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歲前,孩子不同敏感期的表現,每個父母都應該知道

6歲前,孩子不同敏感期的表現,每個父母都應該知道

01

為人父母,孩子剛出生時我們戰戰兢兢,希望能給到他最好的愛。那時你不無感慨,覺得孩子簡直就是天使的化身,給你帶來那麼多歡樂與幸福。

但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每個階段層出不窮的狀況,卻開始讓我們有點無所適從,甚至有時會力不從心。

大家正玩得開心時,突然哇哇大哭,你完全不知道什麼狀況;有時,好說歹說都不聽,不得已你只能用高音貝嗓門或直接上棍棒來嚇唬……在與孩子鬥智鬥勇的過程中,經常精疲力竭。

如何破?

這樣的困惑,在孩子2歲我辭職回來的那段時間,深深體會並被困擾過。

剛辭職回來的前3個月,寶貝基本上每天醒來都要哭,哄了很久,剛好一點沒過多久又哭,而我完全是一副蒙逼的狀態,那段時間差點都快崩潰了。

6歲前,孩子不同敏感期的表現,每個父母都應該知道

當看到《捕捉兒童敏感期》書中一個又一個案例和孫瑞雪老師的點評後,就像被電擊中一樣,接著是恍然大悟:原來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為——我不懂她。這才深切地體會到:沒有文化,太可怕!

這本書主要講的是孩子從0-6歲每個階段分別有哪幾個敏感期,每個敏感期的表現是如何,父母應該如何應對等。這個幾個敏感期分別是0-2歲半,2歲半-3歲,3歲到4歲,4-5歲,5-6歲。經過整理後,我分成以下兩個部分:

02

0至3歲敏感期

卡斯比教授指出,一個人對3歲之前所經歷的事情會像海綿一樣吸收。這意味著孩子性格形成和能力培養的關鍵期就在3歲之前,這個階段的孩子跟隨什麼樣的人,接受什麼樣的教育,就將會形成相應的性格。

這個階段的敏感期有視覺、口、手,走,空間,細小事物,模仿,自我意識審美、建立概念、自我意識產生等10個敏感期。

視覺敏感期

書中講了一個關於視覺敏感期讓人心痛的案例。

一個叫托蒂的意大利小男孩,因小時候眼睛輕度感染,被繃帶纏了兩個星期後,一隻眼睛失明瞭。

6歲前,孩子不同敏感期的表現,每個父母都應該知道

口腔敏感期

孩子口腔敏感期在半歲左右來臨。口腔的第一個功能就是用它來喚醒身體其它部位的器官。其次才是用口來認識世界。

口和眼睛還不一樣,眼睛是需要通過與外界接觸,慢慢去發展這個器官。口生來就可以靈活使用,它是連接自己和世界最自然的一個通道。所以孩子喜歡把手放到嘴巴里去吧唧吧唧很香地吃起來,那是他正在享受自己的工作。為人父母,你唯一需要做的就是保證他手的衛生而非阻止他工作。

手的敏感期

這個階段,孩子喜歡用手抓東西並去探索環境,認識世界。

孩子在八九個月的時候,喜歡用手抓粘稠和軟的東西,再放進嘴巴里吃。

他們還喜歡用手來一把抓或者兩指和三指抓,父母要多創造條件讓他們鍛鍊手指。

孫瑞雪老師說,手是人類智慧的工具,兒童是用手來思考的,手的自由的使用不僅表達了兒童的思維,也表達了兒童思考的過程,禁止了兒童手的活動,就相當於禁止了兒童的思考。

6歲前,孩子不同敏感期的表現,每個父母都應該知道

走的敏感期

走的敏感期大概在七個月左右出現。他們從成人拉著手跳到獨立行走,到上下坡道,到專門愛走不平的地方,都是“走”的重要表現。家長一定要讓孩子多去走走,培養他走向獨立的步伐。

對於孩子來說,一旦學會走路,他整個世界就變了。以前去哪裡都需要藉助成人的力量才能實現,但現在自己可以隨時拿想拿的東西,這意味著他的生活開始由他支配了。

蒙臺梭利說,這個時期是孩子的第二次誕生。

空間的敏感期

空間敏感期貫穿於0-6歲當中,孩子會發現原來這兩個物體是分離的,並且喜歡把一些東西從高處丟到地上,家長幫忙撿起後他又仍下去,這是他們最早對空間的感受。

另外他們可能會發現一個洞,把東塞進去再拿出來。或者它們喜歡躲到桌子和椅子下面,這都是他們感受空間的方式。

秩序的敏感期

孫瑞雪老師說,一個生命的有機體,肯定是結構和秩序的,這是大自然的定奪,也是一個科學的系統。所以幼兒在出生不久之後就自發的,要求有秩序。

人的秩序分為內在秩序和外在秩序,當孩子有內在秩序時,家長一定要配合外在秩序給到他,這樣他才能內外和諧,生命才不會混亂。

但孩子的秩序經常被大人打亂,最典型的就是“逗”孩子。讓孩子給大人東西吃,孩子給了又說不要,讓孩子無所適從。這就是內外不統一的表現。

6歲前,孩子不同敏感期的表現,每個父母都應該知道

自我意識的產生

這個階段的孩子,針對自己的東西指明這是“我”的,他們什麼都說是“我”的,這是他們自我意識產生的初期階段,父母一定要保護好他的“自我意識”。

孩子不肯分享玩具時不要強迫,更不要說他自私。不然,他認為這是我的東西卻要給別人,那我也可以去搶別人的東西。

父母要明白自私和自我的區別。

自私存在利益上的衝突,可能會存在損害他人利益來滿足自己的情況;自我則是一個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情感、心理和意志的需要行使自己的計劃,支配自己的行為。

03

3-6歲的敏感期

孩子從3歲跨入到6歲後,又會進入不同的敏感期。比如執拗,壘高,色彩、語言,追求完美,畫畫、音樂、性別、符號、書寫、佔有慾、情感、婚姻、人際關係、數學、動植物實驗和收集等等一系列的敏感期。

如果你不知道孩子在這個階段有這些敏感期,那對孩子的很多行為就會束手無策,無法和他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更可惜的是,會錯過非常好的培養孩子的關鍵時期。

同樣舉幾個例子

6歲前,孩子不同敏感期的表現,每個父母都應該知道

執拗敏感期

兒童自我意識一旦覺醒,就開始用抗拒和拒絕別人的方式來表達,喜歡說不,這是他有意識使用自己意志的表現。

處在這個階段的孩子,做什麼事,不管喜不喜歡,同不同意,也不管做還是不做,都說:“不,我就不。”甚至有的孩子,老師請她進餐,他都說:“不,我不。”但當誰都不勸時,自己反倒自動吃飯了。

語言敏感期,伴隨著詛咒

這個階段開始對句子表達的意思感興趣,並重復或模仿他人的話。

兒童對語詞的使用和解釋,來自於成人、同伴和生活,尤其來自父母和教師,當父母和教師的語言簡潔準確時,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一般都不錯。

但同時,他發現語言是有力量的,而且最能表現力量的話語是詛咒,成人反應越強烈,兒童越喜歡說詛咒的話。父母瞭解這個特性後,不要與孩子計較,而應該用輕鬆的語調帶過去。

追求完美的敏感期

從審美髮展到對事物完美的追求,每一件事情都不能出差錯。

比如小馬桶裡有紙巾,憋著也不願意去尿尿,要等把髒東西都沖走,才可以。被子沒鋪好不能睡,重新再整理好,達到滿意度了才能睡等。

這方面需要父母有耐心,陪伴好孩子順利度過這個階段。

6歲前,孩子不同敏感期的表現,每個父母都應該知道

婚姻敏感期

兒童形成結婚的概念表明他對性別,對自我,對異性有了初步的感覺。

婚姻是陪伴我們大半生的內容,家長要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情感世界和家庭關係。面對這個敏感期不要大驚小怪,一定要平等、理解的和孩子交流,幫助他們順利度過婚姻敏感期,為以後青春期和成年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04

《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中講到:0~6歲的兒童(有的孩子一直持續到12歲),他幾乎將他全部的熱情和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了自我的建構中。因此,瑞士近代有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透過觀察發現,0~6歲的兒童是以自我為中心的。

如果沒有這樣的激情和全部的投入,嬰兒就永遠無法形成自我,最後也無法走出自我,成人後就真的以“自我為中心了”,也就喪失了“我”與他人、社會分離的機會和界限。我,

而這個“自我的構建”,就藏在一個個的敏感期裡。父母幫助他們順利度過每一個敏感期,就是在向他們完善的自我靠攏。

如今,成人世界裡那麼多的痛苦,很多源自童年時自我並沒有形成。他們或被壓抑著,或被暴力,或沒有得到足夠的愛等等,導致他們成年後沒有安全感、不敢表達自己。

一個人,如果沒有自我就不知道邊界在哪裡,成人世界許多的糾葛就是無邊界造成的。比如,父母干涉子女的婚姻,或因不懂得拒絕別人或隨意讓他人來干涉自己,讓自己痛苦不堪的人,都是因為無界造成的。

孫瑞雪老師說,沒有自我,就等於混同他人,並在人群中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