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經問道系列之《茶經》(五)

尋經問道系列之《茶經》(五)

五、《茶經》問世

陸羽當時年輕氣盛,難免心浮氣躁。作為一個已浪跡天涯多年的異鄉遊子,作為一個具有我行我素、狂放不羈氣質的人,長期身處梵音素食、清規戒律之中,總有許多壓抑和不自在之處。所以陸羽想離開妙喜寺,另尋一處屬於自己的獨居之所。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皎然上人,皎然上人就在臨近妙喜寺的苕溪之濱選了一處幽靜的所在,為陸羽建造了一所草廬“苕溪草堂”,既方便閉門寫作,又方便他們密切往來。苕溪,一名苕水。因秋季兩岸苕花漂浮水面,純白如雪,故得名“苕溪”。苕溪的源頭,是一個令人神往的地方。那裡山峰靈秀,花樹幽奇,溪水流泉,怪石嵯峨。從此,陸羽有了屬於自己的一方居所,開始了他的“閉門對書,不雜非類”的創作生涯。

  草堂雖然極其簡陋,然處在這山清水秀之間,與天地融合,陸羽身在其中自在逍遙,當文思泉湧時,便閉門著書,不雜非類;有閒情逸趣之時,便邀請名僧高士,品茗吟詩,處士橫議;“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這便是屬於陸羽自己的世外桃源生活。

尋經問道系列之《茶經》(五)


  在苕溪結廬的第二年,即上元二年(公元761年)秋,終於完成了有史以來第一部研究茶事的著作《茶經》三卷初稿,同時陸羽還撰寫和公佈了《陸文學自傳》。在這份《陸文學自傳》裡概括了他的“前半生”,還羅列了他自“安史之亂”起五年間書稿目錄:

“自祿山亂中原,為《四悲詩》,劉展窺江淮,作《天之未明賦》,皆見感激當時,行哭涕泗。著《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江表四姓譜》八卷、《南北人物誌》十卷、《吳興歷官記》三卷、《湖州刺史記》一卷、《茶經》三卷、《占夢·上中下》三卷。”

這說明陸羽從開始籌備撰寫《茶經》,到在公元761年,不僅完成了《茶經》的初稿,還撰寫出其他系列作品。其涉獵內容之廣、學術造詣之深、撰寫效率之高,都說明了陸羽確實具有非同尋常的才華。

  陸羽在《陸文學自傳》中對自身作出了自我鑑定:“少好屬文。多所諷喻。見人為善,若己有之;見人不善,若己羞之。苦言逆耳,無所迴避。由是俗人多忌之。”《陸文學自傳》就如同現在即將步入社會的莘莘學子為自己寫的一份頗具魅力的簡歷或自薦書。首先在同他往來的名僧高士中間傳閱,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瞭解自己頗具傳奇色彩的經歷,非凡的才能,高雅的志趣,和對茶學事業的抱負以求得到各方面的幫助和支持。在皎然上人的鼎力支持下,陸羽在推廣他的茶學事業、參與由顏真卿主持的修撰《韻海鏡源》、創建“三癸”茶亭等諸多社會和文化活動方面,取得的顯著成就。並以此為開端,開創了他事業的光輝鼎盛之期。

尋經問道系列之《茶經》(五)

《茶經》通過眾多名僧高士的廣泛傳閱,得到了高僧雅士、政商兩界的一直推崇,終於在德宗建中元年(780)正式印刷出版。而陸羽正直、誠信的人品,對儒學、佛學、詩賦韻律學的精深造詣,特別是豐富的茶學實踐知識和高超的烹茶技藝,在高僧雅士、朝廷命官和社會各界都贏得了讚譽和尊重。因此朝廷曾先後兩次詔拜陸羽為“太子文學”和“太常寺太祝”,但他陳辭不就,仍周遊各地,推廣茶藝,所到之處,茶事大盛。唐朝以前,飲茶的範圍和用途並不廣,茶雖盛於唐朝,而最初也是流行與僧侶高士、達官貴人之間。是陸羽《茶經》問世之後,竭力主張飲茶,於是飲茶普及到了民間,成為了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情。自此以後,茶成為日常消費商品,致使朝廷要徵收茶稅。又因文人墨客士大夫飲茶之風日盛,飲茶品茗遂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可以說,中國茶文化的博大精深、長盛不衰和對世界產生的巨大影響,陸羽和《茶經》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縱觀陸羽的一生,他涉獵很廣,博學多能,為人正直誠信,堅持正義,鄙夷權貴,不重名利,酷愛自然。我們不妨從他著名的《六羨歌》的詩句中,再次體會一下他的優秀品質吧:

不羨黃金盞,不羨白玉杯,

不羨朝入省,不羨暮登臺,

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

(未完待續,下文《茶經》正文第一篇:《之源》)


尋經問道系列之《茶經》(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