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小乘的流派與著作

佛教小乘的流派與著作

佛教的分裂在佛陀在世時就已經產生了。

佛教小乘的流派與著作

提婆達多

佛陀的堂弟調達(亦稱”提婆達多“)隨佛出家,誦經六萬法藏,身長一丈五,具三十相,智慧與異相僅次於佛。後因觀點不合,率五百比丘另立僧團,與佛陀分庭抗禮。

佛教小乘的流派與著作

法顯

東晉法顯(中國第一位出國取經的高僧)在拘薩羅軒舍衛城見過調達的追隨者。說:”調達亦有眾在,供養過去三佛,唯不供養釋迦文佛。“

佛教小乘的流派與著作

玄奘

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記載:”別有三伽藍,不食乳酪,遵提婆達多遺訓也。“

佛教的正式分裂從上座部與大眾部開始。唐譯《異部宗輪論》記載有二十部。當時(公元七世紀)主要有大眾,上座,說一切有和正量等四部流行,與大乘佛教並存。

上座部分為犢子部和化地部。分歧是《九分阿毗達磨》這部經書關於”有“的理論。

大眾部分為雞胤部和說假部。分歧是佛陀所說是否都為出世。

在阿育王死後,化地部分出”說一切有部“。這一教義在中國內地論著最多,影響最大。另一支形成”法藏部“。後來傳到中亞。有一支東到達尼泊爾,叫”雪山部“。還有一支南下成立“制多山部”。又稱“案達派”。

犢子部亦分出四個派別:法上部、賢胄部、正量部和密林山部。主在活動在印度半島的中西部地區。最後正量部發展起來,成為犢子部的正宗代表。

到公元一世紀時,出現了現在的所謂“大乘”與“小乘”。

小乘分為“有部”與“經部”。

據《高僧傳》《出三藏記集》記載,安世高(安息國王子)在漢桓帝時過入中國內地,在洛陽從事譯經。主要有《安般守意經》、《陰持人經》、《十二門經》、《修行道地以》等。他在佛教上的貢獻,是首次系統地翻譯了早期小乘經典。大致相當於上座部的說一切有部之說。

經部出自說一切有部的譬喻師。創始人是拘摩羅多。他是北方大家。與東方馬鳴、南方提婆、西方龍樹齊名。在佛教界稱為“四日照世”。相傳漢譯《大莊嚴經論》就是拘摩羅多的著作。

拘摩羅多的弟子訶梨跋摩(又稱師子鎧)。不滿於師說,轉到華氏城從大眾部習大乘方等,撰《成實論》。

《成實論》被視作小乘空宗的代表作。全論按”四諦“的結構組成。突出”苦“的思想,及禁慾傾向。

新有部的開端始於《俱舍論》。把世界分為”有情世間“和”器世間“丙大類。有情世間解釋動物、人、鬼神等系統現象。器世間講物質構成和地理分佈。完善佛教的宇宙結構論。

正量部,亦稱”正量弟子部”,漢譯有《三彌底部論》《大丈夫論》。正量部是與大乘思相相對密切的小乘派別。接受了入世與救世的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