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蜀漢和東吳主動投降曹魏,歷史將怎麼走向?

源遠1


我們得思考一個問題:決定歷史走向的因素是什麼?

從東漢末年的何進被殺、董卓作亂的189年開始算起,到曹丕代漢建魏的220年,不過31年。

從曹丕代漢建魏的220年開始算起,到三家歸晉的280年,不過60年;

從三家歸晉的280年,到八王之亂開始的291年,不過11年而已;



從八王之亂開始的291年,到五胡亂華開始的304年,不過才13年而已。

從東漢末年到五胡亂華,共計115年,在這115年中,經歷了動亂——聚合——統一——再次動亂的循環,而貫穿這整個過程的歷史因素,就是天下大勢的發展,任何英雄豪傑在發展的趨勢面前,都無法更改歷史的潮流。



五胡為什麼亂華?

因為八王之亂,晉朝的八個諸候王為了爭權奪利,把整個晉朝打得千瘡百孔,無力抵禦外族,而讓外族乘虛而入,要知道即使在三國紛爭的時期,曹操、劉備、孫權雖然相互爭戰,但是對於外族,都是打得服服貼貼,根本不敢踏進中原一步。

為什麼會有八王之亂?

因為晉朝開國皇帝司馬炎逆歷史潮流,為了分配家族的利益,以及錯誤的認為分封能穩定司馬家的統治,將分封制這個會引起動亂的制度重新啟用,開了歷史的倒班車。



司馬家族為什麼會掌權?

因為士族的崛起是歷史發展的趨勢,曹魏開國皇帝曹丕為了穩定統治,取得士族的支持稱帝,因而改變了曹操的政治制度,選擇與士族合作,士族的不斷髮展壯大,擠佔了皇權,控制了輿論,壟斷了作官,掌握了經濟,擁有了財富,隱匿了人口,就連司馬家族高平陵政變時,朝中幾乎所有的大臣都是反對曹氏皇族,這些士族官吏為了共同的利益,已經嚴重擠佔了皇權,即使不是司馬家族掌權,仍然會有其它士族豪強掌權。

回到三國鼎立的時期,曹操集團以譙沛武將和汝穎士族為政權基礎,劉備集團以荊州士族、東州士族及益州士族為政權基礎,孫權集團以流亡北士、淮泗武將、江東士族為政權基礎,無論魏、蜀、吳三國,都有士族這一階層為政權基礎。



如果蜀漢和東吳投降曹魏,天下一統,那麼新建立的魏朝政權基礎仍然繞不開士族力量,就如同曹丕當年與士族妥協,以九品中正制改變了曹操歷來唯才是舉的人才選拔制度一樣,新魏朝仍然要以此來與士族妥協。

如果不妥協呢?

將會重新走向動亂。曹操沒有妥協,以唯才是舉的人才制度選拔人才,因此曹操內部叛亂此起彼伏,劉備及之後掌權的諸葛亮也沒有妥協,以法家治蜀,用外地人統治本地人,到了最後,政權內部矛盾重重,益州本地士族唯投降而論,這也是劉禪投降的主要原因。而孫權的東吳政權,卻是以政權本地化來穩定統治的,到了最後,大權落入士族之手,還是一樣滅亡 。



如果蜀漢和東吳投降曹魏,那麼曹魏的政權仍然會與曹丕實行九品中正制一樣,與士族妥協,然後士族繼續壯大,皇權在沒有強人的支撐下,會一步步衰弱,到最後,會形成和三家分晉差不多的政治局面,政權都掌握在幾大家族手中,然後就是幾大家族內鬥,生靈塗炭,民不聊生,到最後,導致外族入侵,五胡亂華。

從歷史的發展觀來看,只要中原王朝持續內亂,必然會發生外族入侵。而在魏晉南北朝期間,士族是中國歷史上發展的黃金時期,皇權被壓制甚至衰弱,然後就是內亂,幾乎無可避免。



歷史總是在重複昨天的故事 ,美好的願意不是你們的意志能夠控制的,取決於時代發展的潮流,而對於權力合理的監督控制,才是避免內亂的根本,如何才能做到,只能期待能夠在亂世中出一兩個千年一遇的奇才,改變當時的政治制度,形成一種符合潮流和發展趨勢的政治制度,保證王朝的穩定。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歷史不能假說,但如果蜀漢和東吳真的投降曹魏,那麼統一是肯定的,因為曹操統一最大的阻力無非是劉備和孫權。如果統一,那麼以曹操的雄才大略和英明神武,也許將開創一個盛世?畢竟開國之君大多是英明的,以曹操屯田,軍墾的作為,經濟社會肯定會有較大發展。軍事上沒了壓力,曹操將有更多的精力可以放到國政治理和社會穩上,司馬懿之流怕也沒機會了?五胡亂華無從談起,中華文明將進入一個新時代!後續的歷史也因而也將改寫,具體如何?不可預測!至於劉、孫兩人,既然你投降,以曹操《觀滄海》之胸懷,不至於害其性命,也許會象劉禪那樣封個安樂公,當然權力是沒有了,享受呢?隨你!以上僅個人觀點!


梁溪居士陸建榮


這個問題非常好。讓人們跳出三國的紛爭,站在宏觀的歷史角度,站在社會發展進步的歷史角度去看問題。

作為一個後來人,旁觀者,阿呆肯定地認為:如果蜀漢和東吳主動投降曹魏,這是一個最好的結果。那麼中國將迎來歷史上一個輝煌的時代。

阿呆認為,所有的爭奪地盤爭奪權力的戰爭,都是想達到個人利益的最大化,並不是為天下蒼生和社稷的。

這個問題還可以具體一點:赤壁之戰時候,劉備和孫權都投降了。

那麼,將會有以下幾點好處。

第一、結束戰亂。結束了184年開始的,長達二十多年的混戰割據,這短短的二十多年,造成了人口集聚減少,瘟疫爆發。民不聊生。慘不忍睹。

第二、實現統一。劉備和孫權都投降了,基本實現了全國統一。除了南越等邊遠地區。恢復了中央集權。

第三、改變了歷史。曹操的領導下,就不會有司馬家族的崛起。就沒有了魏晉南北朝和五胡亂華,沒有了這段長達兩百多年黑暗歷史。這段歷史使得中華民族元氣大傷。

第四、政治、經濟、文化講得到較大的發展。曹操作為一個軍事家、政治家,是個文韜武略的經天緯地之才。“亂世之梟雄,治世之能臣。”又具有悲天憫人的文人情懷。在曹操的治理下,將重新開始復甦,走向一個盛世。

當然,這都是假設。站在宏觀的歷史高度上看,我們更希望是這樣的結局。


阿呆夢話


假使這種情況出現,統一後的政權也將充滿隱患。

主要原因在於,曹魏和劉蜀屬於非儒門寒族建立的政權,而孫吳屬於儒門大族建立的政權。曹操攜官渡之戰的勝利,壓制住了北方的世家階層,如果再加上劉備孫權的主動歸附,聲望必加更盛,就存在了取代漢室的可能。

但此時,傳統儒門大族的利益,必然會因為新生貴族集團的興起而受到損害,因此不會束手待斃。

一方面他們會轉而擁護漢室或者其他代言人,防止出現曹魏代漢的情況。

同時會腐化拉攏新生貴族,進而打入權利上層,掌控權力。

再次還會利用曹操各子之間的矛盾,分化拉攏,造成權力的爭奪。

而曹操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的誕生,必然會剷除異己,對傳統世族進行清理。

還有就是江東地區是唯一唯有被寒族政治統治過的地方,世家權力根深蒂固,在曹操的改革過程中,必然會成為保守派的據點。


愛歷史的小鵬友


蜀漢和東吳若主動投降曹魏,只是改變了國家實現統一的方式,提早結束了三足鼎立的分裂,並不能改變歷史的走向。

一、門閥士族政治不會改變,社會矛盾仍會激化,亂局仍會到來。

曹魏即使一統天下,政治利益的格局不會打破。從西漢時期已建立起來的察舉制度,已持續了三百多年,這個由地方依照德行、能力舉薦賢能的體制製造了大量的名門望族,國家的政治、經濟都控制在這些門閥士族手裡。後來,曹丕登基後,為了打壓地方勢力,開創了九品中正制,由朝廷派出中正官到地方考核舉薦,但是卻更注重世家身份。可以說用人的提名權收歸了中央,但同時照顧了門閥世家的特殊身份,屬於朝廷對士族勢力的妥協。從本質上更加穩固了門閥士族的地位。


門閥士族政治造成的矛盾,在當時是不可調和的。歷史的怪圈,曹魏和西晉皆未避免。曹魏堅持不封宗室諸侯王,政權旁落到門閥士族新秀司馬家族。司馬氏吸取教訓,重新分封天下,八王之亂瞬間摧毀了門閥政治下風雨飄搖的西晉政權。即使當年蜀漢東吳投降,江山提早一統,這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並存的時代,只會進一步加劇社會資源向門閥士族集中。社會政治成為各大門閥士族之間的角逐場。經過幾百年的惡化,朝廷對地方大族的控制力衰弱,百姓與士族之間的社會矛盾在激化,天下亂局已註定會發生。


二、五胡亂華的歷史可能被改變

歷史上西晉內亂,元士大傷,五胡入中原,生靈塗炭。但這些歷史的發生是有前提條件的。三國時期曹魏改權有三大敵人,首要的是兩大漢人政權,蜀漢和東吳。其次是,北部和西部的胡人。最後才是自己的內部矛盾門閥士族。但是這裡面對曹魏構成最大威脅的,仍然是蜀漢政權和東吳政權。如果這兩個政權及早地被解決了,或許曹魏政權就不會那麼費力地發動兩次河西之戰來試圖恢復對西域的控制,或許就會有力量一戰蕩平羌人,長驅直入西域。當胡人的威脅上升為主要矛盾時,曹魏政權一定會提前動手。如果當時在曹丕的手上已經實現了國家統一,這個比五胡亂華提前100年的社會狀況,還沒有出現矛盾不可調和的情況。所以大魏王朝不會坐以待斃,一定會加強對北方地區的控制,控制好早已臣服的南匈奴,阻止鮮卑人、羯族人、氐族人的南下。這些遊牧民族想發展壯大,沒那麼順風順水。同時為轉移國內門閥士族的內部矛盾,大魏王朝也許會,持續對北用兵。五胡仍然會亂,但很難亂到中原。


三、分裂時代不可避免,但持續時間不會如南北朝對峙那麼久。

即便五胡亂華不會如歷史上已發生的那麼嚴重,那麼大魏王朝的士族政治遲早一天也會坍塌。如宋齊梁陳更替般士族勢力也會輪流坐樁,國家失去對地方勢力的控制也是遲早的事。但終究不是異族政權的對立,漢人政權之間的統一合併會象宋朝統一天下一樣快,五代十國的局面也就持續了幾十年。天下重新洗牌後,新王朝仍然會迎來盛世時代。


“蜀漢和動東吳如果投降了曹魏”,這個如果腦洞的確很大。但即便如果變成事實,古代中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規律不會被改變。


牧漁子


如果蜀漢與孫吳都主動投隆了曹魏,實現國家的統一,真是中華大地的千古盛事。就不會有以後的幾百年割據,也不再有五胡對中華的屠戮了,人民就有幸了。那一次歷史的災難全在司馬氏的分封割據的八王之亂,中原一片混戰,而失去了對北方遊牧民族的抵抗力,對少數民族內遷的寬容卻引來了殺身之禍,北方的漢人幾成少數民族,不是冉閔憤起殺胡,南朝也得成為胡人的牧場,正是司馬氏對中華民族犯下深重的罪過,所以劉裕要將其斬盡殺絕,實是大快人心的義舉。至陰者至毒,想想司馬懿苦心孤詣,引忍不發,只引來家族的大滅絕,可憐,可嘆!為人者,當光明正大,順天應人!可惜,歷史沒有發生這些美事,只為爭權奪利,負隅頑抗,讓中華民族陷於滅頂之災,沒有蜀漢與東吳的威脅,司馬懿不用帶兵,沒有兵權,又受排擠,他有什麼機會掌上實權,誰又敢幫他反叛。可曹操留著他對付諸葛亮,卻不料把自己的一切都搭進去了,只是兩個微不足道的小王朝害了中國幾百年。嗚呼!即使現在有這種現狀,又有幾人能明大局,順大勢!歷史沒有假沒,現實沒有可能,後人只能哀嘆後人也。那個可能像大漢朝一樣偉大的魏帝國被一個陰損的傢伙草草滅了,他也他的家族齊齊地埋了。中華民族在那裡轉了個大彎彎,差一點實實地滅了,就是這樣,自已害了自已,只為自私自利!


用戶5517477622686


歷史沒有如果,說史則必然離不開如果。歷史是一面鏡子,但照鏡子的人卻可以嘗試各種穿戴。我們也可以思考無數個如果——送給喜歡歷史的你。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千年前的才子杜牧做過類似假設,也帶來了截然不同的猜想——其中卻只推理了風流。可歷史不管你風流不風流啊。對於這一假想,我有一認一否。

東吳在天下尚未確立三足鼎立局面時、赤壁之戰的前夕,面對曹操號稱百萬大軍的壓倒性攻勢,即曾產生相當大的動搖,以大謀士張召為首的投降派險些左右孫權的決策。孫權是什麼人?“勾踐之奇、英人之傑”,尚須“決外事”的周公瑾來施以最後的稻草才最終抵抗。三分天下以後,吳國承受上游蜀漢的勢壓,在拿掉荊州關羽後,又以胸腹直接面對北方的威壓,孫權死後繼位的子侄孫輩比劉禪強不了許多,還真有可能順應大勢背面大稱臣。

吳國會降,蜀卻不會。蜀漢政權的建立以延續漢祚為己任,“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忠義是蜀漢集團的立腳石。有諸葛亮在,就會不折不扣的執行劉備立國的即定方針,北伐。諸葛亮不會降,只會不停的北伐:因為他與劉備的理想和執念;因為他的胸懷和負重。

話說,放下這一切的現實,偏偏吳蜀都沒出息的降了呢?歷史的走向並不一定會發生太大的改變。經過軍閥混戰和三國連年的對峙征討戰爭,天下人口財力消耗一空,進入和平狀態下的統一帝國,急需一位治世賢君穩定政治、休養民生,而曹操早逝,曹操的子孫卻並無其父祖“千里無雞鳴”的憫世情懷和“東臨碣石觀滄海”的胸襟氣魄,不說做李世民那樣的二世聖祖,能不能提防的住三馬盤槽,都難說。

劇照


容我漫溯


歷史發展有偶然性和必然性。假設蜀漢東吳投降,或者說赤壁之戰沒發生,劉備孫權直接投降,曹操順勢統一,這是偶然性。但必然性決定,即使這樣統一,也會發生後來的亂世。簡單列舉一二,不做細說。

一、曹魏不是高層士族的代表,在高層士族佔統治地位的時代,即使沒有司馬懿父子,也會有其他代言人出來取而代之,或者是曹魏轉變自身被高層士族肯定。而高層士族不斷地走向腐化是改變不了的。

二、少數民族內遷是政府主導的行為,從東漢末年就開始了,並不會因為曹魏統一全國的方式變化就改變。經過黃巾起義,人口銳減,必然要補充勞動力。而內遷民族基本處於社會底層,受到壓迫剝削,反抗是必然的。

三、高層士族的腐化統治,導致與下層百姓及中下層士族矛盾日益加深,矛盾爆發是遲早的事。流民暴亂在還沒有發展到起義的時候,中下層士族選擇和少數民族聯合取代了流民起義,由於各方勢力利益不一致,混亂的局面會持續到某一方面勢力佔據絕對優勢。


歷史的流流


這種以當權實力者個個民生為重的高道德標準為前提的假設成立,那還有波瀾起伏的歷史可言嗎?如果加上曹操還政於漢獻帝這個條件還有一丁點的可能可以討論一下。




1啊米豆腐1


歷史走勢不會有大的變動。

主動投降曹魏也應該是在諸葛亮死後,而這時,曹操、曹丕已死,曹睿以下的曹魏帝王(曹丕篡漢,生前已經稱帝)沒有什麼建樹,蜀吳也趨於人才凋敝,在世的都鬥不過司馬家族,最後的大致方向不會變。至多也就是少幾年戰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