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濯港中學

1983—1986年,我在濯港中學讀初中,港中是我的母校。

2000—2019年,我在濯港中學工作,人生最美好的年華,我和港中在一起。

而今我離開濯港中學,來到黃梅縣第六小學,我懷念港中。

濯港中學有一群善良的人們,他們曾是我的同事。他們都是普通的人民教師,愛崗敬業,以港中為家,忠誠於濯港人民的教育事業。他們以振興港中為己任,為港中奮鬥十幾年、幾十年,甚至是一輩子。濯港中學在城區教育迅猛發展掀起的狂瀾中屹立不倒,就是他們頑強支撐的結果,他們是港中的脊樑!當2019屆畢業班調研考試不利的消息傳來,以周響華為首的全體畢業班班主任憂患意識陡增,在辦公室裡,他們群情激奮,自發協商成立各種分層輔導班,堅決阻擊下滑頹勢。雖然最終結果還未完全知曉,但中考成績大大縮小同強校之間的差距,那是不爭的事實。有他們在,希望就在!

在港中,還有一大批“志慮忠純之士”,如餘仕亮、黃俊文、趙忠獻等老師。他們淡泊名利,與世無爭,一生求和,自覺遵守組織原則,服從領導分工,任勞任怨。他們是港中平安穩定的基石,請領導善待他們。

濯港中學不僅教師積極向上、團結協作、樂於奉獻,辦學條件不斷完善,內部環境優越,還有良好的外部環境。

濯港人民重教育。困難時期的人民“湯罐撈米也要送子女讀書”。1984年,當年的鎮黨委書記、原縣政法委書記洪清江同志振臂一呼,集資辦校,應者雲集,剛從溫飽中走出來的濯港人民再次勒緊褲腰帶。“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口號響徹雲霄,行動陣馬風檣。暑假結束,細嶺山頭,一棟棟高樓拔地而起。勤勞的濯港人民硬是在貧瘠的黃土地上開發出一片教育的富礦,為濯港教育後來的持續高位走強奠定堅實基礎。濯港鎮因之被評為省級“教育先進鄉鎮”。逐漸富裕起來的濯港人民更加重視教育。他們積極護送子女到校讀書,支持學校工作,主動為學校發展獻計獻策,對學校現有條件不苛責,對孩子教育全心全意,一有空餘,就送飯、送錢、送物到學校,盡心竭力改善孩子在校生活,為孩子學習創造良好條件。對老師真心實意,家校聯繫緊,互動多,效果明顯。

港湖子弟會讀書。有資料為證:在黃梅,目前誕生的兩位中科院院士,濯港有一位(瞿經平院士,芭茅村人)。據傳,黃梅第三位中科院院士有可能還誕生在濯港(張擁軍,國防科技大博導,楓樹嶺村人)。在黃梅定居的兩位中國作協會員,濯港一位(周濯街,人稱“神話周”,著作等身,濯港街人)。解放後黃梅最早的清華大學畢業生,出在濯港(孔令求,吳元八村人,據傳和前國家領導人胡錦濤同志同學)。武大哲學院教授、院長黃釗(黃竹林村人),武大文學院院長、著名作家、文藝評論家於可訓(胡壩村人),都出生成長於濯港。恢復高考制度後,濯港學子一騎絕塵,獨領風騷,出國留洋,蔚然成風。黃梅第一位少年科技大畢業生,也是目前最後一位上少科大的學生出現在濯港(胡青山,五沙村人)。吳壽紅(留學加拿大,茶山村人),王江洲(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徐鬱村人),段廣華(留學法國,張城村人),蔡仕英(留學美國,耶魯大學教授,濯港街人),餘紅(黃高畢業,北大畢業,留學美國,餘顯村人),楊海軍(留學德國,陳中畈村人),王巧華(黃高畢業,華農博導,胡六橋村人)等一批精英脫穎而出,成為後世學習楷模。改革開放初期,徐鬱村一優秀青年考取北大。在二十一世紀初期,我的老家張上屋村,先後走出兩屆黃梅一中理科狀元(一位名叫石傑,北京大學環保系畢業,現在上海工作。一位學子姓陳,清華大學畢業)。資料有限,掛一漏萬,恕不盡舉。

正是因為有上述諸多優勢,關心濯港教育的人們,對辦好濯港教育充滿信心。港中是一塊教育的沃土,曾盛開無比豔麗的教育之花。“憶昔全盛日”,當年的濯港教育總支書記楊志強同志曾是濯港鎮黨委委員。一個部門領導,成為黨委委員,一方面說明濯港鎮政府重視教育,另一方面也說明濯港教育曾是濯港鎮的一面旗幟。濯港鎮中學前校長蔡愛良同志曾榮獲教育部頒發的國家級“模範教師”光榮稱號。這些都是濯港教育曾經輝煌的有力證明。

一所好的學校,是雄厚師資和優質生源的完美結合。一所學校發展受阻,也是由於優秀師資和優質生源的嚴重流失。走進二十一世紀,由於城區教育迅速崛起,作為鄰近的濯港教育首當其衝,發展進入關鍵時期。十幾年來,堅守下來的港中人浴血奮戰,時常亮劍,總能在艱難跋涉中綻放亮麗的火花,確保紅旗不倒。如今,紮根濯港教育近三十年的朱穩舟同志走馬上任,成為濯港中學領頭雁。朱校長能吃苦,勤思索,懂校情,善管理。在他的帶領下,港中辦學條件不斷改善,一批朝氣蓬勃的青年教師邁入校園,優質生源陸續迴流,全體港中人正以昂揚的姿態開始新徵程。細嶺山高堪展翅,濯港水闊好揚帆。我們相信,只要全體港中人同心同德,努力奮進,濯港中學一定會雄風再展,迎來勝利的明天!

懷念港中,祝福港中!

作者:王武雄,網名駐馬秋風,黃梅縣第六小學教師,縣作協會員。在中國作家網,多家自媒體發表文章十餘萬字。現創有公眾號駐馬秋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