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佳上山製茶,叩問茶聖陸羽,看看前輩如何用《茶經》點撥

在熱播劇《三十而已》中,顧佳在茶廠,從頭到尾學了一遍。採茶、水篩、揉捻、乾燥、脫毛、壓制,最終到形成一罐成品茶,讓她瞭解了簡單背後的複雜,也是因為這次學習,讓顧佳加深了對茶的理解,也讓她做事的認真和專業精神圈粉無數。

細細研讀顧佳的這段話,彷彿中國《茶經》的影子,我們說傳統文化在當代亟待喚醒和傳播,這次熱播的電視劇,就是《茶經》和茶文化一次很好的普及。

顧佳上山製茶,叩問茶聖陸羽,看看前輩如何用《茶經》點撥

顧佳採茶


在茶聖陸羽的名作《茶經》中,採茶、水篩、揉捻、乾燥、脫毛、壓制屬於《茶經》中“茶之造”的篇章,也就是如何生產出一片好茶。

先從採茶說起吧,一般來說,採茶的季節通常在農曆的二月、三月、四月之間,最好的茶是明前茶,清明之前採製的茶葉,蘊含了一冬的能量積澱,內含物和生氣是最足的,所以明前茶往往是茶葉中的翹楚。

過了清明採製的穀雨茶也別有一番風味,她不如明前茶那麼鮮嫩,但也擁有成熟少婦般的迷人風韻,讓很多茶人傾倒。

顧佳上山製茶,叩問茶聖陸羽,看看前輩如何用《茶經》點撥


現在種茶技術提升,人們也開始採製秋茶,秋茶不如春茶那麼鮮嫩和富有生機,芽葉肥厚,但價格適中,作為口糧茶也可以滿足茶客多元化的需求。

說到採茶,可不是想採就能上山去採,還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茶聖陸羽在《茶經》中記載,採製茶葉是需要15種專業工具的,在《茶經》第二部分“茶之具”中,陸羽詳細闡述了這些專業工具的各自用途。

首先是用竹子編成的籯,這是揹著採茶裝茶的容器。

其次是製茶用的灶、甑、杵臼、模具規和放置模具的承,放模型的簷,晾曬茶的芘莉,給茶餅穿孔的棨,也就是錐刀,還有撲,又叫鞭,把茶餅穿成串,以便搬運。

在茶葉的烘焙環節,需要焙來烘茶,貫來穿茶餅進行烘焙,棚是烘烤茶餅用的兩層架子,穿作為繩索穿茶,最後用育來複烘和封藏成品茶。

顧佳上山製茶,叩問茶聖陸羽,看看前輩如何用《茶經》點撥

茶之具


籯、灶、甑、杵臼、規、承、簷、芘莉、棨、撲、焙、貫、棚、穿、育15種工具聽起來很陌生,讓人如墜雲霧,這是因為茶聖陸羽寫《茶經》時,說的是唐代的製茶法,今天很多工具其實還在沿用,但名稱變了。另外,這些工具離現代的都市生活比較遠,所以大家並不太熟悉。

不熟悉不要緊,只要知道僅僅是簡易製作茶葉,就需要這麼多工具,如果加上現代化的拼配、渥堆、發酵等不同工藝,就更加複雜了。

準備工作如此複雜,到了真正採茶的環節,也有頗多講究——當天有雨不採,晴天有云也不採;只有天氣晴朗、清晨有露水的時候才能採摘。

顧佳上山製茶,叩問茶聖陸羽,看看前輩如何用《茶經》點撥

採茶女

採茶時要挑選好的茶樹,其柔嫩的枝莖和茁壯的幼芽猶如春筍,生長在風化比較完全的肥沃土壤裡,長達四五寸,好像剛剛抽芽的薇、蕨,也就是《茶經》開篇提到的“上者生爛石”、“筍者上”、“葉卷者上”。

如果沒有這麼好的茶樹,就選擇稍微次一等的,其芽葉較為細弱,生長在草木叢生的地方,從一條老枝上發出三枝、四枝、五枝新梢的,可以選擇其中長勢比較挺拔的進行採摘。

唐代時,採摘的茶葉要經過上甑蒸熟、用杵臼搗碎、拍壓成形、烘焙至幹、穿餅成串、包裝封好等程序,最後形成乾燥的茶餅。

顧佳上山製茶,叩問茶聖陸羽,看看前輩如何用《茶經》點撥

唐代製茶法


我們現代的茶葉採製經過後期的改良,與《茶經》的方法已略有不同,採摘後的茶葉會先晾曬脫水,再揉捻炒制,稍加乾燥後根據需要製成不同茶類,就像《三十而已》中顧佳描述的程序。

說了這麼多,相信大家已經體會到顧佳說的一片小小的茶,也是經過了千錘百煉,此言不虛。

千錘百煉的過程也是鑄就匠心的過程,只有對每個環節精益求精,在細節中把握規律,才能以小見大,用一片茶葉照見茶人,照見人生!

顧佳上山製茶,叩問茶聖陸羽,看看前輩如何用《茶經》點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