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和大多數人站在一起的時候,你就應該反思了

當你和大多數人站在一起的時候,你就應該反思了

01

社會輿論的瀑布效應

要想知道廣大人民群眾的情緒是如何被激發起來的,得先從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阿希實驗說起。1952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阿希做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實驗,來研究社會輿論是怎樣影響個人判斷的。

他找了一些大學生作為受試者,每7個人一組,其中有6個人是託,只有一個人是真正的受試者。

實驗人員給每人發了兩張紙,第一張紙上面畫著1條線段,第二張紙畫著3條長度不同的線段,受試者要做的,就是在第二張紙上的3條線段中,找出與第一張紙上線段長度相同的那條線,實驗非常簡單,只要沒喝多都不會做錯。每次測試,小組中的6個“內部人員”都會說出一個相同錯誤的答案,看真正的受試者會怎麼做。

實驗進行了18次,結果是,有75%的人會因為其他人的影響至少而做錯一次,也就是說,只有四分之一的人從頭到尾都沒有從眾的行為。那些屈從的人,有時還會表現出焦慮和苦惱,表明他們確實有些不甘心,可又怕被別人當成傻瓜而不得不屈從。

幾年之後,實驗進行了一次改進,改為匿名進行,同組人員彼此不見面,但還能看到其他人的答案,結果犯錯的比例和上次實驗相差不大。說明受試者並不是因為旁人的眼光而給出違心的結論,的確是心裡的判斷已經被周圍的人改變了。

在其他心理學家進一步的研究和實驗之後,結果都證明,人通常更傾向於信任多數人給出的結論,表現出從眾行為,而且會反過來進一步影響商業、市場以及各種輿論的走向,這一現象被稱為“瀑布效應”。

當你和大多數人站在一起的時候,你就應該反思了

02

從眾行為的平庸之惡

在現實生活中,瀑布效應所產生的社會現象很常見,根據一些社會學家的觀察,兩家挨在一起的餐廳,一家人很多,而另一家幾乎沒什麼人,隨後而來的顧客甚至不會看門旁邊貼著的菜單,只是隔著玻璃往裡瞄一眼,就去了人多的餐廳。

有很多美國作家在出了新書之後,先自己花錢到市場上購買,使其在暢銷榜上佔據一個比較好的位置,通過瀑布效應就能自動維持這個排名。

最離譜的一個例子就是,李雙江的兒子李天一犯事兒那年,有一支叫做“ST天一”的股票居然跌停了,實際上這兩件事沒有半毛錢關係。

有些時候,從眾心理確實有其合理的依據,可一旦養成習慣,就會逐漸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嚴重的,甚至淪為殺人的刀俎、作惡的工具。

二戰時期,納粹德國有一位中校叫阿道夫·艾希曼,他曾執行過一項任務,負責把整個歐洲的猶太人送進集中營。戰爭結束後艾希曼被以色列特工抓獲,並送往耶路撒冷受審。在法庭上,他覺得自己很冤枉,並特別強調當時只是在執行上級的命令,並沒有屠殺猶太人,也沒什麼愧疚感。

坐在旁聽席上的著名哲學家漢娜·阿倫特發現,阿道夫看起來不僅不像輿論中說的那麼邪惡,而且為人體面、冷靜、彬彬有禮,嘴裡時不時還蹦出幾句康德的名言。後來,阿倫特根據自己的對這一事件的感受寫了一本書,叫做《耶路撒冷的艾希曼》,書裡提出一個著名的概念,叫做“平庸之惡”。

通常我們會認為,壞人都應該是一副面目猙獰、陰險狡詐、無惡不作的形象。但更多的時候,那些最有破壞力、並造成極大惡性後果的人完全可以是一個平庸的“好人”,一個習慣於渾渾噩噩過日子,從不思考自己所做事情的真正意義、從不反省自己的行為會造成什麼後果的人。

就像那句名言所說的,“在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會認為是自己的責任。”

03

如何面對熱點事件

在面對大多數人所發出的聲音時,為了防止因為從眾行為而犯錯,要提醒自己做到以下幾點:

1、凡事不要輕易下結論,讓思緒先飛一會兒

在法律上,一個人犯了罪,即使證據確鑿的情況下,只要還沒到法庭宣判,就不能被稱為罪犯,而是叫“犯罪嫌疑人”。一件事情的發生必定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大多數人能看到,只不過是冰山一角。除非你有第一手的資料和證據,對於網上流傳或者聽來的信息,別太急著下定論,等一等,看官方怎麼說。

2、將自己置身於未來,再回望當前發生的事

吳軍老師講過一個例子,福島核電站發生核洩漏的時候,有些人認為碘能防輻射,想都不想就在市面上搶購食鹽。如果在幾個月之後,輻射真能影響到中國,而碘這東西也確實管用,市面上一定會有以碘為原料的藥品出售,犯不著跟鹽裡的這點碘含量較勁。

3、先將自己抽離出來,思考事情本身的意義

在行動之前,先讓自己從眼前的具體事務中抽離出來,從更高的角度俯瞰整件事情的全貌,從而讓自己的行為符合自己真實的目的,轉發一條消息很簡單,但它很可能就是按下大惡機器的開關。

馬克·吐溫說:“當你和大多數人站在一起的時候,你就應該反思了。” 大多數人不一定錯,但反思一下,至少不會讓你淪為平庸之惡。

當你和大多數人站在一起的時候,你就應該反思了

《聖經》箴言 14: 15

愚蒙人是話都信;通達人步步謹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