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三不知”的典故,來自於春秋時期的一位落魄貴族

現在人們經常用“一問三不知”來指責某人對有關情況毫無瞭解,那麼一個問題如何帶出三個不知,三個不知又具體是哪三個,歷史上最早的“一問三不知”的人又是誰呢?

“一問三不知”的典故,來自於春秋時期的一位落魄貴族

話說春秋時期的晉國在經歷的文公時期的輝煌之後,便就一代不如一代,到了晉平公以後,晉國的朝政逐漸被掌管六卿的六姓家族把持。

等到晉出公即位的時候,晉國國君已經基本淪為傀儡。此時,晉國六大家族裡的範氏和中行氏已經衰落,剩下的四大家族裡,以智氏家族的實力相對較強。

智氏家族在這一時期的代表主要人物是智瑤,智瑤是一個非常有才幹的人,他在公元前475年做上了晉國的正卿,大權在握,他帶領晉國軍隊南征北戰,立下了很多戰功。

公元前472年,智瑤帶兵攻打齊國,大勝而歸,斬殺齊國統帥顏庚,在智瑤的領導下,晉國國力呈現明顯回升,大有恢復中原霸主的趨勢。

“一問三不知”的典故,來自於春秋時期的一位落魄貴族

擊敗了齊國之後,智瑤又把矛頭對準了鄭國,與趙氏的趙無恤多次聯

手擊敗鄭國,先後奪取鄭國九座城池。

很多原先已經逐漸疏遠晉國的小國諸侯,看到晉國如今的實力大為增強,又重新依附晉國,為了能早日重奪霸主,智瑤決定乘勝追擊,於公元前468年,又一次帥兵出征,打算一舉消滅鄭國。

鄭國也是個很悲劇的國家,它夾在齊國、晉國、楚國等大國中間,經常淪為各路諸侯政治遊戲中的炮灰。

在春秋剛剛開始的時候,鄭武公由於在烽火戲諸侯之後,幫助周天王復國有功,大受重用,而武功的兒子鄭莊公也是一代梟雄,他們父子二人共同將鄭國推向了一個頂峰時期。

可是如今,鄭國早已衰弱,面對晉國的強大攻勢根本無力阻擋,因此鄭國決定向齊國求援。

齊國面對晉國如今日漸強盛的趨勢,十分清楚如果鄭國一旦被晉國消滅,將會對齊國構成強大的威脅,於是便排出大夫田常立即率兵火速支援鄭國。

田常原先是陳國的貴族,其祖上在陳國滅亡後逃往齊國,如今爵位傳到田常時期,齊國的大全基本已經被田常控制。

田常奉命出擊後,帶著軍隊一路冒雨行進,在他的堅持下,部隊終於強度淄水,在戰爭開始之前抵達鄭國城下。

智瑤看到齊國的軍隊竟然從天而降,且經過一番急速行軍之後,依舊軍容嚴整,知道齊軍是有備而來,如果強行開戰,自己一定佔不到便宜,於是便下令退軍,鄭國之圍也由此而解。

在智瑤下令退軍之後,有一個名叫荀寅的人,他本是晉國六卿中行氏的後人,中行氏衰落後便輾轉逃往齊國。

“一問三不知”的典故,來自於春秋時期的一位落魄貴族

此刻荀寅見到晉軍已經撤退,為了向田常諂媚,便告知田常說:“我聽說晉國智瑤已經準備了1000輛戰車來襲擊我軍營門,要把我軍全部消滅。”

田常聽了他的話以後非常生氣的說道:“出發前國君已經對我下了命令,不要害怕敵軍的大批人馬,就算晉軍的兵力超過一千輛戰車,我也堅決應戰,你剛才的話壯敵人威風滅自己志氣,我一定要把你的話稟報給國君。”

荀寅聽後,知道自己說錯了話,便感嘆道:“君子謀劃一件事,一定會將事情的起因、過程和結果都瞭解清楚才會上報,如今我‘三不知而入之’,難怪自己會被罵。”

由此可見,“一問三不知”的“三不知”最早是指對事情的開始、發展和結果都不知道,後來經過數千年的演變後,變成了今天的對所有情況一概不知的說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