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焦虑都是庸人自扰,成就感低的父母更容易高标准严要求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这是纪伯伦《论孩子》一诗中的前半段。

父母最大的焦虑就是孩子不成功!如果你能理解了诗的意思,你还会感到焦虑吗?既然他不属于你,他该有自己的思想,你强加给他的梦想,你想要以他为骄傲的愿景,都是不可取的。你只要呵护孩子的身体就可以了。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我们的焦虑来自比较!总害怕孩子不够优秀,不能在激烈竞争环境里生存是父母焦虑的主要原因。

父母为什么焦虑

繁衍后代是人类的本能。父母有共同的认知,就是孩子是我们创造的“作品”。孩子代表着我们的遗传基因,我们的一部分在孩子的身上得以延续,就像延长了我们的生命。孩子像我们的私有财产。这件“作品”成功还是失败,都会影响父母的心情,甚至影响到在世人眼中的地位。孩子优秀,我们觉得是自己的遗传基因起了决定性作用。孩子不优秀,父母就会有很深的挫败感,还会问自己,为什么我就不能拥有一个“好孩子”呢?

父母的焦虑都是庸人自扰,成就感低的父母更容易高标准严要求

越是成就感低的父母,完成“作品”的愿望越强烈。自己不够好,就想孩子优秀,满足自己的好胜心。这是自私的表现。孩子都有属于他们的人生,他们只为自己负责,为自己而活。

绝大多数的父母都意识不到他们的错误,他们以为所有的焦虑都是无私的,都是为孩子好,怕孩子不成功,不优秀,以后没有出路。所以,他们打骂孩子,不断地批评指责,都会理直气壮地说,我是为你好!

父母要转变认知,孩子是独立的生命个体,虽然他是从我们身体上分离出来,但他有全新的思想,不同的人生。我们盼着孩子好,也不能把自己的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孩子不需要我们为他安排人生,我们只需要正向期待就好。

父母的焦虑都是庸人自扰,成就感低的父母更容易高标准严要求

父母总认为孩子会学得更好,他们总是不满足。在父母眼里,孩子总能做得更好。认为孩子有潜力,就会给孩子加学习量。高标准意味着多学习,孩子永远也达不到我们想要的高度。得不到父母的认可,他会慢慢厌倦学习。父母们就更加的焦虑,为什么你明明能做到,为什么别人都能做到,你偏偏做不到?周而复始,恶性循环。

父母的焦虑都是自寻烦恼

同事家孩子上一年级,首次考试考了80分。妈妈不淡定了!批评了孩子一个多小时,纠结他的成绩为什么这么低!发泄她的怒气。

妈妈说,“爸爸在外面赚钱,我天天接送你上学,给你好吃好喝的,你就给我考这么点儿分儿,对得起我们吗?你上学就是去学习去了,整天弄得浑身脏不拉叽地回家,你都在干什么?这些题你也不是不会,没给你讲,你重新做也全做对了,怎么就那么不认真?”

这件事情上,妈妈的焦虑是,孩子考了倒第十,很让妈妈泄气。妈妈在孩子上的用心和努力,没有得到应有要效果。总体上,还是给她丢脸了。

父母的焦虑都是庸人自扰,成就感低的父母更容易高标准严要求

父母会觉得,现在的竞争如此激烈,孩子起步就这么差,将来怎么出人头地?

其实,一次考试代表不了什么。我们对孩子的功利心也太强了。简单地看,妈妈的说法没有错,都是真实的表达了心情。但是,孩子听着会怎么想呢?你们悉心养育我,就是希望我成绩好。我考得不好,妈妈会不高兴。这次,他的认知就是我学习不是我自己的事儿,更是父母的事儿。一次考试,他会痛定思痛,下次努力。如果多次考得不好,都是这种负面的强化,他就会自暴自弃,反正是为你们学的,我就是学不好了,你们不还得养我吗?只不过不那么爱我而已。

朋友家生了一个男孩儿,全家都特别重视孩子。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小姑都像疼自己眼珠子一样疼爱这个孩子。爸爸妈妈要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孩子有绘画天赋,四岁的孩子画自己的爷爷缝鞋底儿,线条和比例都画得特别好。孩子的妈妈也认为孩子是天才,整天带孩子参加各种学习班,游泳,画画,钢琴。孩子不爱去,出门孩子就开始哭,一直哭到游泳馆,再哭着上完游泳课。他除了上学,就在各种学习班中间游走。最后,孩子到了校门就开始呕吐。打也打过,骂也骂过,孩子就是不上学。父母回家,发现孩子没上学,全家都不理孩子。妈妈塌着肩膀,躬着后背,满脸愁苦。

父母的焦虑都是庸人自扰,成就感低的父母更容易高标准严要求

这是典型的拔苗助长的例子。父母走进了死胡同里,不能自拔。孩子越优秀,越应该从学习兴趣上着手。孩子不爱学的兴趣班,不是在培养孩子,是在毁掉孩子的学习兴趣。最终只会收获个不想学习的孩子。

这个例子中,孩子因为在课外学得太多,得不到放松。孩子在学校也不爱学习,不是东张西望就是捣乱,成绩越来越糟。他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歧视,因此产生了厌学的倾向。

怎样做不焦虑的父母

一、正向期待

父母把孩子当成作品是自私的行为,越是《高效人世的七个习惯》的作者提到,他的儿子非常差劲儿,考试卷“惨不忍睹”,打棒球总是打不中。他想改变对孩子的期待,经常鼓励他,夸奖他。但是,仍然没见成效。后来,夫妻俩反思,发现他们表现上对孩子高期待,总鼓励,实际上内心并不看好他,他们对孩子的言不由衷,只会加深孩子的不自信。他们改变了态度,心态放宽,真诚地鼓励认可孩子。一段时间以后,孩子找回自信,变得越发优秀。

正向期待是你要无条件地认为,孩子是最优秀的!只用“加油!”“你很好!”这样的空话没有意义,要恰到好处地夸奖。比如孩子拿回卷子,如果成绩很糟,没准做到一道有难度的题,我们就要夸这道题做对了,或者卷面比以前工整多了。

父母的焦虑都是庸人自扰,成就感低的父母更容易高标准严要求

孩子的认知来源于身边权威人士的期待,父母和老师认为孩子的未来是什么样,他就会认为自己的将来是什么样。所以,一定要小心你的语言和神情。你害怕孩子一事无成,孩子会按照你的想法成长成一事无成的人。

二、不怕孩子犯错

犯错不是天大的事。即使是成功人士,小时候也偷过父母的钱。犯错不可怕,可怕得是纠错。严厉的纠错行为,会让孩子产生畏惧。好的老师会告诉孩子,尽管犯错吧!或者说,犯个错给我看看。孩子没有心理负担,才敢于下笔。写作文也好,画画也好,考试也好,不要让孩子产生害怕犯错的心理。不去纠错,让孩子自己找到错误的原因,自己想办法克服和改正,是对孩子最大的信任和尊重。

不怪家长,是我们的社会环境不许我们犯错。我们从小打碎个碗就要受到严厉的斥责;偷了家里的钱,就几乎成了“罪犯”;学习差对不起父母的养育等等。其实,人都在错误中吸取教育,没有失败和诸多的错误的积累就没有成功。

父母的焦虑都是庸人自扰,成就感低的父母更容易高标准严要求

父母为错误大惊小怪,小题大作是自寻烦恼。宽容地对待孩子的错误,父母的焦虑就会减轻。

三、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如果你的孩子不属于你,你还会当他是作品?逼他做不想做的事情吗?

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里,我们饶有兴趣地观赏了母子互动,感觉到母亲对孩子的爱护,教养和关注。但是,孩子十八岁的时候,仍然严肃地对母亲说,“我不是你的安安,我是我,你是你。”他在宣称,我有我的思想,有我独立的人格。

那么,我们在养育孩子过程中,是否也该注重“界限”?如果你过多地干预孩子,缺乏“界限”感,孩子就不会成长。很多孩子高考之后还会把选择权交给父母,认同父母仍然是他们人生的主宰者,放心地把自己的未来交到父母手上。这恰恰是“界限”不清晰的表现。

父母的焦虑都是庸人自扰,成就感低的父母更容易高标准严要求

我倒觉得,十八岁的孩子说出,“我不是你的,我是我,你是你!”正是他们自我意识的体现,也是最成功的教育。

孩子依赖你,但不属于你。不要把他当成宠物,当成私有财产,你的恩情不要放在心上,更不要挂在嘴边。你养育他,也不是为了荣耀和回报,你只盼他活出自我,活出想要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