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煉品行,品行高貴的歷史典故


修煉品行,品行高貴的歷史典故

1.不為五斗米折腰:淡泊名利,自持清高姿態 


【出處】《晉書·陶潛傳》。

【釋義】五斗米:晉代縣令的俸祿,後指微薄的俸祿;折腰:彎腰行禮,指屈身於人。比喻為人清高,有骨氣,不為利祿所動。

【歷史典故】

陶淵明,又名陶潛,是東晉著名的詩人、辭賦家和散文家。他出生在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中。他的曾祖父是東晉著名的大將軍陶侃,但到他這代,陶家已經敗落,生活貧困。儘管如此,從小陶淵明還是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博覽群書,養成不愛慕虛榮、不貪富貴的高潔性格。

義熙元年(405年),陶淵明在朋友的勸說下,出任彭澤縣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潯陽郡派遣督郵來檢查公務,潯陽郡的督郵劉雲,以兇狠貪婪聞名遠近,每年兩次以巡視為名向轄縣索要賄賂,每次都是滿載而歸,否則就栽贓陷害。縣吏說:“我們應當穿戴整齊、備好禮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郵。”陶淵明嘆道:“我豈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意思是我怎能為了縣令的五斗薪俸,就低聲下氣去向這些小人賄賂獻殷勤。

於是,陶淵明在出任彭澤令八十多天後,就離開衙門,收拾行裝,返回家鄉,從此過起隱居生活。對於官場,他絲毫沒有眷戀之心,反而有一種重獲自由的怡然自得。他每天飲酒寫詩,過著世外桃源一樣的清閒生活。


2.強項令:堅持原則,寧折不彎 


【出處】《後漢書·酷吏傳·董宣》。

【釋義】本義是強硬的頸項,借喻人性格剛強,不肯低頭屈服。後以“強項令”泛指剛直不阿的官吏。

【歷史典故】

光武帝建立東漢王朝後,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減輕賦稅,釋放奴婢,減少官差。因此,東漢初年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

光武帝懂得打天下要靠武力,治理天下卻需要有效的法令。不過法令只能威懾百姓,卻無法約束達官貴人。光武帝的姐姐湖陽公主倚仗自己的弟弟是皇帝,橫行無忌,她的奴僕也不把法紀放在眼中。

洛陽令董宣是一個耿直的人,他認為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湖陽公主有一個家奴仗勢行兇殺了人,躲在公主府裡不出來。董宣不能進公主府去搜查,就天天派人在公主府門口守著,只等家奴出來。

一天,湖陽公主坐著馬車外出,跟隨她的正是那個殺人的家奴。董宣得到了消息,就親自帶衙役趕來,攔住湖陽公主的車。

湖陽公主大怒:“好大膽的洛陽令,竟敢阻攔我的馬車!”

董宣毫不畏懼,當面責備湖陽公主不該放縱家奴犯法殺人。他不管公主阻撓,吩咐衙役把兇手逮起來,當場處決。

湖陽公主十分生氣,馬上趕到宮裡,向光武帝哭訴董宣怎樣欺負她。光武帝聽了也十分惱怒,立刻召董宣進宮,吩咐內侍當著湖陽公主的面,責打董宣,想替公主消氣。

董宣說:“先別動手,微臣有話要上奏。”

光武帝怒氣衝衝地問道:“你還有什麼話可說?”

董宣說:“陛下是一箇中興的皇帝,應該注重法令。現在陛下讓公主放縱奴僕殺人,還能治理天下嗎?如果微臣因為維護法令而獲罪,懇請以死謝天下!”說罷,他向柱子撞去。光武帝連忙吩咐內侍把他拉住,但董宣已經撞得頭破血流。

光武帝理屈,但是為了顧全湖陽公主的面子,要董宣向公主磕頭賠禮。董宣寧死不磕,內侍把他的腦袋往地下摁,可是董宣用兩手使勁撐住地,挺著脖子。

內侍回報說:“董宣的脖子太硬,摁不下去。”光武帝也只好放了他。

湖陽公主見光武帝放了董宣,並不服氣,諷刺光武帝沒有權威,光武帝無奈地說:“正因為我做了天子,就不能再像做平民時那樣肆意為之。”


3.力士脫靴:不畏權貴,堅持自我本色 


【出處】《唐國史補·李白脫靴事》。

【釋義】力士指的是高力士。形容文人任性飲酒,不畏權貴,不受拘束。

【歷史典故】

唐玄宗天寶初年,李白因詩寫得出色,被著名詩人賀知章推薦給唐玄宗。唐玄宗很快在金鑾殿召見了李白。唐玄宗對李白很欣賞,就封他為供奉翰林,要他在宮在寫詩作文。過了一段時間,李白既不見皇帝找他商量國家大事,有沒有分派給他什麼重要公務,卻常常讓他陪皇帝和貴妃遊山玩水,寫“宮中行樂詞”。這和李白治國安邦的志向相差太遠,因此他常常在苦悶中借酒澆愁。

有一天,皇帝又召見李白,請他起草一份很重要的詔書。恰巧李白剛剛喝完酒,東倒西歪地走到大殿上。他眯著眼往四周看了看,看見站在皇帝身邊的一個太監正在很不友好地盯著他。這個太監叫高力士,是唐玄宗最寵信的太監,權力很大,皇太子叫他“阿哥”,王公大臣們稱他“阿爹”,四方的奏事都要經過他的手,文武百官沒有一個不巴結他的。李白其實早就看不慣高力士的所作所為了,於是趁著這天的酒性對皇帝說:“皇上,我有個小小的請求,不知您準不準?”皇上因為急著要李白寫詔書,便著急地說:“你有什麼要求,儘管講。”李白說:“我剛喝了點酒,因此無法像平常那樣很恭敬地寫文章。請皇上准許我穿戴隨便一點,這樣我才能把這篇詔書寫得符合您的要求。”皇上想了想,摸著鬍子說:“既然這樣,我就准許你隨便一點吧。”於是,李白伸了個懶腰說:“我穿的鞋太緊了,要換一雙松一點的便鞋。”皇帝便立即叫人給他取雙便鞋來換。李白趁機向站在一旁的高力士把腳一伸:“給我把鞋脫了!”高力士看看伸在他面前的腳,又看看玄宗毫無表示,只好順從地給李白脫下靴子。

這一次,李白可給那些受高力士欺負的人出了口氣,但高力士平時作威作福搞慣了,從來沒有受過這樣的侮辱,這件事使他很憤怒,於是他就經常在唐玄宗面前說李白的壞話。唐玄宗對李白漸漸冷淡下來。李白在這樣的環境裡再也待不下去了,只得離開長安,再次到外地遊歷。


4.兩袖清風:正氣內存,潔身自好 


【出處】(元代)魏初《送楊季海》詩。

【釋義】袖:袖子。兩袖中除清風外,別無所有。原指人迎風瀟灑的姿態,後指窮得一無所有。比喻做官廉潔。

【歷史典故】

于謙,字廷益,明朝名臣。他在沒有調入京城前,一直擔任地方官。他為官清廉,對下屬的各級官員要求都十分嚴格,堅決禁止受賄、貪贓,他自己更是以身作則。

正統年間,宦官王振專權,他作威作福,以權謀私,肆無忌憚地招權納賄。每逢朝會,各地官僚為了討好他,多獻以珠寶白銀。而於謙每次進京奏事,總是不帶任何禮品。他的同僚勸他說:“你雖然不獻金寶、攀求權貴,也應該帶一些著名的土特產如線香、蘑菇、手帕等物,送點人情呀!否則,人家會對你有看法,還會找你的麻煩的。”于謙瀟灑一笑,甩了甩他的兩隻袖子,風趣地說:“只有清風!我當官是為國為民,不是為了某一個人。只要我為官清廉,認真做事,又何需擔心他人?”

為此他曾作過一首《入京》詩以明志:“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絹帕、蘑菇、線香都是他任職之地的特產。于謙在詩中說,這類東西本是供人民享用的,只因官吏徵調搜刮,反而成了百姓的禍殃了。他在詩中表明瞭自己的態度:我進京什麼也不帶,只有兩袖清風朝見天子了。


5.克己奉公:清清白白做人,坦坦蕩蕩做事 


【出處】(南朝·宋)范曄《後漢書·祭遵傳》。

【釋義】克己:約束自己;奉公:以公事為重。剋制自己的私心,以公事為重。比喻一個人對己要求嚴格,一心為公。

【歷史典故】

祭遵,字弟孫,東漢初年潁陽人。祭遵雖然出身豪門,但生活非常儉樸。他從小就喜歡讀書,知書達理,賢孝博學。

公元24年,劉秀攻打潁陽一帶時,祭遵前去投奔,劉秀便將其收到帳下。劉秀髮現祭遵為人正派,做事講究原則,便任命他為軍市令,負責軍營的法令,管理軍紀。祭執法嚴明,不徇私情,為大家所稱道。

有一次,劉秀身邊的一個小侍從犯了罪,祭遵查明真相後,依法把這名小侍從處以死刑。劉秀知道後,十分生氣,欲降罪於祭遵。有人勸諫劉秀說:“嚴明軍令,本來就是大王的要求。如今祭遵堅守法令,上下一致做得很對,這樣號令三軍才有威信,保證以後再也沒人敢以身試法了。”

劉秀聽了覺得有理,笑著說:“這個侍從死得太妙了,他一個該死的人讓我看到了我的營帳中的兩個賢人。”於是,他不但沒有降罪於祭遵,還提升他為刺奸將軍。後來,祭遵因屢立戰功,又被封為徵虜將軍,潁陽侯。

祭遵為人廉潔,為官清正,做事謹慎,克己奉公,常得到劉秀的賞賜,但他將這些賞賜都拿出來分給了手下的人。他生活十分儉樸,家中也沒有多少私人財產,即使在安排後事時,他仍囑咐手下的人,不許鋪張浪費,只要用牛車裝載自己的屍體和棺木,拉到洛陽草草下葬就可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