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古代皇宮的趣事

看看古代皇宮的趣事

射馬虎子是宮中慶典之一。每年除夕,在太和殿舉行一種叫“慶隆舞”的儀式,各王公大臣、貝勒、貝子等都來觀賞。慶隆舞比較簡單,用竹子做成馬頭、馬尾,以綵綢裝飾成一匹假馬;一人打扮成武土踩上高蹺,騎在假馬上。又一人以墨塗面,身披黑熊皮,扮成野獸,跳躍而舞。踩高蹺人手持彎弓,在舞蹈中,頻頻對準野獸做射箭狀。另有一人手持紅色油漆簸凳手持竹筷刮簸箕,發出“嘎嘎”的節奏,隨著節奏引頸高歌。舞蹈到最後,踩高蹺人將野獸射倒在地,全舞結束。此節目俗稱:射馬虎子;又稱:咪虎媽虎。


射馬虎子來自一段民間傳說:早年,在黑龍江一帶,居住著達呼爾部族,從未歸順滿洲。這一帶有一種無名野獸,專齧馬腿,使達呼爾人不得安居。滿洲兵到達後,士兵們踩上高蹺,騎上假馬,誘使野獸出洞,野得出來就被滿兵射死,為達呼爾人除了害。達呼爾人認為世代相傳的禍害被神靈除掉了,於是就歸順了滿洲從此以後,在舊歲將盡、新年降臨的除夕,都舉行這種活動,以取驅除邪感的意思。

看看古代皇宮的趣事

正月十五目名元宵節,這日放煙火是我國傳統的時節活動。正月十五日在圓明園宮門內側放煙火,叫“和盒”。先搭一個高木架,懸起四五尺見方的大盒子,盒子分三層,點燃第一層後,煙火四射,燦爛奪目,煙霧間推出橫幅,上寫”天下太平”四字,一層落下。

接著第二層起火,煙火品種更為別緻,忽而火龍飛舞,忽而百十點火球上下翻騰,煙霧問飛出數十隻鴿子,取”放生積德”之意,二層落下。

最後第三層起火,煙火起處,好像金碎玉,五光十色,煙霧問,出現四個錦衣小兒,邊舞邊唱,唱詞為:“太平天子朝元日,五色雲車駕六龍。”圓明園被焚後,這一活動再沒有舉行。

看看古代皇宮的趣事

“如意”是一種工藝品,一般長約二尺左右,前端是微微彎曲的如意首,中間是稍向上凸的如意腰,如意尾微向下平,綴以各式盤花絲絨子。最貴重的如意用翡翠、瑪瑙、水晶、白玉等製成,做工精良,雕刻出細緻的言樣花紋。次等的用檀木製成,首、腰、尾鑲著白玉雕成的“萬流雲“花式清廷認為這是一種吉祥之物,非常重視。

每當年節、萬壽等日,王公大各省督撫,滿漢大學士尚書、待郎,散秩大臣、各部院,內廷諸妃擦等都要向太后、皇帝、皇后呈獻如意,成為一種定例。王公大臣如得到皇上賞件如意,則感到特殊榮耀。旗人成婚,也用如意作為定婚之物。


清宮之內,上到慈禧、妃嬪,下至太監,都喜歡玩麻雀牌,慈禧常召王公大臣的福晉入宮玩要。賭牌最為豪強的要數慶王奕勖福晉了。她每次應召人宮玩牌,都帶著為數可觀的銀票,多則數萬兩。如果輸了,隨時遣人回府續取,輸贏不惜,非常大方。

看看古代皇宮的趣事

為什麼慶王福晉不惜萬金賭本人宮陪慈禧、后妃們玩要?原來福晉人宮明是玩牌,實際是有意觀察慈禧的行動,如常與何人接觸?有什麼政事動態?情緒如何?還可從總管太監李蓮英口中探聽一些封疆官吏的升遷調轉。根據得來的消息,慶王就可賣官鬻爵,發筆大財了。


蟋有個別名叫促織。這早就見於《爾雅》,書中說:“蟋蟀生野中,好吟於土石磚瓦之下,鬥則矜鳴,其聲如織,故幽州謂之促織也。”這古代幽州包括近世的北京之地。至於它的俗名蛐蟈是蟋蟀的轉聲。

據宋代人考證,以蟋蟀來做角鬥的遊戲開始於唐朝的天寶年同。宋代的官宦,明代的豪族以鬥蟋蟀為樂,致使“貴遊至曠厥事,豪右以銷其資,士荒其業”。

看看古代皇宮的趣事

清代有增無減,上到宮廷權貴,下到里巷小兒,許多人以鬥為樂。里巷中的兒童雖然三五成群地聚到一起來看蟋螂的角鬥,然而只是取樂而已,由於他們無錢購罐,於是只好將蟋蟀蓄於破盆裂碗之中,過不多久便會因調養不周而死掉。

至於宮廷的蟋蟀角鬥那就是另外的一回事了,清代宮中蟋蟀的角鬥早已成為了一種賭博的方式。而且後來變成了投金之賭,其賠金之巨十分驚人。為了在賺博之中成為贏家,權費們在蟀的選擇、蓄養上便非常下功夫。


宮廷權貴不惜以三四百兩以至上千兩銀子從市上購得色青、背寬、腿長而善斗的蟋蟀。這種蟋蟀多產於荒寺野家斷壁殘埋的郊外。然後以重金僱“把式”(調養蟋蟀的能手)進行調養,宮中的蟋蟀要放在價格昂貴的蟋蟀罐中。

看看古代皇宮的趣事

當時以“古燕趙子玉”的蟋蟀能最為有名。趙子玉用“澄漿泥”所燒製的軸輸罐極為精美,它大小不等,形狀不一,大罐之中還含有精巧的“過籠”。罐上常雕有二龍戲珠、如意等花紋。為了使蟋蟀能在角鬥中取勝,往往要依據天氣的陰晴,冷熱,溼面明以不同食物如餵食米飯、蟹白、粟黃、稻蟲、鰻魚等等。

每當重陽時節,清宮中鬥蟋蟀的熱潮使開始了。慈禧每年九月份慈簷便要離開京城住進顧和園。九月初九這天慈在額和園內先要品賞含苞的菊花,並親自動手將一枝上的花苞除留一個外,都剪了去。隨後宮內的太監、宮女也紛紛動手這樣做。然後她便被人抬到方壽山之,一覽湖光山色。就在此時,“把式”們通過太監將雄健善斗的蟋呈進太后慈禧略視之後,便一一賜以嘉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