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00萬年前恐龍因為小行星撞擊瞬間滅亡,這個瞬間是多長?

飛浩數據恢復

巨獸的黃昏。

首先要糾正一下,對恐龍大家族而言,滅絕的是非鳥類恐龍,鳥類恐龍繁衍至今,甚至比6500萬年前還要昌盛,如今地球擁有的鳥類物種數量,比哺乳類多兩倍,當然,也遠超過恐龍王朝盛世時的恐龍物種數量。


因此,如今的古生物學界正在轉變觀點,6500萬年前的小行星撞擊,只不過是巨獸的黃昏,遠不是恐龍王朝的黃昏,更不是恐龍滅絕的悲歌。


這次滅絕慘案,摧毀了當時地球上至少3/4的物種,包括植物和動物。除稜皮海龜和鱷魚外,就動物而言,沒有任何體重超過25公斤的四足動物倖存下來,無論是陸地上的還是海洋中的。是的,這是一次巨獸的黃昏。


只不過,恐龍正是巨獸的經典代表,最吸引眼球。


因此,無論是古生物學家還是大眾,大多把注意力放在了恐龍而且是巨獸型恐龍的身上了。這樣的觀念需要重新糾正,白堊紀滅絕慘案的受害者眾多,巨獸型恐龍只是其中的一類,從物種數量的角度看,它們甚至微不足道,也就區區數百種而已。當然,在白堊紀時期,它們的確繁衍眾多,繁榮昌盛,稱當時的地球大陸是恐龍王朝,大概也沒什麼人真有異議。而這次滅絕,將陸地恐龍王朝摧毀,也是事實。而且,多數逃過最初劫難的巨獸大概在數月內就會死於寒冷和飢餓。

圖示:恐龍王朝


大滅絕持續的時間很長,很可能數以萬年。但從地質學時間的角度看,數萬年也只是一瞬間。

圖示:滅絕分界線。小行星的撞擊徹底改變了地球上的生態系統,從植物到動物(陸地和海洋)都發生了鉅變。而物種大滅絕的發生持續了很長時間。


白堊紀摧毀恐龍王朝的那個小行星,大約直徑為10公里,它在如今被稱為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的地方,那次撞擊在這裡形成了一個可怕的隕石坑,地質學家將其稱為希克蘇魯伯隕石坑,隕石坑整體略呈橢圓形,平均直徑約有180公里,是地球表面已知的最大撞擊坑。這次撞擊釋放的能量大約為100萬億噸TNT,而人類製造的爆炸物中,最大的是沙皇氫彈,被引爆的那一顆當量為5000萬噸級,即這次撞擊相當於爆了200萬顆沙皇氫彈。

圖示:對沙皇氫彈的瞭解,幫助我們搞懂了為何那顆小行星的撞擊,造成了如此慘烈的後果。


不錯,兩百萬顆沙皇氫彈在同一地點瞬間爆炸,對當地的影響是災難性的,比如你會經歷難以置信的地震,難以置信的海嘯,但是,這還不足以直接導致全球性的大規模滅絕。畢竟隕石坑雖然很大,也就不過區區180公里左右。對人類來說,180公里的巨坑,足以讓人頭暈目眩,但從地球本身來評判,也不過就是一個青春痘罷了,而其直接影響範圍也就方圓數千平方公里。而且直接影響主要是天空和陸地,對地球的主要區域海洋,看起來沒有啥了不得的影響。

但這次撞擊,卻開啟了白堊紀第三紀(K-PG)滅絕事件,成為白堊紀的終章。


一切都因為沖天而起的巨大塵埃雲和熾熱的羽流。


當小行星撞擊地球時,碰撞的能量會蒸發隕石坑中的大部分地殼。這些碎片像火焰一樣升起,衝上天空,被稱為羽流。當這些碎片回落時,產生了烤爐效應。而羽流向東和西傳播,籠罩了整個地球。然後,這些高溫羽流受到地球引力束縛,又回落到大氣中,點燃了全球的森林。

而全球性大火產生的煙霧,影響深遠。改變了地球的氣候,而整個生態系統的鏈條突然斷裂。隨後,地球花費了大約三百萬年時間才從這次摧毀中得到恢復,但苟延殘喘的各類最終被這次事件滅絕的物種,大約掙扎了數萬年甚至十萬年之久。

即便以恐龍家族而言,那些體型較小的恐龍的最終滅絕也是漫長的時間,而不是一瞬間或者一個月內就能發生的事情,畢竟在鳥型恐龍存活繁衍至今的情況看,就能反推當時的滅絕,絕非短時期內發生的事情。雖然,我們也必須承認,多數滅絕物種很可能熬不到撞擊後一週年。


但那些幸運活過一週年的物種中的多數,因為沒有及時適應隨後的冰期,也陸續滅絕,有研究稱在撞擊之後,即便在地球的熱帶地區,年平均氣溫也下降到只有5度左右,並至少持續了數十年之久。



三思逍遙

我認為這個“瞬間”應該不是瞬間,而是很長的一段時間。

我們已經找到了這顆造成恐龍滅絕的隕石

事實上,題目中的兩張圖都有點兒誇張了,造成恐龍滅絕的那個小行星事實上可以認為已經找到了,就是位於墨西哥灣的尤卡坦半島外海位置,這個地點是一次石油鑽探中發現的。位置如下圖所示。

↑隕石撞擊地點↑

所以說,這顆隕石實際上直徑只有十公里,並不像圖中說的那麼誇張。

這顆隕石產生的破壞能量有多大?

這個上古時代發生的遺蹟直徑達到了誇張的180公里,也就是到圖中的那個虛線位置。根據估計,這顆隕石直徑在10公里左右,產生的爆炸足足釋出高達4.2×10^23焦耳的能量,相當於100萬億噸黃色炸藥(10^14噸TNT當量)。

這個爆炸能量相當於什麼呢?

↑沙皇氫彈爆炸時的照片↑

人類歷史中最強的人造爆炸物是沙皇氫彈,爆炸威力只相當於5,000萬噸黃色炸藥;而希克蘇魯伯撞擊事件的能量是沙皇氫彈的200萬倍。下圖是沙皇氫彈爆炸時的照片,蘑菇雲的高度有56公里那麼高,要知道,這顆隕石相當於200萬顆這樣的氫彈同時爆炸。

↑隕石坑現在的位置和想象的撞擊後的情景↑

但是,即便是這麼強大的威力,其破壞範圍也是有限的。

雖然隕石撞擊地球跟核彈爆炸完全是兩回事,但是我們依然可以來估計一下這顆隕石產生的破壞範圍。

有一個比較經典的計算核彈破壞範圍的公式:

核武器有效殺傷距離是有計算公式的,一般來講,殺傷半徑= C × 爆炸當量^(1/3),C為比例常數,一般取值為:1.493885。

我們把100萬億噸當量的數據帶進去,可以得到,最後的殺傷半徑是3200公里左右。這個距離其實是非常誇張的,比如說我用地圖工具在隕石撞擊地點畫出來一個半徑3200公里的圓,可以看到,這個圓基本上把大半個北美洲大陸給框進去了。

↑模擬隕石造成的破壞範圍↑

雖然這個距離只是很大概的估計,但是隻會多不會少,因為核爆包括了輻射傷害、火焰傷害,而隕石卻沒有,所以實際破壞範圍應該比這個要小一些。

這個範圍確實很誇張,但是還沒有到一波帶走整個地表生物的程度,畢竟除了北美洲之外,其他還有大片的陸地。

隕石是怎麼讓恐龍滅絕的?

隕石本身沒有一波收走恐龍,但是最後導致恐龍滅絕了,這是因為隕石撞擊地球的時候把大量的塵土帶到了大氣中,造成了陽光沒有辦法照射到地面上——這個時間可能長達數百年,在這段時間裡,地球上的光照劇減,溫度降低,造成植物大面積死亡,從而造成了恐龍因為沒有食物而大量死亡;同時,隕石本身在撞擊地球的時候也帶動了地質運動,造成了當時大量火山的噴發,噴入大氣中的火山灰進一步加劇了地球的寒冷。

實際上當時並不是所有生物都死了,大量的哺乳動物得以存活,因為他們體積小、需要的食物少,只要少量的可以在寒冷環境下存活的植物就可以生存下來。

↑恐龍時代的哺乳動物↑

而恐龍就是在這種環境下逐步滅亡的。有一個數據我沒有查證過,說是隕石事件之後,恐龍又硬挺了100萬年才滅絕的——這大概是有化石相關的證據支持的,反正我沒有查到。


SilentTurbine

6500萬年前恐龍的滅絕原因目前科學界最普遍的認知是一次規模空前的小行星碰撞。而且科學家目前已經使用掌握的資料模擬了發生在6500萬年前的那場天災。模型顯示,一顆直徑大約在37-58公里的小行星當時以20公里/秒的速度猛烈相撞了地球,併發生猛烈大爆炸, 強烈的撞擊引發了足以改變地球地貌的10.8級地震,地震波傳遞數百公里,並持續了30分鐘,期間巨大的能量釋放甚至煮沸了海水。

隨後地球上的大量塵埃拋入大氣層中,致使數月之內陽光被遮擋,大地一片黑暗寒冷,植物枯死,食物鏈中斷,包括恐龍在內的很多動物絕滅。這次撞擊所釋放的能量相當於的數十億倍投放到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直接在地球表面砸出了巨型火山口,並形成了寬達500公里的核心撞擊區域。

又據氧同位素的研究,顯示撞擊後大洋表面水溫下降約10℃。研究者估計,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地表平均氣溫下降約數攝氏度,導致全球冰川化,形成新冰期。那時的地球進入了漫長而黑暗的冬天,大地久久不見天日,地面急劇降溫,景況十分可怕。據說地球上要是發生了核大戰,其情景將與6500萬年前的那幕慘劇相似。所以說現代社會核大戰實在是打不得。

由於科學家已掌握了大量的證據,小行星現在已很難洗刷自己的“罪名”。然而,小行星真的是“屠龍兇手”嗎?如果6500萬年前小行星沒有撞擊地球,恐龍是否就會 一直繁衍到今天?小行星究竟對白堊紀末期的大絕滅事件負有多大的“責任”?這些仍然有待科學家的進一步確認。


天馬行文

圖注:撞擊想象圖,圖片來自網絡

目前科學家的主流觀點認為恐龍的滅絕是因為一個小行星撞擊了地球(彗星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撞擊本身的時間不到一個小時,但是其造成了各種災害的世界卻很長。我簡單的介紹一下:

首先就是撞擊本身,這顆寬度超過10公里的小行星撞擊了墨西哥灣南部,今天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這次撞擊的威力相當於今天地球上所有核武器爆炸威力的10000倍,是不是已經眼花了,不用數了,是1萬倍。等於美軍當年在廣島投擲原子彈威力的1000000000倍,又花眼了,是10億倍。撞擊留下了一個直徑200公里的撞擊坑,這個撞擊坑的名字叫做希克蘇魯伯撞擊坑。

圖注:撞擊想象圖,圖片來自《恐龍革命》

圖注:撞擊想象圖,圖片來自《恐龍革命》

圖注:撞擊位置示意圖,地圖為白堊紀時期的地球,圖片來自網絡

撞擊引發的災難:

1. 衝擊破,撞擊的威力非常巨大,其造成的衝擊破能夠將大樹連根拔起,衝擊破以撞擊點為圓心,波及大部分的北美洲和南美洲。

2. 地震,撞擊導致了非常嚴重的地震,強度超過了我們人類經歷的任何一次地震。

3. 海嘯,撞擊在墨西哥灣製造了高度可達100米的巨型海嘯,恐怖的海嘯吞沒了墨西哥灣周圍的沿海地區,遠在大西洋另一端的非洲和歐洲也收到了海嘯的影響。

4. 火山爆發,撞擊引起了巨大的地質變動,劇烈的火山爆發在全球出現。

5. 火風暴,這其實就是肆虐的火焰,引燃一切能夠燃燒的動物,樹木、空氣、甚至是恐龍。。。

圖注:燃燒之後的地球,圖片來自《恐龍革命》

圖注:火風暴,圖片來自網絡

以上提到的這些災難其實也都是短時間之內的,影響最深遠的撞擊產生的大量塵埃上升至10公里以上的平流層,形成一層灰色面罩將地球包裹起來,這個面罩擋住了太陽光,造成了地球溫度下降,沒有陽光導致植物的死亡,植物的死亡進而導致了以植物為食的動物的死亡,然後是以植食性動物為食的食肉動物死亡,整個食物鏈崩潰了。平流層中的塵埃可能經過幾萬年、甚至幾十萬年才最終散去。

圖注:被塵埃籠罩的地球,圖片來自《恐龍革命》

其實有一點應該說明一下,恐龍並沒有滅絕,它們中的一支存活至今天,那就是鳥類。我們通過所說的恐龍滅絕實際上是非鳥恐龍的滅絕,時間則是在距今6600萬年前。非鳥恐龍的滅絕也不是短時間之內的,在小行星撞擊地球之後,非鳥恐龍可能繼續堅持了幾十萬年的時間,最終才全部消失,證據就是發現於科羅拉多州的阿尼馬斯組(Animas Formation)含恐龍部分的時代也可能屬於古新世。這個發現顯示該種恐龍存活到縣很多該,接近6450萬年前,小行星撞擊之後100多萬年。

圖注:鳥類就是恐龍的後代,圖片來自網絡


古生物探索

小行星撞擊引起了地震、海嘯、衝擊波等多種次生災難,最快的是地震波,三十分鐘傳遍全球。最慢的是衝擊波(也就是狂風),約兩天後傳遍全球。這些次生災難殺死了百分之九十的恐龍。

餘下的恐龍還堅持了一百多萬年才徹底滅亡。這個時間與地球的一生比才算是瞬間,與人的一生比很漫長了。


科技文化鄭軍

恐龍之迷

一.隕石碰撞說:\n\n1980年,美國科學家在6500萬年前的地層中發現了高濃度的銥,其含量超過正常含量幾十甚至數百倍.這樣濃度的銥在隕石中可以找到,因此,科學家們就把它與恐龍滅絕聯繫起來了.根據銥的含量還推算出撞擊物體是相當於直徑10公里的一顆小行星.這麼大的隕石撞擊地球,絕對是一次無與倫比的打擊,以地震的強度來計算,大約是里氏10級,而撞擊產生的隕石坑直徑將超過100公里.科學工作者用了10年的時間,終於有了初步結果,他們在中美洲猶加敦半島的地層中找到了這個大坑.據推算,這個坑的直徑在180公里到300公里之間.現在,科學工作者們還在對這個大坑做進一步的研究. \n___ 科學家們開始為我們描繪6500萬年前那壯烈的一幕.有一天,恐龍們還在地球樂園中無憂無慮地盡情吃喝,突然天空中出現了一道剌眼的白光,一顆直徑10公里相當於一座中等城市般大的巨石從天而降.那是一顆小行星,它以每秒40公里的速度一頭撞進大海,在海底撞出一個巨大的深坑,海水被迅速氣化,蒸氣向高空噴射達數萬米,隨即掀起的海嘯高達5公里,並以極快的速度擴散,沖天大水橫掃著陸地上的一切,洶湧的巨浪席捲地球表面後會合於撞擊點的背面一端,在那裡巨大的海水力量引發了德干高原強烈的火山噴發,同時使地球板塊的運動方向發生了改變.那是一場多麼可怕的災難啊.隕石撞擊地球產生了鋪天蓋地灰塵,極地雪融化,植物毀滅了,火山灰也充滿天空.一時間暗無天日,氣溫驟降,大雨滂沱,山洪暴發,泥石流將恐龍捲走並埋葬起來.在以後的數月乃至數年裡,天空依然塵煙翻滾,烏雲密佈,地球因終年不見陽光而進入低溫中,蒼茫大地一時間沉寂無聲.生物史上的一個時代就這樣結束了.

二.彗星碰撞說:\n「彗星碰撞說」是以古生物學者──戴維?勞普以及約翰?塞普柯斯基發表的「古生物的絕種是每兩千六百萬年發生一次」論點為開端而產生的。路易?阿爾巴勒茲將這個論點及自己的理論送給天體物理學者─查理?謬拉,後來謬拉就認為是由於太陽的半星復仇女神星的引力,週期性地把彗星推向地球的緣故。 \n

三.造山運動說:\n在白堊紀末期發生的造山運動使得沼澤乾涸,許多以沼澤為家的恐龍就無法再生活下去。因為氣後變化,植物也改變了,食草性的恐龍不能適應新的食物,而相繼滅絕。草食性恐龍滅絕,肉食性恐龍也失去了依持,結果也滅絕了。此一滅絕過程,持續了1,000─2,000萬年。到了白堊紀末期,終至在地球上絕跡。

四.氣候變動說:\n由於板塊移動的結果,海流產生改變,更引起氣候巨幅的改變。嚴寒的氣候使植物死亡,恐龍缺乏食物而導致了滅亡。

五.火山噴火說:\n因為火山的爆發,二氧化碳大量噴出,造成地球急激的溫室效應,使得食物死亡。而且,火山噴火使得鹽素大量釋出,臭氧層破裂,有害的紫外線照射地球表面,造成生物滅亡。 \n

六.海洋潮退說:\n根據巴克的說法,海洋潮退,陸地接壤時,生物彼此相接觸,因而造成某種類的生物絕種。例如袋鼠,袋鼠能在歐洲這種島嶼大陸上生存,但在南美大陸上遇見別種動物就宣告滅亡。\n除了這種吃與被吃的關係以外,還有疾病與寄生蟲等的傳染問題。

七.溫血動物說:\n有些人認為恐龍是溫血性動物,因此可能禁不起白堊紀晚期的寒冷天候而導致無法存活。因為即使恐龍是溫血性,體溫仍然不高,可能和現生樹獺的體溫差不多,而要維持這樣的體溫,也只能生存在熱帶氣候區。同時恐龍的呼吸器官並不完善,不能充分補給氧,而它們又沒有厚毛避免體溫喪失,卻容易從其長尾和長腳上喪失大量熱量。溫血動物和冷血動物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如果體溫降到一定的範圍之下,就要消耗體能以提高體溫,身體也就很快地變得虛弱。它們過於龐大的體驅,不能進入洞中避寒,所以如果寒冷的日子持續幾天,可能就會因為耗盡體力而遭到凍死的命運。

八.自相殘殺說:\n因為氣候問題,使花草大量滅絕,從而使以食草為生的食草龍漸漸死亡,而肉食者,也因為沒有了食物,而滅絕 \n

九.壓迫學說:\n恐龍的數目急增,在植物有限的情況下,造成了草食性恐龍的滅絕,接著靠食用草食性恐龍為生的肉食性恐龍也因為食物的不足而跟著死亡。(疑點:何以恐龍會在歷經了長達約兩億年的生態平衡之後突然增加?為此學說成立的重要關鍵,也直接地造成了許多學者對恐龍異常增產的原因檢討。)

十.哺乳類犯人說:\n在中生代後半,已有哺乳類的祖先生存。根據化石的記錄,當時的哺乳類體型甚小,數量也十分有限,直到白堊紀的後期,數量才開始急速增加。推測它們屬於以昆蟲等為主食的雜食性,這些小型哺乳類發現恐龍的卵之後,即不斷取而食之。 \n

十一.物種的老化說:\n認為恐龍由於繁榮期間長達一億數千萬年,使得肉體過於巨體化。而且,角和其它骨骼也出現異常發達的現象,因此在生活上產生極大的不便,終於導致絕種。\n恐龍中最具代表性的雷龍,體長二十五公尺,體重達三十噸,由於體型過於龐大,使動作遲鈍而喪失了生活能力。另外,三角龍等則因不斷巨大化的三隻角以及保護頭部的骨骼等部位異常發達,反而走向自滅之途。\n(本人意見:並非所有的恐龍體型都如此龐大,也有體長僅一公尺左右的小恐龍。另外,也有骨骼像鹿一般,能夠輕快奔跑的恐龍。但為什麼這種恐龍也同時絕種了呢?而且,異常發達的骨骼等部位,在冷血動物體內,推測能夠吸收外界的溫度,也能放出體內的熱,以調節身體的溫度,具有非常有利的功能。由此,我對於恐龍因種的老化而絕種的說法表示懷疑。) \n

十二.生物鹼學說:\n這種學說認為恐龍所生存的最後時期─亦即白堊紀,開始出現顯花植物,其中某些種類含有有毒的生物鹼,恐龍因大量攝食,引起中毒而死亡。因為,哺乳類能夠藉味覺和嗅覺來分辨有毒的植物,但是恐龍卻沒有這種能力。\n不過,含有生物鹼的植物並非突然出現於白堊紀後期,在恐龍絕種的五百萬年前已經可以見到。此學說未說明何以恐龍在這段期間內仍能生存。

十三.被子植物中毒說:\n恐龍年代末期,地球上的裸子植物逐漸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被子植物,這些植物中含有裸子植物中所沒有的毒素,形體巨大的恐龍食量奇大,大量攝入被子植物導致體內毒素積累過多,終於被毒死了。

十四.大陸漂移說:\n地質學研究證明,在恐龍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陸只有唯一一塊,即“泛古陸”。由於地殼變化,這塊大陸在侏羅紀發生的較大的分裂和漂移現象,最終導致環境和氣候的變化,恐龍因此而滅絕。 \n

十五.地磁變化說:\n現代生物學證明,某些生物的死亡與磁場有關。對磁場比較敏感的生物,在地球磁場發生變化的時候,都可能導致滅絕。由此推論,恐龍的滅絕可能與地球磁場的變化有關。\n\n除了上述的十五種說法之外,還有「傳染病」、「來自宇宙的放射線或超新星的爆炸」「未乘上諾亞方舟」、「太陽系震動說」等較鮮為人知的說法,至於那一個才是最好的說法,全憑各人的想法,並沒有一定的對與錯。

索恐龍滅絕之謎.根據力是物質地五維空間.是運動的物質所產生的作用的科學發現.經過探索和研究揭開了恐龍滅絕之謎.造成地球上恐龍滅絕的原因是: \n

1.地球上的地殼受到了外來小行星的撞擊.使地殼破裂來自於地核內的巨大的熾熱的岩漿噴發出來.對薄弱的地殼產生巨大的作用力,使地殼發生了強烈的變動.其表現就是巨大的地震和火山爆發.本人認為由於恐龍生長的時代,包容地球表層的地殼十分的單薄和脆弱.經常發生強烈地地震和火山爆發.

2.根據力是物質地五維空間.是運動的物質所產生的作用的科學發現.經過探索和研究發現:恐龍生活的地質年代.地球就向一個剛剛孵化出來的軟殼雞蛋一樣.因此,那時地殼是非常的薄弱.一有外來行星的撞擊就會發生破裂.由於上述原因使地球內部的地核熾熱的岩漿噴發出來.造成了地球表面的大規模的火山爆發和地震.因此,造成了恐龍的滅絕.

3.由於以上的原因使地球上的巨大的動物---恐龍被吞噬和掩埋最終被滅絕了.一部分恐和動植物被火山的熾熱的岩漿所掩埋就變成了恐龍和動植物的化石.另一部分被地殼地震所產生的地表的裂痕和趨皺所覆蓋在地下融化為石油和結晶成為了煤炭.從此,恐龍滅絕之迷被本人揭開了.地球上的恐龍滅絕之後,地球上的新生的動物和植物又開始生長和繁殖了.地球又開始了新的造山運動.地球上發生了翻天覆地滄海桑田般的變化.以下文章證實了本人的這一科學發現: \n\n地球歷史上的中生代曾經生息過種類繁多的爬行動物——恐龍。這樣一個主宰地球1.6億年之久的龐大動物類群在白堊紀末期卻突然慘遭覆滅。到目前,各種有關恐龍滅絕原因的解釋均不能自圓其說,其中美國物理學家路易·阿爾瓦雷茲提出的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假說近來倍受各方關注。他在研究意大利古比奧地區白堊紀末期地層中的粘土層時發現微量元素——銥的含量比其他時期岩層中陡然增多30~160倍,之後人們從全球多處地點取樣測驗都得出同樣結論,白堊紀末期地層中銥元素含量異常增高的確是普遍性的。於是阿爾瓦雷茲認為,在白堊紀末期有一顆直徑約10公里的小行星撞擊了地球, 產生的塵埃遮天蔽日,造成地表氣候環境鉅變導致了恐龍的消亡。但是,用小行星撞擊來解釋岩層中銥含量增加和恐龍滅絕存在許多疑點。

1 、小行星一般都是由硅、 鐵類元素構成,這樣巨大的小行星落在地球表面即使經歷漫長歲月也不可能蹤跡全無,而在地球上從未發現有這樣大型的隕石; \n

2 、白堊紀末期的岩層大部分是熔岩冷卻形成的火成岩 ,由塵埃堆積而成的沉積岩只佔地表很小一部分。僅一顆小行星撞擊揚起的塵埃能夠把當時地球上絕大多數動植物埋入深達幾千米的岩層中嗎? \n

3 、一顆小行星所含的銥元素就能均勻地散佈以至覆蓋整個地球表面嗎,況且,銥元素在地外小行星上存在(含量並不很多),在地球深處也同樣存在,為什麼只推測來自地球以外而不是來自地球內部呢? \n其實,白堊紀末期地層中銥含量增多的異常情況與恐龍的滅絕的確密切相關,但通過仔細研究卻可以得出另一種結論。我們知道,在地球內部進行的熱核反應會不斷積聚起巨大能量,一旦地殼承受不住時,內部壓力便衝破地殼突然釋放形成大爆發。銥——這種主要存在於地核內的元素在大爆發時通過熔岩噴發從地球深處帶到地殼表層,而公認的標誌白堊紀結束的粘土層正是大量火山灰塵堆積形成(科學家在夏威夷克拉維亞火山噴出的氣體中曾檢驗出微量的銥)。所以,白堊紀末期地層中銥含量普遍增多恰恰證明當時地殼發生了普遍性劇烈噴發。 \n化石檔案告訴我們,絕大多數恐龍的死亡時間和絕大部分恐龍蛋化石的產出年代是在白堊紀末期,已發現的恐龍和恐龍蛋化石全部保存在富含銥的薄粘土層下的地層中,在白堊紀末期以後的地層中便消失了,這與地質學界認定的白堊紀末期大規模造山運動等一系列全球性地殼構造劇烈變動的時間正相吻合。 \n原先廣佈繁盛動植物的地殼表面在大爆發後膨脹分裂形成了現在的大陸和大陸架,當時地球上絕大部分動植物被噴發的熔岩和火山灰所掩埋。恐龍和其它動物的遺體在高溫、高壓、隔絕空氣的巨厚岩層中,經歷了漫長時期,變成了現在的石油。所以據勘探在所有大陸(包括南極洲)和大陸架的地層中都有石油礦藏分佈(大洋盆是大爆發後才形成所以例外),區別只是相對集中或分散而已。 \n近年來在內蒙古巴音滿都呼白堊紀末期的地層裡出土的數百個原角龍和甲龍化石中,大量恐龍完整骨架成群堆積在一起,從遺骸的埋葬姿勢看,它們是在極度痛苦中死去,其中還有整窩的恐龍幼仔骨架。這一情景顯示它們是災難性的集體死亡,而且死後屍體迅速在原地被埋葬(在世界其它地方的恐龍化石許多都有相似的死亡特徵)。同時發現當地含化石的岩層是一種磚紅色的粉沙岩層,這種由大量火山灰堆積而成的沉積岩正是形成化石的最佳環境。可以推測那次環境劇變的過程相當突然和短暫(新星爆發時突然變亮的時間往往只有幾天至幾個月)。因為,如果地球環境是在較長時間逐漸變化,恐龍種群是緩慢消亡的話,它們的繁重肯定會受極大的影響,而不會留下這麼大量埋沒時間相對集中的恐龍蛋化石和整窩恐龍幼仔化石。所以,大多數恐龍應是在生存環境一直基本正常的情況下因突然降臨的毀滅性災難而大批死亡。 \n大量的石油和煤藏以及體現當時地球環境特徵的動植物化石均顯示,白堊紀末期以前,地球大氣層的密度和厚度遠遠超過現在,地表較為平坦,全球都是非常溫暖潮溼的氣候環境。那時極地和赤道溫差很小,20世紀80年代,加拿大地質學家曾在北極圈內的埃爾斯米爾島發現了一片以水衫為主的化石樹林,林中還有鱷等動物化石,說明極地曾具有熱帶的氣候環境。自然環境是決定生命存在 形態的主要因素,地球大爆發後,當那些身軀碩大的恐龍賴以生存的溼熱環境不復存在時,即使有一些倖存下來的也無法適應改變的相對寒冷乾燥、有冷暖季節區分的氣候環境而繼續生存。所以,大多數恐龍的絕跡便自然而然了。 \n還有一部分倖免於難的恐龍(大多體形較小)以及一些早在侏羅紀就已經進化為原始鳥類、哺乳類的動物(如由翼龍進化的始祖鳥),遵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在相對惡劣的環境中,經過7000萬年不斷演變,大多數物種改變了原來的形態,由變溫的冷血動物進化為耐寒的能調節體溫的熱血動物(鳥類、哺乳類及人類)。當然,每次大規模物種進化後,總會有一些物種保留原狀。像魚類進化為兩棲類後,魚類還延續生存一樣,爬行類中也有極少數(鱷、蜥蜴等)至今仍然保持了7000萬年前恐龍的原始形態。 \n地球岩層中的生物遺蹟揭示,在生命進化史上,每隔一定時期就會發生一次物種大滅絕,白堊紀末期的恐龍滅絕不是唯一的災難,在更早的年代中曾發生過多次。如發生在5. 4億年前,絕大部分無脊椎動物在很短時間突然出現的“寒武紀生命大爆炸”現象,顯示生物從單細胞向多細胞進化與爬行動物向哺乳動物進化一樣,的確是一個突然的過程(有1984年發現的我國雲南澄江化石群為證)。 \n迄今沒有明顯的證據可以證明恐龍滅絕這種大規模生物滅絕是由小行星撞擊引起的。但是,地球內部地質構造頻繁變動(至今仍在繼續)的事實表明,週期性地殼構造變動(大爆發)引起的環境“災變”在生命進化過程中始終起主導作用。當然,小規模的物種逐漸進化也是貫穿於整個生命演變過程。週期性天體爆發是所有行星(包括地球)在演變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如新星爆發)。


尤物攝影

6500萬年前恐龍因為小行星撞擊瞬間滅亡,這個瞬間究竟是多長?時間應該很長很長,大致估計一下,應該在數十萬年左右,下面來說說原因。

科學家對這次小型星撞地球的案發現場——尤卡坦半島隕石坑的尺寸和規模,進行了詳細的測量,根據測量結果,有理工生對這一次的天地大沖撞,計算出了事件發生的大概過程。

首先,是小型星的速度極快,一個直徑大約十多公里的天體小型星,在越來越接近地球時,地球表面上的人或者恐龍,完全聽不到這個火球發出的任何聲音,因為它的速度太快了,比聲音的速度還要快。

當這個小型星越來越接近地球,它接觸到的空氣密度也越來越大,可小型星的速度實在太快了,根本慢不下來,以至於空氣還來不及避開,就被小型星給嚴嚴實實的擠壓在一起,像是我們平常用打氣筒給籃球充氣一樣,只要空氣被嚴重壓縮後,被壓縮的空氣就會發熱,不信的話去摸一摸剛剛打完氣的氣筒,那是熱乎乎的。高速的小型星會把空氣壓縮得非常厲害,讓空氣就變得巨熱,大概有6萬度那麼高。

被壓縮得這麼厲害的空氣,會變得非常堅硬,就像高臺跳水一樣,如果掌握不好入水角度和技巧,運動員入水時就會受傷。小型星肯定不知道跳水運動員必須掌握的的技巧,所以,在小型星和壓縮空氣的較量中,小行星先會被搞的四分五裂,如果是小一點的,就會爆發一場通古斯大爆炸那樣的天啟事件。

可是,這個6500萬年前的小型星太大了,而且還比較硬,於是它——狠狠的撞到了地面,把地面撞出一個大坑。一下子把天啟事件,升級成了天絕規模。

按照尤卡坦半島隕石坑

的尺寸和規模計算,這次碰撞炸掉了約1000立方公里的泥巴,石頭、海水和氣體,這顆巨型天文炸彈的殺傷半徑大概是250到300公里,另外伴隨的強力衝擊波至少可以傳遞出1500公里以上。,此外,地表被炸飛後,又落下來的大塊碎片,大概分佈到了——半個地球世界。注意,只是半個。

原以為這些理工狂人的計算到這裡已經結束了,誰知道還有狂熱者,持續跟進了計算。居然算出了在尤卡坦半島的地球背面(也就是距離最遠的地方,也就是今天的蒙古地區,按照熱力學計算結果,這次大撞擊所產生的巨大熱量傳導到蒙古地區時,會讓蒙古地區的地表溫度上升到50攝氏度,傳播的時間需要15個小時。根據這個結果,包括恐龍在內的很多動物,只要

躲在一些合適的地方後,就不會即刻掛了。

這是當時就發生的事情,接下來,就輪到“核冬天理論登場了。

人類其實並不太關心恐龍是怎麼滅絕,因為這是科學家的事情。但是對自己會不會滅絕,倒是非常的上心,核武器出現後,人類花了好大心思,來研究核大戰爆發的結果,最後研究出的結論是:將迎來一個核冬天。一旦核大戰爆發,地球表明上的塵埃會騰飛到天際,久久不能散去,塵埃會將大量的太陽光,反射回太空,同時地表也因為失去陽光,溫度急速下降,大量的動植物開始死亡,一個人為的、長期的核冬天來臨。在接下來,因為環境變化,地表原有的生態鏈條都開始變化,引發食物極度短缺。最後整個人類,只有極少數倖存者可以活下來。

小型星撞擊後,還是有很多能夠活下來的恐龍。接下來,有大火、煙塵、缺水、食物消失和個體變異等等,輪番上陣。讓這些倖存者中的大多數,再慢慢的死去。

幸虧人類還暫時用不上這個研究結果,但還是很合適,非常合適。用核冬天理論來解釋恐龍的滅絕,核冬天理論的第一次科學運用,就這樣套用在恐龍滅絕上。難怪很多科學家們反對核武器時,就用恐龍做為圖騰。這是個理論指導實踐的好案例。

在後面的幾十萬年,留下了很多的恐龍蛋。可是,在恐龍蛋的胚胎內部,已經開始出現異化。或許這些恐龍蛋的母親還是幸運的,至少還有食物,還能生個龍蛋。但是這些蛋,很多都已經變異得無法孵化了,或者為了適應環境,恐龍已經鉅變了。

還有人猜想,可能今天的雞,就是恐龍的後裔。


圓創觀點

反對另外一個回答說的30分鐘。

古生物學家發現的最晚的恐龍化石,其實在是隕石撞擊(KT時間線)的百萬年之後了,說明從隕石撞擊到恐龍滅絕至少花了百萬年。

因為小行星撞地球不是恐龍滅絕的直接原因。這次撞擊給地球生態造成的影響才是關鍵。

當那顆直徑10公里的隕石撞擊地球時,恐龍“瞬間”滅亡,我認為這個瞬間,至少是百萬年的級別,而不是我們想的一“瞬間”。

當然,百萬年對於恐龍上億年的歷史來說,不過是一瞬間罷了。

恐龍作為陸地上的霸主,曾經在統治了地球1.6億年,而我們人類的歷史,也不過幾萬年罷了。

有科學家推算出,在離隕石衝撞點較遠的地方,隕石撞擊造成的衝擊波對恐龍造成的傷害大概是被車撞一下差不多。恐龍可不像人類那麼脆弱,至少有30%的恐龍可以存活過撞擊造成的衝擊與地震那段時間。

畢竟那時候也沒有高樓大廈可以埋住恐龍。

所以說恐龍不是被隕石直接撞死的。

人類在地震面前顯得脆弱是因為人類的身體很脆弱,在垮塌的樓房的面前毫無抵抗力。

但既然恐龍能挺過撞擊的那幾個小時,那什麼什麼導致恐龍還幾年世家內滅絕的呢?

科學家認為是撞擊產生的煙塵和碎片被揚起到空中,將白天變成黑夜。

恐龍是一種介於冷血與恆溫動物的特殊動物,其體溫也是依據環境溫度來控制自己溫度了,同蛇一樣,當環境溫度很低時,恐龍的活動能力會大大下降是的,當然沒辦法外出吃草或者捕獵。

研究人員認為撞擊後的第一年,地球溫度下降了26度,而後三年,平均氣溫至少下降了10度,類似核大戰後的核冬天。

與此同時植被在因為無法接受到陽光,沒法進行光合作用,紛紛死去,導致了整個食物鏈的崩潰,食草性恐龍無草可吃,也隨後死去,而肉食性恐龍沒有低級食物鏈的供給,也慢慢滅絕。

生態變化導致了恐龍的大滅絕,這個過程當然不是一朝一夕的,可能需要幾十萬年。

當然這只是推測,需要更多證據來支持。

更多科學知識,請關注我哦~

不太正經的劉博士

我們都知道,曾經在地球上無比繁盛的恐龍家族滅亡於6500萬年前的一次小行星撞擊,這在生物進化學上基本成了一個定論,因為生物學家找到的恐龍化石几乎都是在6500萬年以前的,而地質學家也考證了6500萬年前一次小行星撞擊地球的遺蹟,就是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上,撞擊地球小行星的大小大致為直徑十公里(有說直徑7.9公里)。而我們所看到的恐龍滅絕的原因是,一般都解釋為6500萬年前的小行星撞擊,導致了恐龍的滅亡。那麼恐龍滅亡的時間是多長呢?其實不可能是一瞬間的。


要解釋這個問題,我們還必須得說一下,直徑十公分這麼巨大的小行星撞擊地球會造成哪些現象,以及引起哪些影響?

首先,當上億噸的這顆小行星以極快的速度進入地球大氣層的時候,它會被地球強大的拉力拉碎,形成幾塊巨大的岩石,這些岩石在大氣層中和空氣摩擦劇烈燃燒,發出極亮的光,並且釋放大量的煙塵,它們有的撞擊到了陸地,有的則掉落到了海中,由於這些岩石體積巨大,速度極快,掉落到陸地上的會引起一定範圍的地震,衝擊波甚至會影響到地殼下的地幔,引起周遭的火山爆發,並且還會在地面上濺起巨大的煙塵無數的石塊兒,被濺起的石塊有的甚至會飛出大氣層。


而掉到海里的巨石則會掀起沖天的巨浪,並引發海嘯,橫掃岸邊的一切。

這麼大的災難能瞬間滅絕恐龍嗎?不會的,在這樣的災難中,被直接殺死的恐龍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因為即便是這樣大的小行星撞擊造成的災難,也不會比北美洲的面積更大,那麼是什麼滅絕了所有的恐龍呢,最厲害的殺手其實是行星撞擊造成的煙塵。

前面說了,小行星進入地球大氣層之後會形成許多煙塵,掉到地面上之後,也會濺起巨量的煙塵,並且還會引起火山爆發,同樣會向大氣層中釋放巨量的煙塵,這些遮天蔽日,在整個地球的大氣層中蔓延,漸漸蓋住了全球的天空,這樣一來,來自太陽的光芒就無法照射到地面上,那麼地面的溫度就會迅速下降,整個地球都陷入了冬天,連赤道地區可能都在零度以下,我們知道,恐龍是冷血動物,只能在適宜的溫度中生活,現在的爬行動物仍是這樣,氣溫低於20度就會行動不便,何況是零度以下呢?所以這一時期會有大批的恐龍被凍死。

但是這樣的災難影響的不止是恐龍家族,也影響到了其他的動植物,特別是植物門類,由於沒有陽光,無法進行光合作用,所以地球上大多數的植物都開始枯萎凋零,而植物的死亡也讓恐龍們失去了食物來源,所以又有大批的恐龍餓死了。

如上的過程大概會經歷一年的時間,但是也只是在最初的幾個月中,絕大多數的恐龍都被凍餓而死,然而這些煙塵在地球上空飄蕩了數年之久,有的地質學家甚至認為會在十年以上,恐龍們是極難撐過這麼長的時間的。

不過即便如此,也有一些生物學家認為有些很小個子的恐龍是挺過了這次災難的,然而這是小行星撞擊,徹底改變了地球的氣候,使得地球不再像以前那麼炎熱溼潤,而是變得相對比較寒冷乾燥,作為冷血爬行動物的恐龍,不太適合這樣的生態環境,但是身體恆溫的哺乳動物卻能適應這種生態環境,於是哺乳動物開始發展壯大起來。

那麼那些很小個子的恐龍怎麼樣了呢?生物學家認為它們中的一部分開始向鳥類進化,個子變小,並且長出了保護體溫的羽毛,前肢進化成翅膀開始飛翔,於是一種新的物種出現了。

也有古生物學家認為,剩下的極少量的小個的恐龍由於沒有進化,終究沒有挺過地球生態環境的轉變,於這次小行星撞擊之後100萬年才全部滅絕,但淘汰它們的應該是哺乳動物的捕食了。


人類的方向

對於大多數大型恐龍來說,這個滅絕瞬間應該是半年到一年左右。對於小型恐龍來說,這個滅絕時間是1-2年。對於全體恐龍來說在3年內滅絕乾淨,所以恐龍滅絕史對於地球歷史來說,的確是一瞬間而已。

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10km小行星以每秒40km的速度大斜角撞擊在今天的墨西哥灣附近,釋放出的能量是無法計算的,地殼被徹底擊穿,附近的土地徹底液化像水一樣的波動,但這個衝擊波只是局部,大約直徑3-5千公里範圍內都會受到衝擊波的直接影響,但最具殺傷力的卻是撞擊導致的巨量塵埃,正是這些塵埃遮天蔽日,導致陽光直射不到地面,導致全球寒冬,草木因為沒有光合作用而枯萎死亡,再導致草食系恐龍餓死,再傳導至食物鏈的頂端霸王龍之類的死亡,整個恐龍的滅絕鏈條就是這樣的。

因此從撞擊開始大約3個月後,濃厚的塵埃擴散到全球,陽光無法穿透到地面,因此氣溫的下降幾乎是立刻下降(大氣與地面的熱儲量極小,氣溫下降在1-2天即可完成),大型恐龍多數是冷血動物,無法適應這種氣溫下降,立刻凍僵,2個月內基本死亡,部分恐龍繼續吃死亡恐龍的屍體腐肉還可以活幾個月,但最多2-3個月後,肉食性恐龍也無法耐受這種低溫天氣逐步凍死和餓死。要知道大型恐龍這類動物耐受無食物的時間頂多5-7天,逾期立馬餓死。

對於小型恐龍,還可以在洞穴、地下繼續生存一段時間,它們以昆蟲、小型草木為食,可以堅持1-2年,直到這些食物也枯竭而死。

當然很多水下恐龍可能繼續存在一段時間,但是因為氣溫全球下降,水面包括近海凍結,水下恐龍無法得到足夠的食物而死亡。

上述過程將在3年內全部完成。

當然也有科學家認為恐龍滅絕不單純是小行星事件,與之同時在今天印尼爪哇島上有一個持續噴發了數萬年的超級火山,對於全球氣候也有同樣的不利影響,這也促進了恐龍的滅絕,所以對於恐龍的滅絕其實還有很多細節需要澄清,但無可否認小行星可能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但塵埃是會落地的,一般從2-3年後開始,大氣中的塵埃基本落乾淨,大地氣溫回升,草木開始生長,但恐龍已不在了,具備體溫調節能力的哺乳動物們捱過了這個漫長冬天,最終發展出人類,整個地球環境恢復大致需要10年左右。

溫血類的哺乳動物耐受環境變化的能力要比冷血恐龍強大得多,在低溫下也能保持捕食運動能力,但正是因為溫血動物的高代謝率,導致哺乳動物體型不會太大,否則根本吃不飽。

世界就是這麼的奇妙,一切的發生自有其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