更多市民加入閱讀隊伍。走進館內,不論是閱讀室、展覽廳、休閒書吧,還是地方典籍館等,幾乎每一處都能遇見埋頭讀書的身影。館內還有各種講座、展覽和培訓,可學習、可閱讀、可交流,市民能夠享受到多樣化、個性化的文化服務。

如今,淮安的書店也多了起來。位於花漾城四樓的知行空間,是市民常去的一個“文化會客廳”。走入其中,寂靜無聲,很多讀者捧著書專心閱讀,彷彿置身書香世界。“平時的人流量達到2000多人,週末時可以達到近6000人,這裡像是一個鬧市中的心靈棲息地。”知行空間發起人之一奚劉琴說,每到週末,一開門,書店內的位置就被搶佔一空。他們靜靜地看書、靜靜地閱讀,淮安人對人文素養、文化素養的追求在不斷提升。

在全國率先實現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率先完成鄉鎮文化站和村文化室達標建設任務,基本建成“市有四館、縣有三館、鄉有一站、村有一室”四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體系;人均公共文化設施面積0.15平方米、公共文化服務設施覆蓋率達到92.8%……隨著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淮安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更加豐富多彩。

北京新聞網:http://www.bjzxcc.com/a/meinv/20180906/521.htm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