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攻城方式

最近看的書有點雜,沒什麼好的切入點,在看問答的時候,一拍腦門,決定今天我們來說說古代戰爭中的攻城方式。

我們的先祖,大概在氏族時期就開始修築圍牆,起先是為了抵禦野獸,後來是為了防止別的氏族襲擊,社會慢慢的發展,村落慢慢的變成了城市,單薄的圍牆變成了高大的城郭,防禦在升級,針對城池的進攻也跟著進步。我們一一道來:

蟻附攻城

在戰爭年代,軍隊的底層士兵如同螻蟻一樣不值錢,蟻附一詞很形象的描述了這樣的攻城方式:像螞蟻一樣聚集攀附物體。

在古代戰爭兵器不發達的年代,蟻附往往是唯一的攻城途徑。對於相對較矮的城池,可能幾個人搭人體就能上去了;對於數丈高的城池就需要藉助雲梯等工具了。攻城的途徑單一,守軍防守相對的較為方便,針對梯子搭上城牆的地方潑灑滾油熱水、投擲石塊,叉翻梯子,守住梯子上口,見一個捅一個等等;但是在攻城人數眾多、守城兵力薄弱的時候,很有效果。

但是這種蟻附攻城的方法在攻打守城方有充足準備的時候,對於攻城方的士卒就是災難了,攻陷一座城,往往就是大量的人命去填。故而孫子兵法說:“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破城而取之)者,此攻之災也。”

中國古代攻城方式

中國古代攻城方式

躡頭飛梯前面是兩個輪子,方便蟻附攻城時由下往上的靠城牆。後來還有加強版的雲梯車

中國古代攻城方式

中國古代攻城方式

為了掩護蟻附的士兵,攻城方往往會放箭矢進行掩護。要麼是在城外堆土為臺,要麼就是運用另一個戰爭兵器,井闌

中國古代攻城方式

因為“井闌”是古人制造的最大機械,它在高度上可以俯瞰城牆(通常超過20米),並顛覆守方居高臨下的位置優勢。

“井闌”的原型可以追溯到周代,這是一種大型的攻城車,這些車輛又數十人負責推動,有著8或者10個巨大的車輪,在頂端的平臺上,部署著手持長戟和弓箭的精銳士兵,皮革和盾牌保護著他們的戰位。從某種意義上說,井闌其實是一種移動塔樓,目標是消滅敵軍城牆上的人員和武器。

挖掘地道

重從正面攻城比較難,我們就從地底下走。

挖地道相對來說是有侷限性的,一般就是在北方中原地區能用這一招。北方及中原地區的城池一般來說很少有護城河的,最多挖護城壕(沒水的那種,插上削尖的木棍)。再一個北方的平原地區土城厚,能挖。挖掘地道一般有個條件,欺負守城方不敢出城破壞。挖掘地道有從攻城方營寨開始挖的,通過帳篷的掩護達到隱蔽性;還有一種欺負人的,通過沖車或者轒轀車的掩護在敵人眼皮底下挖。至少在商周時期就有這樣的攻城方法了,《詩.大雅.皇矣》曰:與爾臨衝,以伐崇墉

中國古代攻城方式

破壞城牆、城門

如果嫌蟻附和挖地道都不夠硬,還有我們這種硬懟的方法。這種方法主要是配合其他攻城戰法一起的,沒辦法,需要用到上面說的衝車和轒轀車這兩個大傢伙,單獨上分分鐘被破解啊。

中國古代攻城方式

衝車大概就是這樣子上面一個頂棚下面懸掛一根削尖巨木(到後期還有前部包鐵的),推到城門下,DuangDuangDuang的錘開門閂、錘破城門。

再不然用轒轀車這種東西,藉助各個方向的的擋板推到城牆腳下,揮起鋤頭挖牆腳。

我們破壞城牆還有投石車,這東西在我們中國運用也很早啊。早在商周時期,投石車的原型就已經投入了戰場,根據《史記》中保存的、三國時期張晏轉引《范蠡兵法》的一段註文:“……飛石重十二斤,為機發,行二百步。”這也是關於投石機的最早描述,雖然所謂的《范蠡兵法》很可能是漢代的假託之作,但根據考古發現,在春秋戰國時期,投石機已經得到了使用。投石車威力很大,漢時的12斤,約合今天的2.7公斤,200步大致相當於280米,但是吧,缺點也很明顯,在沒有彈道學的古代,完全是靠運氣了,特別是早期的投石車靠人力拉索,變量太多,到了後來用配重式的投石車,才有相對穩定可調控的攻擊範圍和精確性。

中國古代攻城方式

中國古代攻城方式

水攻

水攻是中國古代很早就會運用的方法,積蓄水流用水流衝擊城牆或者泡軟城牆根基,來破城。

早在春秋時期,智氏打晉陽就用了水攻。《戰國策》:“知伯從韓、魏兵以攻趙,圍晉陽而水之,城下不沉者三板。”。智伯見強攻無效,便改用圍困及水攻的戰術,切斷所有出入通道;決開汾水灌淹晉陽城。大水淹沒城內“三版”(六尺),時間長達三年之久。城內生活非常困難,糧食即將斷絕。雖然最後智伯被反殺。但是這個水攻的案例還是很好的。


中國古代攻城方式

當然古代的攻城之法不僅僅只有這些,還有火攻煙燻等等。總之感覺我們的祖宗在打仗方面真是牛逼的一塌糊塗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