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資治通鑑札記603 帝國滅亡的兩種形式

徐樂上書曰:"臣聞天下之患,在於土崩,不在瓦解,古今一也【按:這又提出一個問題了。是談帝國如何滅亡的。簡單說就是一個是逐漸的滅亡,一個是迅速的滅亡。用哲學術語說就是一個是漸變,一個是飛躍性的質變。

】。

何謂土崩?秦之本世是也【按:土崩,舉了秦國的例子。】。陳涉無千乘之尊、尺土之地,身非王公、大人、名族之後,鄉曲之譽,非有孔、曾、墨子之賢,陶朱、猗頓之富也;〔范蠡居於陶,自號陶朱公,治產至鉅萬。猗頓,魯人,用盬鹽起,與王者埒富。〕然起窮巷,奮棘矜,〔棘,與戟同。師古曰:矜者,戟之把也。矜,讀曰〈矛堇〉,其巾翻。〕偏袒大呼,〔呼,火故翻。〕天下從風【按:陳勝吳廣起義。迅速滅亡了秦朝。】。此其故何也?由民困而主不恤【按:經濟問題。】,下怨而上不知【按:民心的信息不暢達。】,俗已亂而政不修【按:政治混亂。】。此三者,陳涉之所以為資也,此之謂土崩【按:具體總結什麼是土崩。】。故曰天下之患在乎土崩【按:這是結論。】。

何謂瓦解?吳、楚、齊、趙之兵是也【按:以七國之亂比喻瓦解。】。七國謀為大逆,號皆稱萬乘之君,帶甲數十萬,威足以嚴其境內,財足以勸其士民;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師古曰:攘,謂侵取漢也。〕而身為禽於中原者,此其故何也【

按:總結七國的實力而引出問題。】?非權輕於匹夫而兵弱於陳涉也。當是之時,先帝之德未衰而安土樂俗之民眾,〔樂,音洛。〕【按“天下安定。這個看法與宋昌再決策漢文帝是否入京之時的看法是一致的】故諸侯無竟外之助【按:匈奴沒有幫助。】,〔師古曰:竟,讀曰境。〕此之謂瓦解【按:內外兩個因素造成的瓦解。此處的瓦解分明是無傷大雅。】。故曰天下之患不在瓦解。

讀資治通鑑札記603 帝國滅亡的兩種形式

此二體者,安危之明要,賢主之所宜留意而深察也【按:承上啟下。】。

間者,關東五穀數不登,年歲未復,民多窮困,重之以邊境之事;〔數,所角翻。師古曰:復,扶目翻。重,直用翻。〕【按:指出問題。】推數循理而觀之,民宜有不安其處者矣【按:似乎是首次提出“數”這個概念。特別是“推數循理”將數和理結合起來。】。不安,故易動;易動者,土崩之勢也。〔易,以豉翻。〕【按:土崩之危。】故賢主獨觀萬化之原【按:這裡對君主的工作提出要求。就是要抓本原。】,明於安危之機【按:知道安危的發生的機理。】,修之廟堂之上而銷未形之患也【按:對安危的處理原則,將危險掐滅在搖籃裡。】,其要期使天下無土崩之勢而已矣【按:最終目的。】。"

讀資治通鑑札記603 帝國滅亡的兩種形式

書奏,天子召見三人,謂曰:"公等皆安在,何相見之晚也!"皆拜為郎中。〔考異曰:漢書主父偃傳,雲"元光元年,三人上書" 按嚴安書雲"徇南夷,朝夜郎,降羌、僰,略薉州",此等事皆在元光元年後,蓋誤以"朔"字為"光"字耳。〕主父偃尤親倖,一歲中凡四遷,為中大夫;大臣畏其口,賂遺累千金。或謂偃曰:"太橫矣!"〔遺,於季翻。橫,戶孟翻。〕偃曰:"吾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張晏曰:五鼎,牛、羊、豕、魚、麋也。諸侯五,卿大夫三。孔穎達曰:少牢陳五鼎:羊一,豕二,膚三,魚四,臘五。師古曰:五鼎烹,謂被鑊烹之誅。為主父偃被誅張本。〕【按:補充這幾個人的情況。特別點出了主父偃主父偃的話體現了新興階級的朝氣爆發力,也包括土豪氣息。這幾句話幾乎也等於預示了這個人的命運。而這個命運放在通史的記載背景下,放再漢武帝抗擊匈奴這個大背景下,也才有意義,否則就會孤立地看這個問題了。人們說性格決定命運,從歷史看,其實是時代決定性格。】

讀資治通鑑札記603 帝國滅亡的兩種形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