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有毒的“父母”,去恨;对于更多的“父母”,去理解

文 | 若杉

今天,想借着电视剧《不完美的她》,跟大家聊聊原生家庭这个话题。


01 妈妈这个角色,原本就是复杂的


电视剧《不完美的她》已经播完,这部汇集了周迅、惠英红、赵雅芝三大女神的电视剧,在故事和节奏上并不出彩。但好在,它用一种更理性的视角,为我们讲述了“妈妈”这个角色。


长久以来,我们的影视作品中,不是完美奉献型的母亲,如《娘道》里的瑛娘,就是如《都挺好》苏明玉的妈妈、《安家》房似锦妈妈这种重男轻女,十恶不赦的妈妈。


其实,妈妈这个角色,何其复杂?


这部电视剧,讲述了四个妈妈的故事。


周迅饰演的林绪之,在大火中救下了被家人虐待的小女孩穆连生,给她改名叫林小欧,一夜之间成为母亲。


林绪之的妈妈钟惠,在她很小的时候,就把她送予他人抚养。


林绪之的养母袁玲,对养女比对亲生女儿还好,但林绪之没有感受到温暖,反而感受到隔阂。并且,为了完全占有这个女儿,袁玲明知林绪之一直在找亲生母亲,却一直不肯跟她说实话。


穆连生的妈妈穆静,原本拥有岁月静好的生活,但是丈夫去世,她一个人苦撑了一段生活,遇到人渣“尚武”,至此停靠。尚武虐待自己的女儿,她心疼女儿,又离不开尚武,最后选择了纵容和默许。


这四个妈妈,都不完美。


对于有毒的“父母”,去恨;对于更多的“父母”,去理解

林绪之看似不顾触犯法律,也要成为穆连生的妈妈,这份爱看似伟大,但背后是借此隔空向母亲宣战,告诉她:“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放弃自己的孩子”。


钟惠一早抛弃孩子,自然与完美妈妈搭不上边。


袁玲爱林绪之胜过自己女儿,是一份掌控感在作祟,她想完完全全拥有这个孩子。


穆静内心深处爱着女儿,但是因为离不开男人,成为了虐待女儿的帮凶,与“完美妈妈”背道而驰。


这几个妈妈,每一个都不够完美,但你走近她们,发现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一份难以咽下的“不得已”。


林绪之自小被转送她人,这对于她来说是一个黑洞一样的存在,折磨得她痛不欲生。她不理解为什么有人会不要自己的孩子,所以,义无反顾踏上寻母之路,这份活在黑洞里的执念,让她不顾一切要做好穆连生的妈妈。


钟惠弃子而走,看似罪无可恕。可是背后的真相是,她嫁给一个叫做李泽的男人,这个男人费尽心机折磨她和女儿,为她们拍各种痛苦的照片。5岁的女儿想要烧掉这些照片,却不慎引起大火,钟惠因为女儿的过失,以纵火犯之名,经受了十五年的牢狱之灾。把女儿送给一个妥帖的人家,是那个时候,她最妥帖的选择。


袁玲作为一名单身母亲,一个人带大三个女儿,成了一个上市公司的CEO,坚强和掌控力对于她来说,是活下去的空气。她用习惯的掌控感来面对生活,也用自己习惯的掌控感来面对林绪之,每一种品质都有它的两面性,这本也无可厚非。


至于穆静,她也曾经想要拼尽全力做一个好妈妈,一个人打两份工,想要给孩子如同“完整家庭”一般的爱,可是美好的心愿,终究抵不过现实的残酷,她怕极了贫穷、孤独、绝望的生活,软弱让她不顾一切地停靠在“尚武”身上,甚至不惜付出伤害女儿的代价。


对于有毒的“父母”,去恨;对于更多的“父母”,去理解

当我们开始了解这几个妈妈背后的故事,并且试图把自己放在她们的位置上去思考、去选择的时候,便不忍心用“不忍心”、“恶毒”、“不配做妈妈”这样简单粗暴的词汇来定义她们。因为,每一个妈妈,内心都是复杂的。


作为电视剧,《不完美的他》着实不完美,但它向我们展示了妈妈这个角色的复杂性,给我们更大的空间去探讨关于“好妈妈”定义。


02

对于有毒的“父母”,去恨

对于更多的“父母”,去理解


最近几年,原生家庭这个词深入人心。所谓原生家庭,指的就是一个你与父母组成的那个家庭,它是相对于新生家庭而言的,新生家庭就是你与伴侣组成的那个家庭。


越来越多的人讨论原生家庭,开始在“现在的我”与“过去的成长环境”之间构建起一个链接。这原本是好事,我们每个人都有必要了解自己的来路。


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发现了“自己身上的不足”与“原生家庭的不完美”之间的关系。


比如,“我没有安全感是因为小时候一直被寄养”;

“我对自己要求过分严苛导致抑郁,是因为妈妈对我有很高的要求”;

“我对亲密关系恐惧是因为小时候父母离异”;


……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讲,这些分析都不无道理,但如果我们对自我的探索,仅仅停留在“归责”这个层面,对成长并无太多助益。


对于有毒的“父母”,去恨;对于更多的“父母”,去理解

一来自己的内心多了一份怨念,影响与父母的关系。


二来把“自己的不完美”归因为“原生家庭的不完美”,难免造成甩锅心理,反而影响自己真正的面对问题,从而阻碍了个人成长。


世界上的确有一些原生家庭是“有毒的”。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饱受摧残,根本没有办法拥有一个正常的成长环境。


美国心理咨询师苏珊·福沃德曾经在她的作品《原生家庭》中总结过三种“有毒父母”,分别是:


角色倒置型父母: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没有办法承担起照顾孩子的责任,反而要年幼的孩子来照顾父母。比如,有的妈妈情绪极不稳定,一发脾气就要孩子来安抚。


操控型父母:在情感和金钱等方面全面操控孩子,比如,《安家》里房似锦的孩子,妈妈养她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让她做家里的钱袋子。


虐待型父母:身体虐待、言语虐待和性虐待。比如,穆静的男友对于她的女儿穆莲生的态度,不仅仅是虐待,甚至设计纵火案,想要杀掉她。


对于有毒的“父母”,去恨;对于更多的“父母”,去理解


如果你遇上的是这样的有毒父母,说实话,我觉得你有全部的理由去恨,只有接受自己的恨,才能让自己从原生家庭的伤害里走出来。甚至为了不受原生家庭的进一步迫害,你可以选择跟他们断绝关系。


毕竟,不是所有人生理上做了父母,心理上就准备好了做父母。


而大多数的时候,我们的父母,大概只是因为一些不得已的原因,不那么完美而已。


比如,因为工作的原因,把你交给爷爷奶奶抚养。毕竟,放下工作,她无法保证你们的生存,生存是比爱更紧迫的事情。就像林绪之的母亲,把她交给养母袁玲抚养,不是不爱,只是当下不得已的选择。


比如,因为妈妈本身缺乏安全感,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对孩子过度保护,造成孩子的生活能力缺失。这份爱,有不完美之处,亦有可理解之处。


所以,当我们回顾原生家庭,去找到过去与现在的链接时,去追责原生家庭犯的错时,

首先要区分,原生家庭是有毒,还是只是不那么完美。


对于有毒的“父母”,去恨;对于更多的“父母”,去理解


事实上,这个世界,从来都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


换句话说,如果世界上真的有完美的原生家庭,在一个孩子成长所需的每一个阶段都给了他足够的爱和关注,那会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不完美。


因为他让一个孩子丧失了最基本的规则意识,并且剥夺了一个孩子面对挫折、应对世界的能力。


03 我们为什么要讨论原生家庭?


最后,想跟你聊一聊我们为什么要讨论原生家庭。


首先,是为了看见。


在《不完美的关系》里,林绪之拼命的想要找到生母抛弃她的原因,因为,如果找不到这个原因,她会一直在那个肉眼看不见的黑洞里折磨自己,她会问:我的妈妈究竟为什么要抛弃我?我是不是做错了什么?我是不是伤害过她?


当一个人开始探索自己的内心,他一定是哪里“痛”了,既然是痛,就要去看看痛的原因,而原生家庭通常就是这个原因。因为,你与原生家庭的关系,通常都是你与世界关系的微缩版。咨询师无法跟随你整个的成长历程,这个时候,从这个微缩版里,去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看其繁琐,其实是更快的找到病因的方式。


对于有毒的“父母”,去恨;对于更多的“父母”,去理解

其次,是为了理解。


只有看见病因,才能够理解自己。


举一个例子,一个来访者在每一次遇到困难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就是逃跑。


也因为一次次地退缩,他在事业上的发展一直停滞不前,比同龄人差了许多。


当我们回到原生家庭时,发现在他小时候,父亲因为生意上不顺利,脾气暴戾,常常是一句话说不对,就会遭到父亲的一顿毒打。


那个时候,无法跟父亲对抗的他,逃是唯一的方式。当看到这一点,他便意识到,长大后的自己,其实依然在用孩童时代处理问题的方式,来处理现在的问题。


理解了这一点,他对自己性格懦弱这一点的痛恨,便不再那么强烈。


对于有毒的“父母”,去恨;对于更多的“父母”,去理解

第三,寻找解决方案。


这里的解决方案分为两种,一种是积极的,另一种是消极的。


对于上面提到的这个来访者,我们可以采取相对积极地解决方案。就是意识到“逃避”是小时候处理问题的方式,这种方式在长大以后的世界里不再凑效,对于他的工作和生活,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所以,在咨询里,我们要一同讨论与学习一种新的应对问题的方案。


而对于一些依然在被原生家庭伤害的“成人”,我建议采取消极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远离。比如,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穆连生没有被林绪之救出,依然和懦弱的母亲和品性有问题的继父生活在一起。长大以后,她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理解,更不是和解,而是离开原生家庭,停止原生家庭给自己带来的伤害。


对于有毒的“父母”,去恨;对于更多的“父母”,去理解


我们回溯原生家庭,从来都是为了更好的面对现在。在面对的过程中,恨是有必要的,如果没有恨过,之后的理解与和解便无从谈起。


但是,不管原生家庭仅仅是不完美而已,还是原本就有剧毒在身,单纯的恨,都不是最终的目的。


我们无法选择来路,但可以选择矫正自己的未来。

—The end—


PS:2020年的前1/3,受疫情影响,做得最多的事情,不是心理咨询,反而是带领写作营的小伙伴一起来写字。


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学员已近百人。无限欢喜。能把自己所知传递给更多的人,是我喜欢做的事情。看着写作营的小伙伴从接触写作,到爱上自己所写的文章,内心升起一种成就感。

很快,我们心理主题写作营也要开始了。一起读心理学的著作,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电影,是一段密度很高,但收获颇丰的旅行。

诚挚邀请你来。

详情添加助理微信:ruoshanxinl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