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都已經在理財了,爲什麼口袋裡的錢還是越來越少

很多人都會有同樣的疑惑,我已經開始學習理財了,但結果遠遠不是預想的那樣。都說你不理財,財不理你,但我不明白為什麼我越理財,錢反而越少呢?

明明都已經在理財了,為什麼口袋裡的錢還是越來越少

把投資當成理財,頻繁操作

最關鍵的原因是,沒有真正搞懂理財是什麼,所有的行動都是為了追逐收益,簡單的把投資當成了理財

很多人聲稱自己是在學理財,但總是會把目光放在如何投資賺錢上,甚至還希望能夠在短時間內賺到大錢。就如同筆者的朋友一樣,一開始把錢存放在銀行,主要的目的是為了賺取銀行利息,但後來發現利息太少,所以又轉戰股票和基金。但結果往往是,操作越頻繁,就越容易虧錢

沒有風險就是最大的風險

不過話又說回來,如果過於保守,把所有的錢都存在銀行,表面上看來很安全,實際上是在慢慢的虧損

現在三年期的定期存款基準利率也就2.75%,根本跑不贏通貨膨脹。之前曾經有一個家住在成都的湯婆婆的事例報道,引起了大家的熱議。

1977年的時候,婆婆在銀行裡存了400元,這在當時是足以買下一套房子的。33年過後,這400元的存款產生了438.18元的利息,扣除中間幾年需要徵收的利息稅2.36元,湯婆婆連本帶息僅僅能拿到835.82元。試問這800多塊今天能買多少東西?

錢的數額確實是在變多,但購買力卻越來越低。

明明都已經在理財了,為什麼口袋裡的錢還是越來越少

過於冒險,盲目跟風

盲目跟風冒險,同樣也會造成“錢越理越少”。不瞭解一種投資品種又想賺快錢,肯定會想到找一些有經驗的朋友,或者一些“專家”支招。

就像你想找一家比較好的餐廳,肯定不會自己一家一家的找,而是首先問問身邊的朋友有沒有推薦,假如有,可能就會不假思索的選擇那一家,也懶得再選其他的餐廳了。

但投資可比選擇去哪裡吃複雜得多。

每個人的風險應對能力和風險承受能力都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常說投資是一件極具個性化的事情,如果你只看到“魚”而不知“漁”,在發生損失的時候就會摸不著頭腦,自己焦慮,又埋怨別人。

比方說,你和一個朋友聊天的時候,他說自己研究過某家公司覺得挺好的,有潛力,可以投資它的股票。然後你跟著投了些錢進去,天天盯著大盤和股票漲跌。

一開始,股票確實漲得不錯,你心裡歡喜,想著再漲一段時間就轉手賣出去。但不知怎麼的,這個公司的股價開始接連下跌,你不知道具體的原因,也不知道到底會跌多久。

看著自己賬面的錢越來越少,你非常焦急,為了不讓損失擴大,就低價拋售了股票,又找到朋友理論,說他推薦的這家公司根本就是爛公司,讓自己虧大發了。

朋友解釋到,他仍然看好這家公司,所以沒有拋售股票,反而是加了倉。朋友說的話,還有他的淡定讓你摸不著頭腦,覺得他是傻子。但幾個星期後,股價慢慢開始回升,甚至創了新高。你仍然在時不時觀察著這隻股票,看到漲勢這麼好,後悔不已。

這裡的關鍵原因就在於,你沒有明白,朋友做的是價值投資,他靠著自己的分析判斷選出好公司,他的獲利來源於這家公司長期的成長;而你卻寄希望於一時的價格波動來賺差價,最終因為盲目跟風而造成虧損。

最後,還是要強調,理財不單單是指投資,還有開源、節流和風控,也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理財四大金剛”,而投資在這裡面是排在最後的,就是讓大家不要把過多把心思放在投資上。

理財也不是幫我們賺錢的,而是通過打理我們的財富,逐步實現人生目標,過上幸福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