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有多少“聖人”?他們有哪些“歷史貢獻”?

長安回望品春秋


中國歷史上沒有聖人。

聖人者,為民謀利,替民說話,為民做事。

古代能真正達到這種高度的人不多,受制於封建社會的制度,即使有心思考也會被周圍的環境所影響。所以最終能提出思想或者真正為民做事的少之又少。

我們先來說一下評判聖人的幾個維度。

1.仁心

2.思想

3.影響

以上幾個維度都滿足的才能算作是聖人,少了任何一個維度都不能算作是聖人。但是以上的幾個維度又有一定的侷限性,他把聖人僅僅的侷限在某個階層,皇帝這一類人大概就不能算上了,做皇帝就做不了聖人,做聖人就做不了皇帝,他們兩類人永遠是衝突的。皇帝這一類人我們就暫且不說了。

受書籍和教育影響,我們一貫的認為孟子就是聖人,孔子就是聖人,中國一直以來講究孔孟之道,受傳統儒家文化的影響,我們把儒家的孔孟奉為聖人。實際上他們就真的是聖人嗎?單純的依靠儒家思想可以治國嗎?儒家號召人們仁愛,博愛。治理國家靠仁愛可以嗎?不行,沒有法就沒有國,沒有國也沒有家。他們主張愛人民,但是歷史是誰也阻止不了的,歷史的走向也是誰也控制不了的,他們能影響的僅僅只是一部分人,但是他們影響不了歷史的發展。他們的思想有值得借鑑的地方,所以一直流傳到了現在。相比來說儒家思想的影響比老家思想有用的多,老家思想純粹就是不上進,無為而治就是不治,人心你是控制不了的,無為而治到頭來社會只會更亂。

儒家老家的思想都有侷限性,所以他們都算不上聖人。

歷史上有名的將軍手染鮮血,他們更算不上聖人。


風洞主


中國燦若星河的歷史中,各個時期的仁人志士、英雄豪傑、古聖先賢數不勝數、層出不窮。能稱得上聖人的有哪些呢?

我們先看看被稱為聖人需要什麼條件?一般來講,被稱為聖人需要滿足四個標準:1、品德高尚,智慧超人;2、學識淵博,佳作傳世;3、思想深邃,傳播甚廣;4、門徒眾多,賢者雲集;如果依照這四個標準,從古至今也似乎只有孔子才能被稱為聖人。

孔子作為中華第一聖,肯定是沒有爭議的。孔子的學說和思想,深刻影響了中國2000多年。孔子的歷史貢獻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1、以“仁”為核心的思想和價值體系主宰了中國社會2000多年,從古至今深刻影響著所有中國人。2、孔子及其弟子的學說著作,特別是《論語》,一直是天下讀書人最主要的教科書。3、孔子的教育思想也深刻影響著現在的教育理念。4、孔子和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我們民間也有其他稱號的聖人,如武聖關羽,詩聖杜甫,書聖王羲之,茶聖陸羽,畫聖吳道子,兵聖孫武,醫聖張仲景,草聖張旭,史聖司馬遷。但這些都只是在某一領域有不凡的建樹,但他們的學說思想遠遠不及孔子的萬分之一。從歷朝歷代官方及民間對聖人的敬仰和崇拜來看,也只有關羽勉強能算進第二檔。

大家如何呢?歡迎一起探討!


華英雄說歷史


——人們歷來對“聖人”的看法,是存在著較大的偏頗的,有人還下了一個極不正確的結論,說歷史上我們這麼大的一個國家,這麼多的人口中,只出過二個半“聖人”,把“立功、立德、立言”作為評“聖人”的唯一標準,不知此標準的論據是什麼?

——“聖”字;便是至高無上的意思。作出至高無上貢獻的人,應該不限於儒家人選吧?各行各業都有頂尖人物為民操勞,為民辦事,為民作無私的貢獻。為什麼有人卻說,歷史上能算作“聖人”的只有孔子、王陽明兩人,加曾國藩半個呢?

——被後人推舉為“聖人”之一的王陽明卻認為;人人按本性說,大家都是“聖人”。所以王陽明的學生習慣於說,滿大街都是“聖人”。王陽明則認為:人人都可以成“聖”。人只要秉著良知去分辨是非,遵行良知的命令(就是王陽明說的“致良知”),就真的成為“聖人”了。

——“良知”是什麼?這裡有個小故事可以用來說明白;王陽明的一個弟子,在某一天的半夜時分,抓住一個小偷,王陽明的弟子便對小偷講說“良知”的道理,希望小偷不要拋棄自己本有的“良知”。那小偷聽後笑了笑問道:“請問,我的“良知”在哪裡呢?”當時的天氣並不怎麼涼,王陽明的這個弟子要求小偷脫掉外衣,小偷照辦。接著要求小偷脫掉內衣,小偷也照辦了。再后王陽明的弟子要求小偷把內褲也脫了,小偷猶豫了,懇求著說:“這個恐怕不妥吧!”王陽明的弟子立馬就對小偷說:“這就是你存於心中的“良知”,你還有知恥辱的“良知”。”

——“良知”本來人人都是,只是怎樣付諸於行動。守住“良知”,人人都可成為“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