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溝通中的哪些問題是不可忽視?

用戶8555651278772


我是書友清泉,我來說說自己的看法。

說到親子溝通,對於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大人需要注意的溝通技巧也應該是有所差別的,但是要遵循的幾個原則還是一致的,那麼與孩子溝通完注意些什麼呢?

1.注意以平等的姿態與孩子對話。尤其是產生矛盾的時候,不要以家長或者大人的身份來壓迫孩子應該怎麼做,不應該怎麼做,比如大人可以玩手機或看電視,孩子卻要認真寫作業上培訓課,在孩子心裡就可能產生不平衡的感覺。完全可以孩子在學習寫作業的時候,家長也看書學習的。比如買東西,比如零食的分配等,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將家長的權利放大了,才導致與孩子的矛盾不斷。

2.以孩子的心態與孩子一起玩。通常孩子與大人一起出去的時候,總是警告孩子這個不可以玩,那個不可以,或者孩子想和大人玩的時候,家長會以“我要工作掙錢給你花”等理由拒絕,這是這個錯過親子溝通的好機會喲!

3.以知音的身份陪伴在孩子的身邊。一般孩子心情不好的時候其實是不需要家長說很多安慰或者鼓勵的話的,只是需要家長能作為朋友陪著就好,而不是以家長或者過來人的身份傳授什麼經驗的。孩子其實很多事情自己知道自己是錯還是對的,她需要的是一個能讓她有力量能安心做決定的後盾力量,而不是“指手畫腳”的成人經驗。

所以,試著給孩子話語的主動權吧!


書友清泉


現在很多家庭中都有一種普遍的現象:父母和孩子坐在一起吃飯,看電視的時候,沒什麼話題可聊,各吃各的,各看各的,之後便各自去忙別的事情。很多家長都非常困惑 ,為什麼孩子和朋友,同學都是有說有笑的,可是隻要一回到家,孩子就和自己形同陌路,像變了一個人似的?

有的父母把孩子不願意和自己溝通歸因為他們處在青春叛逆期,他們想自己做主。這個理由貌似合情合理,但是孩子出現這種情況的真正原因並不是這樣的。下面我們來傾聽一下孩子的心聲:

心聲1:爸爸媽媽根本不瞭解我的想法

爸爸媽媽什麼事都給我做好規劃,根本不會在乎我的想法,我也有自己的思想,既然他們不願意聽,我就索性不講給他們聽!

心聲2:爸爸媽媽對我的事情根本不重視

在爸爸媽媽的眼裡,只有他們自己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根本不重視我的事情。有時想和他們傾訴一下煩惱,他們根本沒有耐心聽我講下去,更不會安慰我。還不如去找我的朋友傾訴!

心聲3:爸爸媽媽跟我聊天永遠只有“學習”這一個話題

在學校學習壓力本來就已經很大了,想回家好好放鬆一下,但是,一回到家,爸爸媽媽一個勁兒地問我的學習,包括什麼趕緊寫作業了,抓緊複習了,下次要考好點了……這樣讓我感到很厭煩,根本沒有和他們聊天的慾望。

心聲4:爸爸媽媽總愛拿我跟“別人家孩子”比較

每次只要考試成績不理想,他們就會跟我說:“你看人家某某每次都比你考得好,又乖巧懂事,我怎麼生了個你這麼個不爭氣的孩子?”他們這樣說弄得我一點自信都沒有,爸爸媽媽為什麼就不能給我一些鼓勵呢?這樣子,我怎麼願意和他們交流呢?

聽了孩子的心聲,父母們有沒有覺得是時候該反省一下自己了?那麼父母們該怎麼消除與孩子之間的隔閡呢?怎麼樣才能夠讓孩子愛跟你聊天?

家長應時刻保持一顆童心

<strong>

孩子之所以願意和朋友同學推心置腹地講話,是因為他們都是同齡人,相處起來沒有壓力。所以,家長要拋開“大人”,“父母”等身份,時刻保持一顆童心,向朋友一樣去接納孩子。

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父母要多花些時間在孩子身上,瞭解孩子內心的想法,喜好及內在需要,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

耐心聽孩子講話

很多家長在孩子跟他們聊天的時候,總是一副很忙的樣子,對於孩子的問題也總是“嗯”“嗯”地敷衍了事。根本沒有仔細聽孩子的話,這樣的溝通方式孩子當然不會舒服,隔閡只會越來越深!

多和孩子談談學習以外的事情

家長不要孩子一放學回家就張口閉口都是學習,多和孩子談談學習以外的事情,對孩子來說不失為一種很好的解壓方式。節假日,多帶孩子去戶外走走,豐富孩子的生活經驗。不要讓學習成為孩子生活的全部內容。

我們作為家長的一定要注意,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後,父母就不要再把他們當成什麼也不懂的孩子,整天就知道讓他們學習,家長應該和孩子做“知心朋友”。家長為此要適應社會環境的變化,主動走近孩子、瞭解孩子,不要強迫孩子完全按家長的意願去做事。對於孩子來說,家長的閱歷經驗是一本讀不完的書,對自己積累知識有很大益處。

小喵老師說大人有時候需要用孩子的思維來看待事情,而不是用自己的成人思維來跟孩子交流,互相理解,相信你會跟孩子建立很好的親子關係,只要你想改變,並且加上一些科學的方法。


SK英國皇家成長中心


在親子溝通中,以下三個關鍵問題不容忽視:

1、使用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和語言進行溝通

與孩子的溝通應該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如果你講的話,孩子無法理解,那麼溝通就不是有效的。

父母要使用孩子可以理解的語言進行溝通,例如:孩子玩泡泡,一般如果孩子在家裡面玩泡泡,家長一定會阻止,因為泡泡會要弄髒地毯、傢俬、食物以及孩子的手。這時候,父母直接喝止孩子不要玩泡泡的話,一來不會有效果,孩子下次往往會再犯;二來孩子心裡認為,在幼兒園老師都會讓我們玩,這是可以玩的,爸爸媽媽不給玩是不對的。這就是孩子還沒理解父母的意思。

所以,對於同樣的情況,爸爸媽媽可以告訴孩子:不能在室內玩泡泡,因為會弄髒飯桌上的食物,如果其他人不知道的情況下吃下了這些食物就容易鬧肚子了;如果要玩泡泡,那麼爸爸媽媽可以在週末帶孩子去院子外面或者公園玩;最後,還要告訴孩子,因為玩泡泡時手和臉蛋都會弄髒,所以玩完泡泡後必須要用水將手和臉蛋洗乾淨,要講究衛生才能保持我們身體的健康。這樣孩子就會感受到父母的關心,比較容易接受父母的意見。

在孩子年幼的時候,父母儘量採用情理兼用地去與孩子溝通,不要簡單粗暴地阻止,要讓孩子知道“為什麼不行,要怎樣做才行?”

2、選擇適當的時機與場景與孩子進行溝通

孩子喜歡的方式可以是聊天,父母在聊天的過程中把要教育的道理融進去。

孩子喜歡聽故事,父母可以通過講故事,讓孩子從故事中領悟道理,這比簡單說教要好得多。

孩子喜歡有互動的遊戲,父母可以是在遊戲過程中與孩子溝通,因為孩子處於比較興奮的狀態,比較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

3、給予孩子及時的回應和充分的尊重

任何的溝通,都需要在善於傾聽的基礎上進行,特別是孩子。善於傾聽的父母,可以讓孩子產生更多的安全感、幸福感和信任感,這樣的孩子才敢於敞開心扉與父母進行溝通互動。

只有瞭解孩子真正的想法,知道孩子在想什麼、關注什麼和需要什麼,才能有針對性地給予孩子關心和幫助,才能讓親子溝通變得更加容易。


發現爸爸


作為一個7歲男孩的媽媽,日常生活中我很注重溝通,因為我是一個很敏感的人,我的孩子也是,所以日常溝通中我很注重孩子的情緒。我覺得最不可忽視的就是情感的溝通。每天我都會和孩子聊天,問問他這一天的生活,當然我也會和孩子講講我上班一天的生活,這樣孩子的感情就有了可以釋放的通道,我也會了解他的思想。

其次我覺得陪伴也很重要,而且是有效的陪伴,為了增加和兒子的共同語言,我會陪他一起讀書,一起看動畫片,然後一起討論。

最後一點我覺得就是不要把孩子當成小孩。我喜歡讀書,讀完書我都會和孩子分享,書中的故事,書中的感慨,甚至書裡寫的好的句子我都會和他分享,不要認為他小聽不懂,孩子比我們想象的聰明。慢慢的他會追著你問,讓你給他講你讀的書,講你對書的感悟。


alice8159


以下問題是親子溝通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1.以孩子的視角和思維方式思考問題,你會發現所有怒氣都會消散。

我們常常覺得,怎麼這麼簡單的問題孩子都做不好。其實我們是站在成人的角度來看的,只要你把自己當成相同年紀的孩子,只有有限生活經驗,你會發現,自己很可能還不如孩子。

2.越小的孩子月注意身體溝通,而非完全語言溝通。

孩子哭鬧,你使勁說孩子,他根本聽不進去你在說什麼。但如果你去抱著孩子,撫摸孩子的頭和肩部,你會發現孩子的情緒會很快平復。所以,當語言溝通行不通時,不妨多試試身體溝通。

3.不要將孩子當成孩子,把自己當成孩子效果更好。

其實這就是尊重孩子的問題。我們常常說,你是孩子,你不懂。這樣就完全切斷孩子探索、主動承擔責任好習慣。因此,適當的時侯把自己當個孩子,讓孩子充當那個“挑大樑”的人,可以很好的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好奇心。


U12家庭教育


俺就補充一點:增長見識。一個人世俗意義的成功現今標準是金錢地位高官厚祿,俗話講把臉扔了才能富貴,富貴了就能把臉再撿回來。然而整體來講世俗成功是個比率問題,總有普普通通的勞動者是大多數,在盡人事聽天命的人生道路上,增長見識一可以提高成功概率,二可以俯瞰眾生思想馳騁不做惡。

見識可以從遊歷中來,有能力可以滿世界跑,家境一般可以周圍多轉轉。見識也可以從交往中來,帶孩子與品行端的小朋友們多玩樂,孩子們之間的模仿學習效果最好,有機會也要帶著與你敬佩的朋友交往,大人的談吐會潛移默化發生影響。見識也可以從書本來,鼓勵多讀書寫筆記,討論讀中感,世界大事網上熱點也不忘探討追問。

相信您的見識一定會與您孩子一起成長。


HNR2002


個人認為是信任問題。

說到底為了有更好的信任關係我們溝通(如果你不喜歡一個人你是不是話都懶得跟他說)通過溝通建立更好的信任關係。當然親人之間溝通還要多加一點“情”在裡面,這樣就更“完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