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不入古(不帶古意),終為俗書。那麼怎樣才能入古呢?

湛立波


最近有朋友問我,書不入古,終為俗書這一個說法應該如何理解?

實際上,關於這一說法,歷代書法家以及書法理論家都曾經對這個問題做出過表述,提出相似的觀念,比方說董其昌,孫過庭,他們認為書不入晉,終墮野道。

實際上,他們的觀點也非常的簡單,那就是平常人們在學習書法的時候,一定要取法高妙,向古人學習,而這個“古”,一般是魏晉南北朝以及隋唐時期。也就是說一定要向唐朝之前、魏晉之後這一段時間的書法來進行學習。

因此,我們的書法,如果想要帶有古人的色彩,帶有古人的氣韻,就一定要向古人學習,學習古人的書法,把古人所提倡的如何學古的時間段搞清楚,然後在這個時間段中集中學習某一個或某幾個書法家,學習模仿他們的風格,這樣就能夠了解到那一個時代他們的書法面貌是怎麼樣的,然後不自覺的就會對你的藝術創作產生影響。

在這裡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說我們要學習行書,那麼學習行書最具代表性的書法家就是王羲之,他的書法,尤其是他的《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我們在學習行書這一書體的時,王羲之的書法是繞不過去的,是我們必須要學習的。

那麼除了王羲之外,顏真卿、趙孟頫等人的行書也非常的好,也值得我們學習。他們的書法同樣是學習王羲之的結果,那麼我們在學習和選擇這幾位書法家的書法時候,要有學習的側重,同樣是學習行書,我們對於王羲之行書的研究,應該花費最多的時間和精力。

而對於趙孟頫和顏真卿這兩位書法家,則相對應的弱一點,其原因就在於顏真卿,趙孟頫包括後來的董其昌,文徵明等人,他們的書法最終的來源就是王羲之,只要把王羲之學好了,那麼我們主要的書法核心也就掌握了。

趙孟頫、顏真卿和文徵明,董其昌等人的書法也具有學習價值,是因為他們每一個人都對王羲之的書法都做了不同程度的創新和發展,我們在學習他們書法的過程中,就要注意到他們是如何學以致用的,也就是把王羲之在行書中蘊含的筆法結構章法變成他們自己的東西,他們如何進行創新創作,這是我們關注他們書法最為重要的方面。

除了上述我們所說的注意我們學習的時間區域之外,我們還需要注意到自己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要了解古人的思想觀念,他們的價值觀,其實也就是古人的哲學。

瞭解他們對於書法之外的學科研究狀況,即字外功。這包括他們的文學藝術創作,他們對其他學科的研究,他們的文化修養,他們的知識水平以及他們對於書法的觀點,看法,理論著作等等,這些方面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瞭解他的一生,瞭解他的思想狀況,從而幫助我們理解他的書法內涵,比如通過我們對顏真卿一生的瞭解,通過我們對顏真卿和其他書法家學習的經歷和他流傳下來的理論著作,就可以瞭解顏真卿的品格和品性,從而體會到他的正氣。


松風閣書法日講


書不入古,終成俗書。

這句話,只對了一半。對的一半是要傳承書法文化技法,錯的一半是:不理解書法本質。

書法本質是情感思想,就像文學一樣。剝離了情感思想的書法就只是技術技法,就只是“工藝”,而不是藝術。工藝與藝術的區別在哪?

工藝無思想情感,無真實靈魂,可無限重複。愉悅的是眼球。本質是“向外”追求“美”,追求技術技法,把技術技法當成目的,即最高境界。

藝術有思想情感,以身心賦予技法以生命力,不可重複,只有一次性,愉悅的是心靈。本質是“向內”追求美,本質是“認識你自己”。追求技術技法,把技術技法當成手段,把思想情感當成目的,即最高境界。

人的一生不可能踏入同一條河流。同樣,人的一生不可以生兩次一模一樣的怒氣。

因此,中國書法分成兩大派系:工藝派(裝飾派),自然派。

裝飾派,注重技術技法,注重裝飾性、公共性。魏碑的刀法、歐體的襯肩、顏體的骨節、柳體的積木,就像西裝、軍裝,普通人一穿,精神面貌就不一樣。

裝飾是眼球的優點,不是心靈的。心靈的是“真”(真實、真誠、真意)法,不是“裝”法。

因此,裝飾派適合匾額、招牌、摩崖石刻、墓碑等,具有公共性、吸引眼球性。

因此,凡是認為字不能放大的、放大就不美的,潛意識是裝飾派。如米芾就是。凡是認為某種風格如重拙大是書法最高境界的,都是裝飾派,如傅山等。

書法最高境界不可能固定某種風格,最高境界是:人書一體,形意一體。意指喜怒憂思悲驚恐怡。即以生命書寫,是生命的投入,而不是技巧的投入。如顏真卿深入骨髓的悲憤,是玩技巧(如重拙大)能追比的嗎?

*

再回頭看看“古”,到底是什麼?

“古”實質就是篆隸。

說白了,就是與魏晉人一樣,回到他們的起點。魏晉人之前,只有篆隸。魏晉人發明了草行楷魏碑的書寫形制。為什麼魏晉人能有如此多的開創性發明?

第一個前提:紙的發明。紙相當於簡牘這種“條狀物”來說,激發了縱橫書寫分自由。

第二個前提:哲學的解放。棄儒崇道,不受儒學的制約,追求自由。王弼提倡“得意忘象”。

第三個前提:玄學清談,迴歸自我,超脫自我。就像希臘名言:認識你自己。




urna風之度0


給學書法者的三個“藥方”——答學書者怎麼入“古”

今天在下不才,斗膽給學書法的朋友開三個“入古”的“藥方”,只要大家按照第一個和第三個“藥方”認真“服藥”,就能讓大家都“入古”。

首先,咱得明白什麼是“古”。古,古代的書法作品,基本上可以這麼認為。但這還不夠,因為古代的作品是死的,就是一張張破不溜丟的殘紙,一些毛筆字而已。這是表面現象,他背後折射出很複雜的古人的人文精神,包括塑造理想的人格,追求積極的人生價值觀。

那麼“古”比“今”好嗎?“今”就沒有好的嗎?啟功先生在世時常常對追隨他的學生說,不要學我的字,學我的字就錯了,學我的治學精神和學書方法。歷代書家在書論中也不斷強調要學習古人。好多初學書法的人都很疑惑,為什麼呀?當然也被很多所謂現代派的書家所不屑。其實“古”與“不古”這背後隱藏著思辯過程:古代的書法並非都好,今人的並非都不行,但古人的作品是經過歷史選擇的,大浪淘沙,能夠流傳幾百年到上千年,並且被大家所推崇的,都是精品,歷史的選擇是相當嚴格苛刻和公正的。今人的作品並不是都不行,沒有經過歷史的過濾和提煉,書法作品裡夾帶了很多不是書法的因素,包括地位權利,名氣。趙本山就是個例子。一幅“龍飛鳳舞”四個字拍賣了九十多萬塊,值嗎?就那水平,在我們村能找到仨。數年之後,關於他的負面小道消息沸沸揚揚,五百都賣不出去。所以,學古人的保險係數高。雖不一定能成為書法家,但能保證你學到的都是好東西。學今人的,連被學的人水平高低都還是個未知數所以,“取法乎上”,“與古為徒”已經是書法領域的常識問題。

那麼還要認清什麼才是“古”,這個“古”有兩層含義:1840年以前的作品都是“古”的,這是根據歷史裡的概念劃分的;還有一層含義,主要指唐朝以前二王以後的作品,這個定義是書法領域的中的定義,確切地說,這是中國書法的古典時期,也是書法在歷史上大大放異彩的時期,是中國書法的軸心期,猶如西方哲學之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蘇格拉底時期。

好了,既然認識了“古”,根據不同目的的人,咱們就開始開藥方了。第一個藥方是開給準備學書法的小朋友的:

書法或書法家的歷史小故事 五錢(藥引子)

假期書法聖地遊覽 三錢

參觀書法展覽活動 二錢

找個書法老師 九錢

顏柳歐趙任選一帖每日課字 二錢五

室內裝飾主題與書法相關 一錢五

本方“服用”說明:書法或書法家的歷史小故事可以陪小朋友一起閱讀相關書籍,或者觀看電視節目以及相關動畫故事片。因為從古至今故事對人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尤其是小朋友。興趣才是最好的動力,這個極為重要,所以用量上開到五錢。假期書法聖地遊覽和參觀書展活動根據經濟情況量力而行,實在沒條件在家網上瀏覽也行,但這兩劑有副作用,用量過大容易分散精力,頻繁的社會活動也會影響小朋友的學業,但也不能沒有,因為書法就是我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鮮活地存在於我們的社會文化生活中,不是書房裡沉悶枯燥乏味的橫豎撇捺點。所以這兩劑用量輕點,但不能沒有。

找個老師是小朋友學書法的重中之重,不可輕視,所以儘可能的找個好的稱職的老師。但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不要看頭銜,職稱,證書等,在書法中這些是最沒有意義,最沒有價值的東西。這隻和他個人的營銷策略有價值。趙本山說的好:“別看廣告,看療效!”書法教師的核心價值就是對古典書法的理解能力和教學能力。這並不能一眼就看出來,否則騙子早失業了。這個要通過仔細的考察。胡蘿蔔和人參很像,一定要仔細辨別,鑑定。不然的話本來一個好好的書法苗子被帶到“江湖書法”的歪門邪道上去就壞菜了。與其這樣,還不勝自己多讀點書,與小朋友共同成長。記住,寧可不要,不可找錯。那麼怎麼辨別好的書法教師呢?

這裡有兩條參考辦法:

聽——聽他說些什麼,言談之中強調一點些什麼。1,如果老強調自己過去的榮譽,成績,比如獲過✘✘✘獎,被評為✘✘✘名人,結交過✘✘✘名流,對書法的主題話主題一筆帶過,輕描淡寫,或者利用一些大家都找不著北的“洋詞”,“洋概念”進行忽悠的,就要小心了。這類人的常掛在嘴上的關鍵詞就是視覺藝術、✘✘✘藝術、傳統書法已經過時、新的藝術、風格、個性等,基本上可以否定。相反,對於自己的榮譽、證書、社會交往情況輕描淡寫的,談起書法滔滔不絕的,尤其是言必唐宋魏晉的,就值得斟酌了。如果能對古典書法進行辯證分析合理推理總結的,對書法教學有獨到見解的,恭喜你,這絕對是個彌足珍貴的“千年野人參”,不要被他不起眼的外貌和邋遢的裝著古怪的脾氣所迷惑喲!

2觀,考察他的人品學識,觀看家中的擺設,凡是家中貼滿了與名人合影照片的,他自己的狗皮膏藥一樣的作品的,以往教學中不教授傳統經典古代碑帖的,教授些現代人臨摹之作的,甚至教授他自己寫的作品的,保證仨月五月速成並獲獎的,不要猶豫,一票否決!這個很好理解,誰見過正規大醫院的專家教授手術前對家屬拍著胸脯包好的?手術前最重要的一道手續是讓家屬在手術風險告知書上簽字。只有“城市牛皮癬”小廣告上才可以看到包治百病,藥到病除的。相反,家中擺滿了各式書籍和古碑帖的,自己的作品老老實實學習傳統的,在書法教學中只講解被教授經典的,踏踏實實教學不做任何保證的。如果這樣,值得考慮。

最後,書法習字課之所以用量不大是因為書法是門文化,不是手藝,技法在書法中所佔的比例並不大,難度並不太高。但技法背後的邏輯思維和辯證過程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難的。所以,書法看起來人人都會都懂,不就是寫個破字嗎?但也是最難的,很多人寫了一輩子,毫無成果。

預期“療效”:不一定將來成為書法家,但對於心靈的美化,人格的提升,正確積極的人生價值觀的樹立是有所助益的。

第二幅藥方是開給想學書法的成年朋友的。如果沒你無意研究書法,只想寫一手好看的字,希望能在求職中加分,那麼請認真“服用”第二幅藥方。

一本喜歡的字帖 七錢

讀讀書法家的趣事 二錢

堅持每天習字 九錢

本方“服用”說明:喜歡的字帖很重要,最好是現代人寫的字帖。至於入不入“古”就不要考慮了,因為現代人寫的字帖很容易上手,大家都能看懂。越“古”越不符合大眾審美,高山流水難遇知音,“曲高”必“合寡”。畫個枕石而眠的高士,滿臉老皮縱橫,一把鬍子邋遢,縱然畫技很好,難有人欣賞,畫個前凸後翹的美人圖,只要不是畫技醜出“天際線”,連傻子都愛看。當然你要是就喜歡古人的作品,當然也可以。之所以每天堅持習字用到九錢是因為簡單的事情重複做,堅持做,因為寫字就是手藝活。有人做牆體廣告,直接拿刷子在牆上直接寫,和電腦打印的一樣就是這個道理,簡單的事重複幹,熟能生巧。

第三個藥方,這個藥方是開給立志研究書法的友開的。準備“服用”本藥方的朋友請做好心理準備,因為這個藥方“副作用”很大,預期“療效”難以預料,成功率很低。注意了,開始開“藥方”了:

精讀古今書論 九錢五

博覽古今歷史 三錢

精研古典經典名帖 八錢

熟悉中國的古典經史子集 六錢

熟悉中國的《易》學雜說 三錢

熟讀中國古典文學 七錢

瞭解西方的哲學史 三錢

熟悉西方的古典哲學名著 三錢

學習一點文物鑑定知識 一錢七

找到一個明師並一生追隨 三錢

思索古典法帖中的創作環境 六錢七

瞭解一點文房四寶的製作工藝 二錢一

辯證地評判分析歷代書家的得失 五錢

放棄名利浮躁的得失心 九錢七

終生臨摹古典法帖 四錢

瞭解漢文字的淵源 四錢

本方“服用”說明:只要認真地按方“服用”,雖然不能保證你成為書法家,最起碼入“古”是有保證的。我再說一遍,書法是文化,必須由文化來支撐。脫離了文化,他就是工藝品。一個工藝品師傅是不需要文化的,練好手藝就行了。這也是當今批評書法家用的最多的一個詞“匠氣”,工業上需要工匠精神,但書法上要杜絕“匠氣”。“匠”靠手來吃飯,書靠文化來滋養。所以這幅藥方裡絕大部分都是關於讀書的。臨摹字帖是學習書法中最基本的功課,無需多說。識“古”辯“古”才能入“古”。要想識“古”辯“古”是需要大量的知識的,還需要有思辨能力。脫離了思辨能力是站不住腳的。這也是當今的醜書不能服眾的一個根本原因。一句老百姓不懂藝術是沒有任何說服力的。還有的醜書家為了回懟群眾的質疑,把歷史上有建樹的書法家都說成是醜書家,顏真卿的作品是醜書,王羲之王獻之的字是醜書,因為他們都是當時的創新者,當時的群眾不瞭解,歷史證明了凡是創新者都是不被當時的群眾理解的,都被群眾認為是醜書。因為我們創新,所以不被群眾理解,所以我們是大師,假設我們的創作是醜書,歷史上創新的書法家包括二王,顏真卿,等作品都是醜書。這種滾犢子的拿歷史上的一流大書法家來給自己墊背的歪理更不能服眾。要想服眾,除非他能給大家推理證明自己的作品是有出處淵源的,這個思辨過程很重要。

“想當然”式的創新在歷史上是站不住腳的。否則的話,沒必要入“古”了。如果這樣創新可以的話,只要你包銷,10塊錢一平尺我能寫到李嘉誠破產,寫到比爾蓋茨跳樓!

總之,為什麼很重要,萬事萬物想要弄清為什麼是很困難的,所以考幾何的時候,因為所以的推理證明過程很重要,沒有推理證明過程,只有最終答案,就是一個毫無意義的數字,屁都不是!

正是因為這個為什麼很困難,所以在第二幅“藥方”裡不主張入“古”,付出的太多,目標太小,不值得。

找明師也不易,不要盲目,不要看包裝,不明的師寧可不找。警告!本幅“藥方”的副作用特大,讀書太多,有自己的思想和想法,難以合群,獨立特行難以被社會所接納,不知不覺變成了別人眼中的傻子。如果承受不了被社會拋棄的風險,沒有對書法抱有萬分崇敬心和精神信仰的話,個“古”不入也罷。


布衣光頭強說文新解


書者難受,觀者舒服是入門,

書者舒服,觀者難受是練功 精進 半成品,

書者舒服,觀者舒服 就是得道,

------------------------------------------------------------

書者難受,觀者難受是垃圾。。。。

.................................................................

如果要更進一步討論,

就是看書者追求結果、還是過程的感受?

以及觀者的審美標準。給幾個提示

眾口難調怎麼調?

審美疲勞怎麼破?

雅俗共賞怎麼作?

關鍵問題是

什麼是美?

很難統。一。這需要辯證統一法。

所以如何比較各家高下?

先比基本功練得紮實,也就是四法的傳統標準,做好規定動作。

再比各自的審美理解追求,進行自由發揮。

最終形成既有統一共識,又有個性發揚的,百花齊放的,健康的中國文藝復興的新局面。。。

而不是當前各說各話,文人相輕的,撕裂無章的文評亂象。最終導致名家百口莫辯,小兒受捧而驕,江湖醜書乘虛而入之書面。。。


十心難一


要入古,首先要師古,知道什麼是古,什麼是今。


以翰墨書道的理解,要有古意必須臨摹魏晉書法書法,也就是鍾繇王羲之的書法,他們的書法最經典也最具有古雅意趣。所以要使得書法有古意自然就要深入的臨摹學習他們的書法作品,當然,學習書法,到了追求古意和具有自己明確的風格取向或定位,必須要具備紮實的基本的書法基礎,也就是要在精通唐以後的一家書法之後再由此上追古意。也可以臨摹學習一些簡櫝書法。直接去學習古雅一路的書法,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難度要大許多。一是因距離我們太遙遠,理解不透其書法中的古質今妍之內涵。初學唐以後的書法作為入門之敲門磚,更容易理解書法。再說,這樣的學習流程或門徑也是歷代最經典的入門首選,是經過歷史的驗證的。欲得書法之古意,要先從古意法帖中過。

就唯美來說,古雅之風可以說是最好的。現代一些成功的書法家,有不少的都是走的這條路子。



翰墨書道


古人言:“以天為徒,以古為徒”,一則“道法自然”,一則法“道”而得自然。古人的語詞,現時人多僅從字意上解釋是很淺稚的。要誠敬鑽研體悟傳統文化,格物而必能虛室生白,神明自來悟解古人語詞意義。


琴音萬古


入書法出現時的遠古。


知之887


要想不斷進步除了關注當代書法現象,關注當代卓有成就的書法家外重點還要放在深入學習研究書法傳統上。

中國傳統書法藝術是一座大寶庫,它給我們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可持續發展提高的資源。信筆塗抹者朝學書法夕則鼓譟炒作者、小有成績就飄飄然以名家自居者嘴上也喊喊學習傳統實則是漠視傳統。

歷史上那些取得大成就的書法家差不多都是在學習優秀傳統上下了大工夫的。比如宋朝的米芾早期被譏為“集古字”那起碼說他是臨了好多家的法書只不過尚缺少融會功夫。後來老

米取眾家之長創立米氏書風雄恃千古。

明朝兩個大書法家一個董其昌一個王鐸可以說一生都在不斷地學習傳統不斷地創作實踐。董其昌終其一生都在強調“入古”他認為當時好多人諸種惡習都是臨古不足所致。他在《容臺別集》中的許多條題跋記載了他廣泛觀摩古人真跡並加以臨摹的經過。他說“今人朝學執筆夕已勒石餘深鄙之„„。餘學書三十年不敢謂入古三昧。”又說“此餘已醜所臨也今又十年矣筆法似昔未有增長不知何年得入古人之室”。

記得若干年前某刊物曾刊載董氏八十歲左右臨的唐宋六大家書法他慨嘆只得古人之三四。人家到了這把年紀了還這麼刻苦這麼虔誠的臨古、入古的確讓吾輩後來者汗顏。當然董氏也不是一味“入古”不是泥古不化他把師古人與抒發自家性靈結合起來“入古”又能“見我”“妙在能合神在能離”。

他一生不斷地臨魏晉唐宋諸大家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獨特風格成為書法史上一流的大書法家。王鐸也是這樣他自己說“一日臨帖一日應請索”。還說“學書不參通古碑書法終不古為俗筆多也”。

王鐸對所收藏的歷代名家碑帖進行了精心臨摹融會涵泳終成為震鑠古今的書法巨匠。有一點可以說明就是董、王兩家在他們的傳世作品中臨帖作品佔了不小的比重。

臨古代書法少不了要學會讀帖就是展古人法書於几案或張之於壁間朝夕諦觀心領神會。先與古人接上氣再下筆臨寫。我的辦法是先讀後臨臨完張之牆壁再慢慢品讀。

我總認為讀與實臨不可偏廢。不讀不能從精神氣韻方面領略古人的風神韻致燦然神采。而不實臨則不能細緻入微的把握古代大家在點畫筆法字形構造行氣流走和章法經營的個性獨到的精妙之處。

書法畢竟有技法的層面臨古人在於學古人的精神指向也在於學他們的高超技藝。技不拿人說啥也沒用。

近讀《田家英與小莽蒼蒼齋》其中有記述毛澤東與田家英討論學習書法的片段。毛澤

東對田家英說“千萬別臨帖臨都臨傻了我是隻讀不臨”。

我對老人家說的臨多了會傻的說法有點不解或許他指的是有些人只會臨不會創臨多了掉進人家的口袋裡出不來成為“書奴”這倒真會成為書傻。

但像毛澤東那樣積有數十年的筆墨功底加之雄才大略偉人襟懷胸中風雷筆底波瀾他只讀就會窺見古人法書的無盡奧賾融會於自己筆下創出獨標風格的“毛體”。他行咱不行。像我等人只能老老實實的讀帖老老實實臨帖別無他法。


書法功課


臨古,手追,心往


新中式西風美學


 “入古”深淺是一個書法家水平高低的體現。怎樣入古,大部分人是脫節的。有的人臨了一輩子帖,但到創作上一個字也用不上。關於臨帖,我這樣認識:臨不如讀,讀不如背。臨只得形質,讀和背卻能得神采。黃庭堅雲:﹃凡作字,須熟觀魏晉人書,會之於心,自得古人筆法也。背帖要過三關:先過“單字關”,背結構、大小、粗細、長短、曲直、邪正,點畫的形態、線條的方向、排列的疏密。再過“群組關”,選擇一個精彩的片段,然後去背,關注字和字之間的關係,虛實映帶;再過“章法關”,背一篇字的整體章法,弄清輕重、緩急、起伏、錯落、跌宕,總體把握空間與布白。在背帖的同時,還能關注到其他方面,比如作者生平,所寫內容,文學史學,哲理思想等。千萬不要自創,一定要向古人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