隕石撞擊的大災難是不是導致恐龍瞬間滅絕了呢?你怎麼看?

執而不惑


6500萬年前小行星撞擊地點在尤坦卡半島,在墨西哥附近,形成了一個直徑200多公里的撞擊坑。這個撞擊坑今天還存在,就是位於數十米深的地下、海岸邊,通過衛星遙感技術可以看到這個撞擊坑的輪廓。

這是一顆10公里直徑小行星創造的,在小行星撞擊的瞬間,只能說半徑上百公里內的恐龍應該是滅絕了,被爆炸產生的衝擊波摧毀,但世界其他地方的恐龍並沒有遭遇爆發的直接作用,顯然在撞擊瞬間還過得好好的。

但很快它們就會察覺到不對勁了,如此巨大的能量釋放會形成核冬天的結果,撞擊塵埃進入大氣上層,揚塵可遮天蔽日,並且持續很長的時間。

植物減少,食草恐龍就滅絕了,然後是食肉恐龍。在隨後的上百年時間內,恐龍的數量不斷減少,最終恐龍滅絕。而地球又陷入了一個生命低谷期,這要數萬年才能恢復過來。


川陀太空問答


6500萬年前的小行星撞擊,相當於200萬億噸TNT當量,導致的海嘯淹沒整個墨西哥和大半個美國,但仍不足以使恐龍全部死亡。

小行星撞擊帶來的環境改變才是恐龍滅絕的主要原因。首先是海嘯,撞擊地球的小行星直徑10公里,在地上形成了200公里直徑的隕石坑,因為砸在海里,導致了猛烈的海嘯,撞擊釋放的物質飄散在空氣中遮蔽了陽光。地球環境的改變,使得生物種類出現先適應的改變,恐龍沒有適應全部滅絕,或者進化為了其他物種。

恐龍在地球上的分佈十分廣泛,除了南極大陸(也有文章說南極也曾發現恐龍化石,難以確定真假),其他大陸都有發現。這樣廣闊的範圍的滅絕事件,必定是因為影響極大的環境改變事件。小行星撞擊導致的核子冬天符合這樣的結果,從世界各地古老地層中也發現,恐龍滅絕的時代大氣粉塵含量比較高,也符合核子冬天的推測。

但這樣的影響不足以瞬間滅絕所有恐龍,在間隔數十到數百年的時間內,植物的大量死亡,導致恐龍食物不足,大型恐龍難以生存,小型長羽毛的恐龍可能進化為了其他物種。恐龍滅絕時間距今過於遙遠,還有很多問題沒搞清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