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不讀中年詩,讀懂已是詩中人

人到中年,或瀟灑快意人生,或感嘆時光易老。

讓我們在古詩詞中一起體會大詩人們的中年所思所想吧。

年少不讀中年詩,讀懂已是詩中人

酬樂天詠老見示

唐.劉禹錫

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

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

廢書緣惜眼,多灸為隨年。

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

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不要說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而撒出的晚霞還可以照得滿天彤紅、燦爛無比呢!

詩人用一個令人神往的深情比喻,托出了一種豁達樂觀、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年少不讀中年詩,讀懂已是詩中人

終南別業

唐.王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在生命過程中,不論經營愛情、事業、學問等,勇往直前,

後來竟發現是一條沒法走的絕路,山窮水盡的悲哀失落難免出現。

此時不妨往旁邊或回頭看,也許有別的路通往別處;

即使根本沒路可走,往天空看吧!

雖然身體在絕境中,

但是心靈還可以暢遊太空,自在、愉快地欣賞大自然,

體會寬廣深遠的人生境界,不覺得自己窮途末路。

年少不讀中年詩,讀懂已是詩中人

食荔枝

宋.蘇軾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蘇東坡因仕途坎坷曾經想避世遁俗,

又因戀戀不忘國運民生終於沒能做到歸隱山林。

在嶺南時,東坡先生的內心正處於這種出世與入世兩難的心境之中。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正是這種兩難心境的形象描述。

年少不讀中年詩,讀懂已是詩中人

浣溪沙·堤上游人逐畫船

宋.歐陽修

堤上游人逐畫船,拍堤春水四垂天。

綠楊樓外出鞦韆。

白髮戴花君莫笑,六么催拍盞頻傳。

人生何處似尊前!

“白髮戴花君莫笑”,

“白髮”,詞人自指。

這樣的老人頭插鮮花,自己不感到可笑,

也不怕別人見怪,

儼然畫出了他曠放不羈、樂而忘形的狂態。

年少不讀中年詩,讀懂已是詩中人

武陵春·春晚

宋.李清照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這首詞是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作者避難浙江金華時所作。

當年她是五十三歲。

那時,她已處於國破家亡之中,

親愛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

自己也流離異鄉,無依無靠,

所以詞情極其悲苦。

年少不讀中年詩,讀懂已是詩中人

清平樂·檢校山園書所見

宋.辛棄疾

連雲松竹,萬事從今足。

拄杖東家分社肉,白酒床頭初熟。

西風梨棗山園,兒童偷把長竿。

莫遣旁人驚去,老夫靜處閒看。

陸游鄉居時曾說“身閒詩簡淡”。

這首詞也是因“身閒”而“簡淡”的。

它通篇無奇字,無麗句,不用典故,不雕琢,

如同家常語一樣,

將主人公形象的神情活靈活現地表現出來,

實在耐人尋味,這也正是它“簡淡”的妙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