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人民日報就在談房產稅

2015年人民日報就在談房產稅

“在調節財富分配、抑制房地產市場投機等方面,房地產稅大有可為”

——房地產稅進入全國人大立法規劃的消息,近來頗受社會關注。

持期待態度的群體往往是出於這樣的邏輯:房地產稅出爐——多房人士不堪稅負而拋售——市場上房子供給增多——房價下降。

需要指出的是,推房地產稅,目的不是為了降房價,而且在客觀上也起不到壓低房價的作用。

重慶、上海兩地試點房產稅4年多,對房價的調控效果影響不大,就是 一個例證。

決定房價的,歸根結底還是供求關係。由於現在各地的商品房庫存已經很大了,全國層面供大於需。所以房地產稅出臺,對房價的總體走勢很難起到立竿見影的作用。

2015年人民日報就在談房產稅

那麼,該如何認識房地產稅呢?房地產稅作為未來地方的重要稅種,在調節財富分配、抑制房地產市場投機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第一,它能降低大多數納稅人的“稅收痛苦”。從徵稅角度來說,稅收是一種拔鵝毛的藝術,鵝毛肯定要拔,高水平的表現是:既把鵝毛拔下來,又不讓鵝叫喚,或者少叫喚。

稅收理論中有這樣一個定律:假設宏觀稅負既定,社會成員總體的稅收痛苦程度,與間接稅的比重成正比,與直接稅的比重成反比。

需要指出的是,間接稅由於直接嵌入商品售價,因此往往通過價格渠道轉嫁由消費大眾承擔。而支付能力強的富裕階層承擔的直接稅比重過低,反而稅負不高。

我國稅制結構裡直接稅比重偏低是突出問題。而房地產稅是直接稅,開徵它有利於降低間接稅比重,從而會減輕大多數納稅人的痛苦感,社會稅負的歸宿也將更加公平合理。

第二,它能發揮抽肥補瘦的功能。稅收,取之於民,用之於民。但是,取之收入點與用之支出點並不是一一對應的,因為稅收的一大職能是收入調節進行再分配,也就是抽肥補瘦,故能發揮收入調節的作用。

第三,它有助於房地產市場保持理性的發展方向。房地產稅的一大作用就是調節房地產消費的高端需求部分,一來,一部分潛在購房者會調整預期而放棄購買;二來,熱衷於追求建造“高大上”小區、瞄準少數高端購房者市場的部分房地產開發商,或會考慮多傾力於中小戶型住房。

這其實是2015年的一篇文章,現在讀一下是不是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2015年人民日報就在談房產稅

地價是房價最好的影子,至少近10年是這樣的。

近日,多家機構發佈的土地數據均顯示,5月全國的地價大漲。就此,《華夏時報》記者查閱官方公佈的土地數據則顯示,地價領漲了近10年,即從2008年至2016年間的全國供地面積減少50%,但地價翻了近4倍。

相比去年同期,今年1-5月,50個大城市合計土地出讓金高達1.5萬億元,較2017年同期的9503億元上漲57.6%。

總結:指望房產稅控制房價是不是可笑至極,況且這個稅種不僅難產,在執行層面也很難推進,或許還會將稅費轉嫁給租房者和下一層的購房者。

很多人總是用經濟規律、供需平衡來解釋房價,在中國客觀規律只能影響商品價格的一部分,而行政手段、權利操控是影響市場的另一隻手,這隻手比任何規律的力量都要強大,現在的地產亂象恰恰就是行政手段、權利操控所導致。

之前的住房分配和現在的買房搖號,無不摻雜權利變現,和權錢交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