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親歷|急診科醫生的一天

救護車的警笛聲、急救床輪子滑過地磚的聲音、醫生護士急促的腳步聲……這就是急診室,醫院中最危急的科室,這裡天天上演著生死時速。

日前,記者走進了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感受了急診科醫生的一天。

“讓一下、讓一下……”一位50多歲的大伯被送進了浙醫二院急診醫學科的搶救室。大伯小腿被紗布纏著,面色凝重,不過當醫生詢問其聯繫方式時,能準確地報出自己的號碼,應該是沒有性命之憂。

“還好,生命體徵都很穩定,應該是左小腿有骨折,需要手術。”接診的浙醫二院急診醫學科醫生張斌告訴記者,急診科最重要的就是先評估病人的生命體徵情況,再檢查病人其他方面,如果都相對穩定的話,他們接下來將為這位大伯做拍片檢查,重點評估左下肢的骨折情況,做好術前準備。經過了解,大伯的腿傷源於一場交通事故,簡單處理傷口之後,大伯被推往放射科。

記者親歷|急診科醫生的一天

“這段時間外傷病人多一點。”張斌說,像這樣的病人,最多時一天會收到十幾個,這位患者的情況還不算特別重,有些危重的傷員,來時已出現休克或大出血。

“先救命後治病。”這是急診科的金科玉律,浙醫二院急診醫學科主任張茂表示,對於急診科醫生來說,在面對這些緊急情況時,往往無法第一時間進行詳細的病史詢問、體格檢查尋找病因,所以救命是第一位的。他說,急診科醫生需要的不僅是廣博的知識面和快速的反應力,更要有敏銳的判斷力和決斷力,方能救生命於瞬間。

記者親歷|急診科醫生的一天

一整個上午,急診科的大門不停地開關,各種各樣的病人進進出出,直到中午12點搶救室終於消停了一小會兒,這時候來了一位50多歲戴眼鏡的阿姨。阿姨手裡拿著一面“醫德高尚,醫術精湛”的錦旗。

“我老公送到浙二時,已經休克了,血壓只有50,路上輸掉3瓶血,要是再差5分鐘就不行了,在浙二住了77天院,終於救了過來,如今丈夫已轉回德清當地醫院。真的要感謝搶救的醫生啊!”這位特意從德清趕來送錦旗的丁阿姨說。

原來,今年4月時,丁阿姨的丈夫黃先生在一場車禍中不慎被一輛掛靠式貨車碾壓,盆骨骨折,大出血,當地醫院告知家屬,患者基本已搶救無望。絕望之中,家人決定將其送往浙醫二院搶救。路上又偏逢堵車,耽誤了不少時間。

幸而在到達浙醫二院時,醫院急診醫學科早已組成搶救小組,等候在門口。在經過浙醫二院多學科醫生們的全力搶救,又在重症監護室住了50天后,65歲的黃先生終於從鬼門關上被拉了回來。丁阿姨說,如今黃先生已經能自己坐起來、自己吃飯,恢復得很不錯。

記者親歷|急診科醫生的一天

張茂告訴記者,在急診科,因為搶救的病人多,幾乎每個月都會收到五六面病人或家屬送來的錦旗。在這些錦旗的背後,映射出的正是浙醫二院急診醫學科醫護人員們強大的創傷救治實力和科室高效的創傷救治體系。

張茂介紹說,嚴重創傷綜合救治和疑難複雜危重症救治正是浙醫二院急診中心的特色所在,目前已建立起“院前-創傷復甦單元-手術室-急診創傷ICU-急診創傷病房/專科病房-康復”的創傷救治高效流程,年收治嚴重創傷患者1000多例,集中了省內大部分最嚴重的創傷病人。

記者親歷|急診科醫生的一天

據悉,浙醫二院是國際創傷救治聯盟(ITRTA)的常委單位,也是中國創傷救治聯盟國內首家認定的創傷醫學中心,其創傷成果“中國嚴重創傷救治規範的建立與推廣”還獲得了2016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來源:科技金融時報( 記者 孟佳韻 通訊員 魯青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