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亲历|急诊科医生的一天

救护车的警笛声、急救床轮子滑过地砖的声音、医生护士急促的脚步声……这就是急诊室,医院中最危急的科室,这里天天上演着生死时速。

日前,记者走进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感受了急诊科医生的一天。

“让一下、让一下……”一位50多岁的大伯被送进了浙医二院急诊医学科的抢救室。大伯小腿被纱布缠着,面色凝重,不过当医生询问其联系方式时,能准确地报出自己的号码,应该是没有性命之忧。

“还好,生命体征都很稳定,应该是左小腿有骨折,需要手术。”接诊的浙医二院急诊医学科医生张斌告诉记者,急诊科最重要的就是先评估病人的生命体征情况,再检查病人其他方面,如果都相对稳定的话,他们接下来将为这位大伯做拍片检查,重点评估左下肢的骨折情况,做好术前准备。经过了解,大伯的腿伤源于一场交通事故,简单处理伤口之后,大伯被推往放射科。

记者亲历|急诊科医生的一天

“这段时间外伤病人多一点。”张斌说,像这样的病人,最多时一天会收到十几个,这位患者的情况还不算特别重,有些危重的伤员,来时已出现休克或大出血。

“先救命后治病。”这是急诊科的金科玉律,浙医二院急诊医学科主任张茂表示,对于急诊科医生来说,在面对这些紧急情况时,往往无法第一时间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寻找病因,所以救命是第一位的。他说,急诊科医生需要的不仅是广博的知识面和快速的反应力,更要有敏锐的判断力和决断力,方能救生命于瞬间。

记者亲历|急诊科医生的一天

一整个上午,急诊科的大门不停地开关,各种各样的病人进进出出,直到中午12点抢救室终于消停了一小会儿,这时候来了一位50多岁戴眼镜的阿姨。阿姨手里拿着一面“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锦旗。

“我老公送到浙二时,已经休克了,血压只有50,路上输掉3瓶血,要是再差5分钟就不行了,在浙二住了77天院,终于救了过来,如今丈夫已转回德清当地医院。真的要感谢抢救的医生啊!”这位特意从德清赶来送锦旗的丁阿姨说。

原来,今年4月时,丁阿姨的丈夫黄先生在一场车祸中不慎被一辆挂靠式货车碾压,盆骨骨折,大出血,当地医院告知家属,患者基本已抢救无望。绝望之中,家人决定将其送往浙医二院抢救。路上又偏逢堵车,耽误了不少时间。

幸而在到达浙医二院时,医院急诊医学科早已组成抢救小组,等候在门口。在经过浙医二院多学科医生们的全力抢救,又在重症监护室住了50天后,65岁的黄先生终于从鬼门关上被拉了回来。丁阿姨说,如今黄先生已经能自己坐起来、自己吃饭,恢复得很不错。

记者亲历|急诊科医生的一天

张茂告诉记者,在急诊科,因为抢救的病人多,几乎每个月都会收到五六面病人或家属送来的锦旗。在这些锦旗的背后,映射出的正是浙医二院急诊医学科医护人员们强大的创伤救治实力和科室高效的创伤救治体系。

张茂介绍说,严重创伤综合救治和疑难复杂危重症救治正是浙医二院急诊中心的特色所在,目前已建立起“院前-创伤复苏单元-手术室-急诊创伤ICU-急诊创伤病房/专科病房-康复”的创伤救治高效流程,年收治严重创伤患者1000多例,集中了省内大部分最严重的创伤病人。

记者亲历|急诊科医生的一天

据悉,浙医二院是国际创伤救治联盟(ITRTA)的常委单位,也是中国创伤救治联盟国内首家认定的创伤医学中心,其创伤成果“中国严重创伤救治规范的建立与推广”还获得了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来源:科技金融时报( 记者 孟佳韵 通讯员 鲁青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