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茶之香卻不知陸羽之名,陸羽與《茶經》你瞭解多少?

“萬丈紅塵三杯酒,千秋大業一壺茶。”茶已經成為了中國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閒談人生時的調味品,更是招呼賓客的上乘之品。對於茶,我們最熟悉不過,隨便在街上找一箇中國人,都能說出任意一個茶的品種,不是所有人都喜歡喝茶,但是茶一定是國人一生中都繞不開的精神之水。

說到茶,我們有太多太多的東西可以講了,僅僅是茶的品類就足夠我們聊它個三天三夜了,但是我們今天不說茶,我們來說說與茶有關的一個人,他叫做陸羽,可能很多人會陌生,不過他寫的《茶經》對於茶葉的發展可是起到了推動性的作用。

世人皆知茶之香卻不知陸羽之名,陸羽與《茶經》你瞭解多少?

一、陸羽的過往

1、從小受到藝術的薰陶,使陸羽自然地把茶與藝術結為一體

陸羽小時候無父無母,被籠蓋寺的一位叫做智積大師的唐朝名僧收養,這位智積大師不僅僅是個和尚,據《紀異錄》記載,他曾經被唐太宗召進宮中做官,還給予特殊的禮遇呢,可見這位智積大師也是一位飽讀詩書的人,陸羽小時候就受到了智積大師的薰陶,不過不是佛學上的薰陶,而是文學上的,陸羽並不喜歡佛學。

九歲時,有一次智積禪師要他抄經唸佛,陸羽卻問:“釋氏弟子,生無兄弟,死無後嗣。儒家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家人能稱有孝嗎?”並公然稱:“羽將授孔聖之文。”

可見陸羽一點都不喜歡佛學,所以陸羽在十一二歲的時候便私自離開了寺院,離開寺院後的陸羽來到了一個戲院裡學習戲曲,雖然他天生有點口吃,但是一點都不影響他演戲才能的爆發,常常在戲中扮演丑角,這個角色也能很好的彌補他生理上的缺陷,從小就受到智積大師的薰陶,所以在學識上也比普通人好點,除了演戲,他還會寫劇本,在新唐來書·隱逸傳·陸羽》中就寫道:“匿為優人,作詼諧數千言”,可見其文學功底一點都不差。

正因為是小時候受到了藝術和文學的薰陶,也為後日陸羽作茶經埋下了伏筆

世人皆知茶之香卻不知陸羽之名,陸羽與《茶經》你瞭解多少?

陸羽的雕像

2、因才結識伯樂,一步一步與茶結下了不解之緣

陸羽一生都與茶有著不解之緣,在他編輯《茶經》之前,就已經積累了很多關於茶的知識,這些知識都不是他自己主動去鑽研的,而是在機緣巧合之下結識了四位對他人生有著重要影響的人物,不是朝廷重臣,但是每一個對於陸羽而言都是伯樂般存在的人物。

第一位是智積大師:

前面已經講到了,沒有智積大師就沒有陸羽的生命,可以說智積大師是陸羽的再生父母。

第二位便是竟陵太守李齊物:

說智積大師給了陸羽二次生命,那麼接下來講的這位便是給了陸羽人生畫上了一個濃墨重彩的轉折點,在認識李齊物之前,陸羽還是戲班子裡面的丑角,在認識李齊物之後他就走向了另外的一條道路。在一次跟隨戲班子出演的時候,被李齊物一眼相中,當然不是因為他的面貌了,而是因為他的才。

李齊物可以說是陸羽人生的第一位伯樂,他見識了陸羽的才華,把陸羽留在自己的府上,並且親自教授陸羽詩文,並且修書一封推薦他到竟陵城的外火門山的鄒夫子那裡學習。

是李齊物的出現造就了一個博聞強識的陸羽,不過真正讓陸羽能踏遍中華大地,品茶鑑水的還是接下來講的這一位。

世人皆知茶之香卻不知陸羽之名,陸羽與《茶經》你瞭解多少?

第三位竟陵司馬崔國輔:

崔國輔和陸羽兩人算是忘年之交了,在陸羽學滿之後回到竟陵,此時的竟陵司馬是崔國輔,這個人那也是牛人般存在的人物,據史料記載,在崔國輔被貶竟陵的前一年,杜甫向唐玄宗獻上《三大禮賦》的時候,崔國輔就被唐玄宗任命為試文之官,能被任命為杜甫的考官,其個人的學問也不會低到哪裡去。

兩人的友情在《唐才子傳》中記載:“崔國輔貶竟陵司馬,初至竟陵,與處士陸鴻漸遊三歲,交情至厚謔笑永日。又相與較定茶水之品。”

這段時間也是陸羽重要的一次茶事經歷。兩人的的友情日漸深厚,與李齊物相似的是,崔國輔同樣也是很欣賞陸羽的才華,在崔國輔的教導下,陸羽的學問更勝從前,從後來李齊物回京後舉薦陸羽為“太子文學”便能看出,此時的陸羽已經成了才華橫溢的唐代才子了。兩人的交情也成了千古美談。

天寶十五年,陸羽為了考察茶事,決定出遊巴山峽川,崔國輔得知陸羽致力於茶學研究的志向後,便在財力上資助其更進一步,為了完成陸羽的志向,崔國輔忍痛割愛,贈送了他白驢、烏犎牛各一頭,以及盧囗所遺文槐書函一枚。這些都是崔國輔自己很喜歡的寶物,可見兩人的情誼有多深厚。

世人皆知茶之香卻不知陸羽之名,陸羽與《茶經》你瞭解多少?

崔國輔

第四位皎然:

詩僧皎然和智積一樣是位和尚,皎然被稱為“中國茶道之父”,佛門茶事的集大成者,擁有茶詩最多的一位詩人,也是茶文

學的開創者,與陸羽更是亦師亦友,亦父亦友。

皎然對陸羽的幫助一點都不比前幾位少,並且還有過之而無不及,陸羽的《茶經》的初稿也是經過皎然的批評和提出意見的,而陸羽也是虛心接受,根據皎然大師的意見進行修改、補充、完善《茶經》。

世人皆知茶之香卻不知陸羽之名,陸羽與《茶經》你瞭解多少?

皎然

二、陸羽的《茶經》對後世茶業有何影響

茶經可以說涵蓋了茶葉從源頭到沏茶等方方面面的細節,堪稱茶葉界的百科全書,全書7000多字,分三卷十章,全面總結記錄了唐及唐以前有關茶葉栽培、製作、品飲的實踐經驗和歷史文化。

《茶經》第一章“茶之源”

在陸羽看來,不同的茶生長在不同的區域就會有不同的形狀,以岩石充分風化的土壤為最好,黃色黏土的為最差;茶苗的移植也會影響到茶葉的品質,從茶的品質來說芽葉呈紫色、外形細長如筍、葉綠翻轉為最好,反之則較次。在這一章裡面還講到了茶葉的功效,茶可以降火,作為飲料最佳。

《茶經》第二章“茶之具

這一章講到的是茶具,這裡面的學問就更加的多了,涵蓋了採茶、炒茶製茶的整個流程中所使用到的工具,街上賣的茶業別看這麼普通,其中所花的功夫一點都不少,各種細節羅列甚細,唯恐哪裡漏了而出現差錯。

《茶經》第三章“茶之造”

茶的形狀千姿百態,怎麼採摘,採摘哪一部分,從採摘到封裝整個流程就涉及到了七道工序,各種鑑別茶葉好壞的方法,茶最終制出來的是好是壞,還有一套口頭傳授的鑑別方法,講究甚多。

世人皆知茶之香卻不知陸羽之名,陸羽與《茶經》你瞭解多少?

《茶經》第四章“茶之器”

茶之器,與茶之具又有所區別,這裡講的“器”主要是一些盛裝的器皿,對製作器皿的的材料進行了講解,所用到什麼器皿為最佳,例如用來存放烤好的茶的紙袋則是需要用又白又厚的剡藤紙做成,這樣才能保證烤好的茶的香氣不易散失。

《茶經》第五章“茶之煮”

煮茶最為講究,烤茶餅用的的火,燒火的木炭,煮茶的水,水到哪個地方沸騰最為合適。

喝的時候勺到碗裡後,如何讓"沫餑"均勻。"沫餑"就是茶湯的"華"。喝茶時放多少水,講究的是入口是有苦味,嚥下去有餘甘的是"茶"。

世人皆知茶之香卻不知陸羽之名,陸羽與《茶經》你瞭解多少?

《茶經》第六章“茶之飲”

飲茶也講究個數目,當然在普通常人家裡不會考究那麼多,在陸羽看來這些都是一絲不苟的功夫,珍貴鮮美的茶,只有三碗,其次就是五碗,假如客人有五人,則舀出三碗五人傳著喝,如果是七人則舀出五碗傳著喝,以最佳的飲茶數目為最好。不管衛不衛生,喝到最佳的就是最好的。

《茶經》第七章“茶之事”

茶之事則是講述了歷史記載的名人喝茶的逸事,在不同的史料裡面也有不同的記載,這裡我就挑一個有代表的來講。

《華陀食論》說:"長期飲茶,對思考有益。"

飲茶對人的有百利而無一害的,神醫華佗尚且如此說道,何況我們常人呢。

世人皆知茶之香卻不知陸羽之名,陸羽與《茶經》你瞭解多少?

《茶經》第八章“茶之出”

茶業的產區也是分有多種,最好的則是以峽州出產茶葉,次之的為襄州、荊州。

各個地區產的茶葉各不相同,有好有壞,不同的茶有不同的味道,有時候需要嘗一下才能辨別好壞。

《茶經》第九章“茶之略”

這裡的“略”則是講述茶具在煮茶過程中,有時候可以略過,分別是那末,棨(錐刀)、撲(竹鞭)、焙(焙坑)、貫(細竹條)、棚(置焙坑上的棚架)、穿(細繩索)、育(貯藏工具)等七種工具以及製茶的這七道工序。這些都可以省略,不一定要盡善盡用。

不過在貴族之家,煮茶的二十四中器皿缺少一樣都會讓飲茶失去了雅興。

《茶經》第十章“茶之圖”

把煮茶的各個工序都用白絹記錄下來,張掛在座位的旁邊,隨時觀看,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陸羽的《茶經》講述了製茶的方方面面,給後世製茶提供了標準,也為後來茶葉在世界的傳播提供了幫助。

世人皆知茶之香卻不知陸羽之名,陸羽與《茶經》你瞭解多少?

最後以書中的一段話來總結茶經講述的製茶流程和要求:

“概言之,茶有九難:一是製造,二是識別,三是器具,四是火力,五是水質,六是炙烤,七是搗碎,八是烤煮,九是品飲。陰天採,夜間焙,則製造不當;憑口嚼辨味,鼻聞辨香,則鑑別不當;用沾染了羶氣的鍋與腥氣的盆,則器具不當;用有油煙的柴和烤過肉的炭,則燃料不當;用流動很急或停滯不流的水,則用水不當;烤得外熟內生,則炙烤不當;搗得大細,成了綠色的粉末,則搗碎不當;操作不熟練,攪動太急,則燒煮不當;夏天才喝,而冬天不喝,則飲用不當。”

關注文化歷史,關注@孤篇
銘記過去,共同成長!!
我是孤篇,一個專注於文化歷史的95後青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