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不读中年诗,读懂已是诗中人

人到中年,或潇洒快意人生,或感叹时光易老。

让我们在古诗词中一起体会大诗人们的中年所思所想吧。

年少不读中年诗,读懂已是诗中人

酬乐天咏老见示

唐.刘禹锡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而撒出的晚霞还可以照得满天彤红、灿烂无比呢!

诗人用一个令人神往的深情比喻,托出了一种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年少不读中年诗,读懂已是诗中人

终南别业

唐.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在生命过程中,不论经营爱情、事业、学问等,勇往直前,

后来竟发现是一条没法走的绝路,山穷水尽的悲哀失落难免出现。

此时不妨往旁边或回头看,也许有别的路通往别处;

即使根本没路可走,往天空看吧!

虽然身体在绝境中,

但是心灵还可以畅游太空,自在、愉快地欣赏大自然,

体会宽广深远的人生境界,不觉得自己穷途末路。

年少不读中年诗,读懂已是诗中人

食荔枝

宋.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苏东坡因仕途坎坷曾经想避世遁俗,

又因恋恋不忘国运民生终于没能做到归隐山林。

在岭南时,东坡先生的内心正处于这种出世与入世两难的心境之中。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正是这种两难心境的形象描述。

年少不读中年诗,读懂已是诗中人

浣溪沙·堤上游人逐画船

宋.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

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

人生何处似尊前!

“白发戴花君莫笑”,

“白发”,词人自指。

这样的老人头插鲜花,自己不感到可笑,

也不怕别人见怪,

俨然画出了他旷放不羁、乐而忘形的狂态。

年少不读中年诗,读懂已是诗中人

武陵春·春晚

宋.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

当年她是五十三岁。

那时,她已处于国破家亡之中,

亲爱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

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

所以词情极其悲苦。

年少不读中年诗,读懂已是诗中人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宋.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

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陆游乡居时曾说“身闲诗简淡”。

这首词也是因“身闲”而“简淡”的。

它通篇无奇字,无丽句,不用典故,不雕琢,

如同家常语一样,

将主人公形象的神情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

实在耐人寻味,这也正是它“简淡”的妙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