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疹:特應性皮炎的中醫分型和中藥治療方法

特應性皮炎、異位性皮炎或遺傳過敏性皮炎,是一種慢性、複發性、炎症性皮膚病。多於嬰幼兒時期發病,並遷延至兒童和成人。以溼疹樣皮疹,伴劇烈瘙癢,反覆發作為臨床特點,患者本人或家族中常有明顯的“特應性”。

一、臨床表現

臨床症狀多以慢性反覆性瘙癢為主,常影響睡眠。患者常以肘窩、胭窩等屈側部位的慢性複發性皮炎為特徵,可以伴有幹皮症、耳根裂紋、魚鱗病、掌紋症、毛周角化症、皮膚感染傾向、非特異性手足皮炎、乳頭溼疹、唇炎、複發性結合膜炎、旦尼-莫根眶下褶痕、眶周黑暈、蒼白臉、白色糠疹、頸前皺褶、白色劃痕/延遲發白等。患者病程常經過嬰兒期、兒童期和青少年成人期的逐漸演變,少數患者表現為在特定的年齡段發病=嬰兒期(1個月~2歲)以頭皮黃色脫屑為先兆,臉部和四肢的伸側可出現急性紅斑、泛滲液和結痂。兒童期(2~12歲)常見頸部、手部、肘窩、胭窩、小腿伸側等部位的慢性復發陛皮炎,伴皮膚乾燥。青少年成人期(>12歲)皮損與兒童期類似,多為侷限性乾燥性皮炎損害,由於長期的搔抓和摩擦,常出現苔蘚樣變和癢疹型結節性皮疹。

溼疹:特應性皮炎的中醫分型和中藥治療方法

魚鱗病患者

二、辨證論治

特應性皮炎多由稟賦不耐,胎毒遺熱,外感淫邪,飲食失調,致心火過勝,脾虛失運而發病。嬰兒期以心火為主,因胎毒遺熱,鬱而化火,火鬱肌膚而致。兒童期以心火脾虛交織互見為主,因心火擾神,脾虛失運,溼熱蘊結肌膚而致。青少年和成人期,因病久心火耗傷元氣,脾虛氣血生化乏源,血虛風燥,肌膚失養而致。可按照以下證型辨證論治。

2.1、心脾積熱證證候:

臉部紅斑、丘疹、脫屑或頭皮黃色痂皮,伴糜爛滲液,有時蔓延到軀幹和四肢,哭鬧不安,可伴有大便乾結,小便短赤。指紋呈紫色達氣關或脈數。本型常見於嬰兒期。

治法:清心導赤

方藥:三心導赤飲加減:連翹3臥梔子3 g、蓮子心3 g、玄參3 g、生地黃5 g、車前子5 g、蟬蛻3 g、燈心草3 g、甘草3 g、茯苓5 g。

加減:面部紅斑明顯酌加黃芩、白茅根、水牛角(先煎),瘙癢明顯酌加白鮮皮,大便乾結酌加火麻仁、萊菔子,哭鬧不安酌加鉤藤、牡蠣。藥物用量可參照年齡和體質量酌情增減。

溼疹:特應性皮炎的中醫分型和中藥治療方法

2.2、心火脾虛證證候:

面部、頸部、肘窩、胴窩或軀幹等部位反覆發作的紅斑、水腫,或丘皰疹、水皰、或有滲液,瘙癢明顯,煩躁不安,眠差,納呆,舌尖紅,脈偏數。本型常見於兒童反覆發作的急性期。

治法:清心培土

方藥:清心壤土方加減:淡竹葉10 g、連翹10 g、燈心草l0 g、生地l0 g、白朮10 g、山藥15 g、薏苡仁15 g、鉤藤10 g、牡蠣15 g(先煎)、防風l0 g、甘草5 g。

加減:皮損鮮紅酌加水牛角(先煎)、梔子、牡丹皮,瘙癢明顯酌加苦參、自鮮皮、地膚子,眠差酌加龍齒(先煎)、珍珠母(先煎)、合歡皮。藥物用量可參照年齡和體質量酌情增減。

2.3、脾虛蘊溼證證候:

四肢或其他部位散在的丘疹、丘皰疹、水皰,倦怠乏力,食慾不振,大便溏稀,舌質淡,苔白膩,脈緩或指紋色淡。本型常見於嬰兒和兒童反覆發作的穩定期。

治法:健脾滲溼

方藥:小兒化溼湯加減:蒼朮10 g、茯苓10 g、炒麥芽10 g、陳皮3 g、澤瀉10 g、滑石10 g,甘草3 g、炒白朮10 g、炒薏苡仁10 g

加減:皮損滲出酌加萆薜、茵陳、馬齒莧;納差酌加雞內金、谷芽、山藥;腹瀉酌加伏龍肝、炒黃連。藥物用量可參照年齡和體質量酌情增減。

溼疹:特應性皮炎的中醫分型和中藥治療方法

2.4、血虛風燥證證候:

皮膚乾燥,肘窩、胭窩常見苔蘚樣變,軀幹、四肢可見結節性癢疹,繼發抓痕,瘙癢劇烈,面色蒼白,形體偏瘦,眠差,大便偏幹,舌質偏淡,脈弦細。本型常見於青少年和成人期反覆發作的穩定期。

治法:養血祛風

方藥:當歸飲子加減:黃芪10 g、生地10 g、熟地10 g、白芍10 g、當歸10 g、川芎5 g、何首烏10 g、白蒺藜10 g、荊芥10 g、防風10 g。

加減:皮膚乾燥明顯酌加沙參、麥冬、石斛:情緒急躁酌加鉤藤、牡蠣(先煎);眠差酌加龍齒(先煎)、珍珠末(沖服)、百合。藥物用量可參照年齡和體質量酌情增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