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生最重要的界限—父母

孩子一生最重要的界限—父母

界限是不同事物的邊界。

在親子關係中,界限意味著彼此在時間、空間以及精神世界保持相對獨立不越界。孩子從出生並不懂得如何設立界限,而且並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自然的建立起來。

在孩子幼小時,是接受教育的最好時期,而且更容易為孩子建立起界限感。如果父母不能意識到與孩子之間的界限,那麼不僅會造成彼此的衝突,更讓孩子的界限感很難建立。

1、為孩子設立界限的前提是父母有良好的界限感

孩子一生最重要的界限—父母

孩子的發展過程是從“發現自我”到“自我中心”再到“適應社會”的過程。當孩子在2歲左右就步入到自我為中心的階段,父母需要讓孩子去體驗到困難,讓孩子意識到他不是宇宙的中心,不能擁有任何想要的東西,別人也並非只為他的需求而存在。

為孩子立界限,父母必須有良好的界限感,懂得何時參與和退出。如果孩子以違抗你的界限來控制你,那你要堅定的守住自己的界限。父母需要比孩子多一次堅守立場,如果他破壞規則一萬次,你必須堅持一萬零一次,然後你就贏了。

孩子一生最重要的界限—父母

父母為孩子設立界限存在感情上困擾:

感情上依賴孩子。父母把全部的愛傾注到孩子身上,不想讓孩子受到任何的傷害。

過度的同情心。孩子所經歷的任何困難,父母把孩子的痛苦轉移到自己的內心,孩子的痛苦變成了父母的痛苦。

教育態度上的不一致。面對孩子的不良行為,父母在嚴厲和縱容之間徘徊,讓孩子無法感知到父母的界限。

情感妥協。面對孩子的各種要求,父母無法保持堅定的立場。一次的妥協就如同洪水沖垮了大堤,無數次的妥協隨之而來。

家長從小給孩子建立的界限,就可以很好的讓孩子自然過渡到適應社會的階段,能夠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更加重要的是設立界限,能夠讓孩子體驗到父母的愛是有邊界的。

2、父母是孩子外在的界限

孩子一生最重要的界限—父母

孩子就如同海綿一樣,把父母的言行吸收進來,不論好壞。孩子只能從父母身上去模仿和學習,父母成了孩子的重要參照標準。

父母有自己的界限,並且通過言行讓孩子感知到界限在哪裡。孩子會模仿父母的言行,內化成自己的行事風格,界限在一點一滴中慢慢建立起來。

在很多家庭中會出現這樣的現象:父母之間出現衝突,然後其中一方拉著孩子和自己建立統一戰線去攻擊另一方。殊不知,夫妻之間的問題需要夫妻雙方來解決,而不是讓孩子作為審判官或者盟友來讓對方妥協。在家庭中搞三角關係,會讓孩子混淆與父母之間的界限,更是在疏遠親子感情。

孩子一生最重要的界限—父母

投身公益事業的足球運動員高雷雷在微博上寫到:其實我特別納悶,為什麼中國人不接受這種關係?A和B關係好,B和C關係好,但A和C就是不行,B就想盡辦法要撮合A和C在一起,還威脅A或C,如果不好就掰!怎麼就不能允許存在A和B,B和C兩部分?必須ABC啊?我又不喜歡3p

當一個人沒有良好的界限感,會在人際關係中做出越界的行為,導致彼此關係的惡化。

親密和分離,構成任何一對關係的兩大動力,我們需要親密,需要愛與鏈接感,當體驗到我與你合一時會產生巨大的愉悅,同時我們也需要分離,在分離中成為自己,並且分離也意味著對彼此的檢驗。

如果只有親密而沒有分離,關係會出大問題。

3、沒有界限的家庭是一團糨糊

孩子一生最重要的界限—父母

武志紅這樣描述中國家庭的糨糊邏輯:

第一條邏輯,我的事也是你的事,你的事也是我的事,我的事是所有人的事,所有人的事都是我的事。

第二條邏輯,所有的關係是我的事。這條邏輯成為中國家庭總是一鍋粥攪不清的關鍵,並且誰想管事誰就會被累死,並且那個最想管事的人,他常常正是家庭各種衝突的根源,因為他攪到了各個關係中,因而製造了大量的問題。

第三條邏輯,我和你之間是透明的,在中國家庭界限之所以難建立,是因為對於普遍是嬰兒心理發展水平的成年人來說,界限和清晰意味著親密感的完全消失。

第四條邏輯,你們等於你,我們等於我。

第五條邏輯,所有事都連成一個整體,沒有當下。

當每個家庭成員融入到家庭中去,卻忘了自己的界限在哪裡,並且企圖通過越界的行為來干涉別人的事情,往往讓自己絞殺在家庭衝突中,無法自拔。

孩子一生最重要的界限—父母

蘇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中寫到:健康的和有毒的家庭體系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家庭成員作為個體,擁有多少表達自己想法的自由度。健康的家庭推崇個性、個人責任和獨立,鼓勵孩子發展自己的滿足感和自尊心。不健康的家庭不鼓勵個人表達,每個家庭成員都必須和有毒的父母的思想、行為保持一致。這樣的家庭製造了混淆不清的個人界限,不分彼此的家庭成員關係。在潛意識裡,家庭成員對於自己和別人的界限概念混淆不清,為了表示親密,經常壓制每個成員的個性。

當所有的家庭成員都失去了個人界限,就如同世界處於混沌狀態,個人主義在集體中消磨殆盡。親子關係變成了糨糊狀態的存在,病態的共生讓孩子的界限感無法建立,孩子的工作和婚姻終究會在某個時間點出現問題。

4、迴歸問題的本源

當孩子不能熟練使用勺子吃飯時,父母著急的去喂孩子吃;

當孩子不能繫鞋帶時,父母又去幫孩子繫鞋帶;

當孩子不能做作業時,父母又去幫孩子做作業;

當孩子結婚時,當孩子工作時,父母能替代嗎?

孩子一生最重要的界限—父母

父母過度保護孩子,讓孩子無法體驗到不尊重規律的後果,那麼孩子也不會尊重秩序和規律。如果父母懷疑自己應對生活的能力,那麼也會認為孩子沒有能力去應對生活中的難題。

很多父母都缺乏界限的意識,在帶孩子這件事上父母容易打著愛的名義,不斷的越界。從孩子尚小的時候就有意識的幫他建立界限的概念,這不僅能夠鍛鍊孩子的獨立能力,更多的是在提醒我們要做回父母而不是保姆。

日本哲學家岸見一郎在《被討厭的勇氣》中寫到:首先要思考一下這是誰的課題,然後進行課題分離,哪些是自己的課題?哪些是別人的課題?要冷靜的劃清界限,而且不去幹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讓別人干涉自己的課題。

當孩子面對困難時,父母要思考這是誰的問題。很多父母出於同情心,包辦並解決孩子遇到的問題。當父母一次次的幫忙,正是在剝奪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更是在破壞彼此的界限。

孩子一生最重要的界限—父母

龍應臺在《目送》中寫到: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為孩子設立界限,並不是情感上的疏遠,而是在親情的呵護下讓彼此堅守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界限與自由並存,有界限的自由才是父母給予孩子一生的財富。

論孩子》 紀伯倫(黎巴嫩詩人)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

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因為生命不會後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你是弓,兒女是從你那裡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盡力氣將你拉開,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懷著快樂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彎曲吧,

因為他愛一路飛翔的箭,也愛無比穩定的弓。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

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因為生命不會後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你是弓,兒女是從你那裡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盡力氣將你拉開,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懷著快樂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彎曲吧,

因為他愛一路飛翔的箭,也愛無比穩定的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