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羽《茶經》: 南方之嘉木的茶文化精髓,文人特質的風雅

茶,在中國被譽為“國飲”。有“寧可一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說,可見茶對國人的影響之大。也可以說品茶飲茶自古以來,已成為中國人生活中的傳統習俗。

茶的歷史在中國最早可追溯到上古神話,據《本草經》記述:“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農嘗百草得遇茶,只是個傳說。但也蘊含著關於茶的歷史信息。

然而,把茶之種種歸納成書,並上升到一個文化高度,莫過於從陸羽的《茶經》起始的。陸羽用筆明確地指向了茶的發源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陸羽《茶經》: 南方之嘉木的茶文化精髓,文人特質的風雅

陸羽在《茶經》開篇敘述道: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栟櫚,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並。其名,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茶的故鄉在中國,而茶樹的種植傳統就是以巴蜀之地為中心的南方。陸羽生活的那個年代,在巴蜀之地和南方,到處都有茶樹的鬱鬱蔥蔥。因此,當翻開《茶經》,從書中及在其書背後,沿著歷史軌跡尋覓陸羽訪茶寫茶的足印,就可以清晰地明瞭他著成《茶經》的必然性。

陸羽《茶經》: 南方之嘉木的茶文化精髓,文人特質的風雅


陸羽(公元733-805),名疾,字鴻漸,又字季疵,自號桑苧翁,又號竟陵子。出生於唐玄宗開元年間,復州竟陵人(今湖北省天門縣)。三歲時父母雙亡,由竟陵龍蓋寺住持積公禪師收養。自幼得佛法之理。因積公禪師好茶,受其影響從小就頗喜茶藝之術。

公元756年因避安史之亂,23歲的陸羽離開故鄉湖北天門縣,一路南下,於唐上元年(公元760年)來到了浙江吳興郡西南杼山妙喜寺隱居(今浙江湖州妙西鎮),此一居就達四十年之久。

在陸羽隱居湖州之期間,經常與當地文人高僧相交往來。其友多為同時代的文人雅士,在山寺之中,和顏真卿、皇甫曾、張志和、詩僧皎然、李冶等作詩唱和。因而,在其著的《茶經》中,也多見其文人之筆法。

陸羽《茶經》: 南方之嘉木的茶文化精髓,文人特質的風雅


許多時候一些有緣份的東西是深入至人骨髓裡的,對於陸羽來說,對茶的熱愛是他生活的全部。他一路訪茶尋泉,在杼山隱居時也四處出外考察。幾乎南方茶產地的山山嶺嶺,都印遍了他的足跡。

據史載:陸羽為訪茶尋茶蹤,先後經過了8個道縣,73個州府,相當於現今14個省156個縣和地區。先後途經浙江紹興、餘杭、江蘇蘇州、無錫、宜興、丹陽、南京、江西上饒、撫州、四川巴山峽州等地。最後,在江南湖州苕溪河邊杼山下沉寂了下來。“更隱苕溪,闔門著書”,對各地的茶葉品種、製作工藝、煮茶方法及多種茶具進行了歸納對比。歷時二十五年,終成了茶事的絕著--《茶經》!

陸羽《茶經》: 南方之嘉木的茶文化精髓,文人特質的風雅

在完成了他畢生的心血的茶事絕學《茶經》後,江南苕溪河邊的秀麗之地,也成了他最終的歸宿之地。唐.貞元末年(公元805年)悄然辭世而逝,其年72歲。

陸羽一生用一本《茶經》完成了其茶的痴迷與追求,也因此獲得“茶聖”“茶神”“茶仙”的稱號。據《新唐書》記載:

羽嗜茶,著經三篇,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備,天下益知飲茶矣。


陸羽《茶經》: 南方之嘉木的茶文化精髓,文人特質的風雅


後人對陸羽和他的《茶經》評價極高,唐十歷才子耿湋有詩讚曰:

“一生為墨客,幾世作茶仙”

更有北宋著名詩人梅堯臣詩云:

“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新茶。”


作為世界上第一部茶學專著,《茶經》全書分上、中、下三卷,用十章約七千餘字,敘述論證了茶的過往今生。通篇用: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的篇章,全面系統地闡述了,茶從源地,生產,及至到品茶飲茶的整個過程。

陸羽用他的筆,讓世人見證了茶文化發展的脈絡.同時,他的細緻及精準的考據,也豐富了人們對茶的認知。可以說陸羽的筆端,對茶既有全景化整體式的描述,也有局部細緻入微的刻劃。

在起篇論述“茶者,南方之嘉木”茶之源後,分別對製茶用具茶的採摘製造過程,及飲茶器具,品茶方式都進行了詳盡的論述,進而對煮茶之水,也細分成了上、中、下三個等級,可見其用心細微的極致。

陸羽《茶經》: 南方之嘉木的茶文化精髓,文人特質的風雅


翻開《茶經》我們讀到了如許的文字:

第二章“茶之具”中,分別對籝、灶、甑、杵臼、規、承、簷、芘莉、棨、撲、焙、貫、棚、穿的茶製作工具的描述。

又如在第三章“茶之造”論述道:“凡採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間。茶之筍者,生爛石沃土,長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採焉。”

再如在第五章“茶之煮”敘述之:“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揀乳泉、石池慢流者上;其瀑湧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頸疾。又,多別流於山谷者,澄浸不洩,自火天至霜郊以前,或潛龍蓄毒於其間,飲者可決之,以流其惡,使新泉涓涓然,酌之。其江水,取去人遠者。井水取汲多者。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湧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


凡此種種莫不讓人佩服陸羽對茶事研究的嚴謹。然而,當進一步深讀細研《茶經》時,就會發現此著作,不僅僅是單純地對茶事的論述。從中完全可以讀出其內在的,蘊含在中國文人身上,於茶事之中的天人合一之人文精神。

中國古代的文人雅士,其風雅多體現在對茶的崇敬上。很多的詩歌、典籍中,頻見其對茶事的抒懷。但透過陸羽《茶經》中的文字,更見他身上的文人氣質和風雅之度。

陸羽《茶經》: 南方之嘉木的茶文化精髓,文人特質的風雅


陸羽在湖州苕溪河邊杼山下寫作《茶經》時,經常與文人品茶吟詩。他們飲茶謂之為:品。講究的是喝茶時的境界與人文趣味。正如陸羽好友詩僧皎然就吟詩之:

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而陸羽則更認為:

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


這裡的“精行儉德”就是他對茶事內在的精神思想的追求,在品茶寫茶之中,文人的雅情,無不折射了人的德行,其中也不乏有著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

陸羽《茶經》: 南方之嘉木的茶文化精髓,文人特質的風雅


因此而言,陸羽的《茶經》中的人文精神和豐厚的文化底蘊是無處不在的。他敘述茶歷史從神農氏開始,至各種典籍的引用,其中的神話、傳說、詩詞、故事、典故,使人沿著一條清晰的茶文化脈絡行進,而留連忘返。

在第七章“茶之事”中寫道:

王皇:炎帝、神農氏。周:魯周公旦,齊相晏嬰。漢:仙人丹丘子、黃山君,司馬文園令相如,楊執戟雄。吳:歸命侯、韋太傅弘嗣。晉:惠帝,劉司空琨,琨兄子兗州刺史演,張黃門孟陽,傅司隸鹹,江洗馬統。……


陸羽對茶事態度是極其認真的,在《茶經》最後一章“茶之圖”,專門列出了一幅圖景:

以絹素或四幅,或六幅,分佈寫之,陳諸座隅,則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飲、之事、之出、之略,目擊而存,於是《茶經》之始終備焉。


也就是說,在四、六幅絹素上寫上《茶經》的內容,而懸掛在廳堂內,使之不忘。試想下,在屋裡堂前,於嫋嫋四溢的茶香中。品品茶,讀讀《茶經》,此當是一件文化意味十足的風雅之事!

陸羽《茶經》: 南方之嘉木的茶文化精髓,文人特質的風雅


從《茶經》之一到之十的通篇閱讀下來,就如同悠久茶文化歷史的畫卷在徐徐展開。而抵達人內心最深刻的感悟,就是茶中之味,帶給人那些文化層面上的領悟與精髓!

江南春天的煙花三月已近,過不了多久,茶葉的採摘季將到。而我正在陸羽成書的湖州妙西杼山附近居住。在這個時候,坐山望遠,看著山上鬱郁蔥蘢的茶樹,一杯香茶在執,讀《茶經》而懷發幽思,此情甚好!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