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經》是一本什麼樣的書?與普洱茶究竟有何聯繫?

陸羽的《茶經》是圈子裡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之一,仁易說茶曾經說過,《茶經》這本書,陸羽沒有寫完,他只寫了下半部分,沒有寫上半部,之所以只寫了半部的原因,主要還是因為當時歷史的原因,在開頭一之源中有敘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這部分說明了對喬木型茶樹的認可。那麼《茶經》到底是怎樣的一本書?今天我們來簡單來說明。


《茶經》是一本什麼樣的書?與普洱茶究竟有何聯繫?


之前仁易說茶說過,《茶經》是對“茶”寫的一本使用說明書,這本書說明了茶當時的資源,生長習性,歷史,文化,效果,以及使用情況。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著作。那麼這本書為什麼說沒有寫完呢?原因是陸羽沒有把精華的部分寫出來,在《茶經》中,寫的晦澀難懂,其中記載了《神農食經》,“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今天的很多人是不信的,喝茶最多認為是解渴而已,沒有喝到令人有力,悅志的效果,以至於說——生茶傷胃,傷氣,偷氣等等,這些效果怎麼實現,陸羽沒有一一寫出來,只是寫了一個大概,這個大概是怎麼寫的?我們的陸羽把從茶的生長習性,採摘,等等,粗略地寫了一遍,然後把茶葉哪些屬於危害不可以觸碰的紅線寫了一遍,了事。為什麼要這樣寫?原因還是——文字無法敘述。


《茶經》是一本什麼樣的書?與普洱茶究竟有何聯繫?

易武千年古樹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多說是非多,在六之飲中說,舉例:“嚼味嗅香,非別也”,口嚼辯味,幹嗅香氣不是鑑別好的方法,今天我們的審評雖然加了內容進去,但還是換湯不換藥。在這裡體現了陸羽對天地人,茶,自然的高度認知。每個人的認知不同,感受是不同的,但高度總有一個天花板,天花板到了,我們的認知才能相同,在這幾年的實踐來看,認知度的不同,感受的氣味是不同的,但最終的感受是趨同的,我們從茶葉審評的角度能看到這樣的結論,但在這裡必須要說明的是——有的人認知度被拉低了,有的人認知度被拉高了,有的人通過學習,能向下向上兼容隨遇而安,各式各樣的都有。這就是陸羽的智慧,《茶經》只寫一半。事實是——我們看到很多茶葉審評師,證書有了,口腔鼻子別一般人靈敏,但是他的氣色是很差的,缺少了健康。


《茶經》是一本什麼樣的書?與普洱茶究竟有何聯繫?

芽葉肥嫩厚實柔軟


說到這裡,仁易說茶替《茶經》做一個總結,《茶經》是一本什麼樣的書?茶經是一本連接《易經》的關於食物的書籍,什麼意思呢?在《陸羽傳》中,說陸羽會卜卦在陸羽自傳中寫的《茶經》原本是三卷。《占夢》為三卷。這可以作為陸羽的確會卜卦的輔助證據,而在張又新《煎茶水記》中提到了陸羽鑑水的神鑑,這個展示了陸羽的技能,也證明了並非文字可以詳細記載的那部分。也應驗了“嚼味嗅香,非別也”的一些蛛絲馬跡。這些蛛絲馬跡可以說明什麼?說明了食物都是相通的,水,茶,以及各種食物,他們是藥食同源的,這是什麼情況?簡單說明,在藥食同源的基礎上我們得出水,茶,食物,他們的鑑別方式都是一樣的。我們用公式“藥食同源=水+茶+食物+藥等等一切可以入口的食物”。那麼我們怎麼得到這個驗方呢?那就是從吃出好氣色開始,那麼吃出好氣色可以獲得陸羽鑑水的技能麼?我的實踐,幾率很低。但我們可以得出什麼是好茶。好茶=喝出好氣色,但是有好氣色≠好茶,從高級審評,我們就能明白,而會陸羽鑑水的人,能吃出好氣色的幾率是非常高的,仁易說茶就是受益者,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好茶在陸羽的宗旨裡不是用滋味,香氣來主導的,這就是“嚼味嗅香,非別也”,那是什麼呢?那就是以效果為基礎,然後層層遞進。滋味香氣好只是一部分,但是沒有健康,香氣滋味再好都不是陸羽認為的——茶。在中醫古籍裡,茶可以入藥,在茶經也說明了久服,令人有力,悅志。那茶經為什麼是一本連接易經的書籍?自古,只要是“經”,涵蓋了這個世界70%以上的規律,規則,我們中國自始至終沒有認證的東西很多,但是都在用,《黃帝內經》,經絡,現在是承認了應用廣泛,但是認證呢?都還在研究。《茶經》,食物,藥食同源,含有五行基礎,這些都是有聯繫的,通過相關學習,這些都與《易經》描述的高度吻合。


《茶經》是一本什麼樣的書?與普洱茶究竟有何聯繫?

茶湯金黃明亮有金圈

最後,普洱茶,目前公認的是世界茶樹的起源中心,而作為歷史,雲南百濮先民的歷史早就有陰陽符號,這又是有何種聯繫?不管怎麼樣,這樣的聯繫可以說是非常密切的。回到實踐和現實中,茶經是一門關於“吃”的經書,與《易經》是密切聯繫的。會吃,吃出健康我們可以很快了解《易經》瞭解真正的科學,因為科學是自然下產生的一門我們自認為對的一套系統學問,各個分科的內容湊在一起很難說明性質,而且我們也發現了,科學其實一直在做一件事,不斷的證明我們的科學是錯的,一代接著一代否定,更正,出新,不斷的資源內耗著,人們為了學習而學習,隨著年齡增長心有餘力不足,整就一個字——“累”。而易經是一脈相承的學問,原理對了,很多東西都是可以實現的。普洱茶從草,從木,從草木,與《茶經》描述的一致,而且符合目前達爾文研究的《進化論》或許以後因為物種大爆發學說而被推翻,但是他依然符合茶經的描述,並且普洱茶是符合茶經效果的,比如,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問題為什麼這麼多人不認可呢?答案還是,沒喝到,不會喝,不懂茶。那麼怎麼找到這樣的茶?實戰。找到能說明白的,可以承諾有這樣的茶拿得出手的,非常簡單。作為《茶經》描述的茶,我們目前茶行業說的茶分為三類,茶類,非茶類,調配茶。因此茶行業需要重新定義。


《茶經》是一本什麼樣的書?與普洱茶究竟有何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