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經問道之《茶經》(二十四)

尋經問道之《茶經》(二十四)

九之略

原文】

其造具,若方春禁火之時,於野寺山園叢手而掇,乃蒸、乃舂,乃復以火幹之,則棨、撲、焙、貫、棚、穿、育等七事皆廢。

其煮器,若松間石上可坐,則具列廢。用槁薪、鼎[釒歷]之屬,則風爐、灰承、炭撾、火筴、交床等廢。若瞰泉臨澗,則水方、滌方、漉水囊廢。若五人以下,茶可末而精者,則羅廢。若援藟躋巖,引絙入洞,于山口灸而末之,或紙包、盒貯,則碾、拂末等廢。既瓢、碗、筴、札、熟盂、鹺簋悉以一筥盛之,則都籃廢。但城邑之中,王公之門,二十四器闕一,則茶廢矣。

【解讀】

在這一章中,陸羽描述了幾個不同場景,告訴人們製茶和煮茶用具根據具體情況可以省略,並對可省略的用具進程了闡述。最後特別強調在城市之中,王公貴族之家,如果二十四種器皿中缺少一樣,就失去了飲茶中的雅趣。本章強調省略或不能省略,都是要保證他所提出的茶道規制以及正確的心態。從《茶經》整體來看,這一章是陸羽對前面所闡述和論證的茶道理論的一個生動總結。

“茶道”是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當前,關於茶道,國內外各抒己見、自成流派。有按學術歸類的形式說、理念說、方法說、意境說、禮儀說、修身說、途經說等;有按茶葉品種來分的綠茶茶道、紅茶茶道、黃茶茶道、黑茶茶道、白茶茶道、花茶茶道等;有按茶道歷史劃分的煎茶茶道、點茶茶道、泡茶茶道等;還有按活動主體分的文士茶道、宗教茶道、宮廷茶道等……然而,單以茶道的構成而言,茶道是由“環境、禮儀、茶藝、修行”四大元素組成。無論什麼流派,都離不開這四大元素,最終都是以修行為目的。

尋經問道之《茶經》(二十四)

說到“中華茶道”,就必須追根溯源到最早提出“茶道”概念的皎然禪師,他認為所謂茶道就是通過飲茶養生、修心、求道、證道,最終達到“禪茶一味”的最高境界:跳出茶湯,跳出我心,把“茶湯”“我心”融入宇宙、天地之中,從茶湯中悟到宇宙天地、萬物眾生的真諦,這便是茶之本道。皎然禪師的茶道思想,直接影響了陸羽的茶道精神。陸羽在接受了皎然禪師的茶道思想的同時,在通過不斷的實踐和探索,結合道家“致虛極,守靜篤”和儒家“仁、禮”思想,構成了陸羽自己的一套茶道規制和思想,繼而在社會上不遺餘力的廣泛推廣,併為其茶道事業窮極一生。

從《茶經》中不難發現,陸羽所提出的茶道規制可分為五大要旨: 鑑茗、辨器、識水、 煮膏、品味。在對茶葉的來源、種植、加工、茶之水、茶之具、茶之飲等技術層面上的開創性研究中,對所倡導的茶道規制、標準作了詳細的闡述。同時,也為茶道提供了有關人生修養、思想方法、道德觀念等方面的豐富內涵。陸羽在《茶經》的開篇《一之源》中寫道:“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把飲茶活動與品德修為聯繫起來,上升到修心養德的精神層面,把人們在飲茶過程中的心靈體驗放在第一位。並且他自己以身作則,樹立“精行儉德”的榜樣。

《茶經》在對茶道規制的施行方法、標準作出詳細闡述的同時,也包含了有關人生修養、思想方法、道德觀念等方面的豐富內涵。這些內涵構成了陸羽茶道的思想精髓,即“精”、“儉”、“清”、“和”、“怡”、“健”。

尋經問道之《茶經》(二十四)

  一為“精”。精益求精是為“行精”。 《茶經》三卷中有九個“精”字,涉及製茶的精心、精工;種茶時令的精確、土地的精肥;茶器的精緻;煮茶的精細、精準;茶湯沫餑的精華;茶香回味的精美;茶與衣食住行的求精至極。可以說一個“精”字貫穿於整部《茶經》。《茶經》第六章寫道:“於戲!天育有萬物,皆有至妙,人之所工,但獵淺易。所庇者屋,屋精極;所著者衣,衣精極;所飽者飲食,食與酒皆精極之;茶有九難:一曰造,二曰別,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飲。陰採夜焙,非造也。嚼味嗅香,非別也。羶鼎腥甌,非器也。膏薪庖炭,非火也。飛湍壅潦,非水也。非炙也。碧粉縹塵,非末也。操艱攪遽,非煮也。夏興冬廢,非飲也。”天生萬物皆有其妙,如果不用心修煉功夫,怎麼能獲得其中奧妙呢?茶中之妙亦是如此,“茶有九難”,而只要在茶事活動中精益求精,規避九大弊端,以達到“精極”。

  二為“儉”。儉以養德是為“德儉”。精行儉德,指人的行為精謹儉樸,道德高尚純正。以茶道待客、會友、處世,即是以儉樸之身待人,亦以儉樸之意律己。克己復禮,追求的是求真致善、淡泊名利。《茶經》有道:“茶性儉,不宜廣,則其味黯淡。且如一滿碗,啜半而味寡,況其廣乎?”茶性儉,如飲茶時盛滿碗,則飲之半途茶之色香味俱失。究其深意,所謂“儉以養德”,“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尚書》),故茶不宜滿碗的規則,蘊涵著中華民族特有的人文精神。

三為“清”。清心養神是為“神清”。飲茶可使人心清、神朗,遠離渾渾噩噩、混混沌沌;行茶道,尚茶禮,是一種精神上的修持,使人清心寡慾、超凡脫俗。如《茶經》有云:“至若救渴,飲之以漿;蠲憂忿,飲之以酒;蕩昏寐,飲之以茶。”

尋經問道之《茶經》(二十四)

  四為“和”。氣定神閒是為“氣和”。茶道之和,就是天地人和、平易謙和。《茶經》有述:“夫珍鮮馥烈者,其碗數三。次之者,碗數五。若座客數至五,行三碗……”這是客來以禮奉茶的典型茶禮,體現的恭敬謙和、和睦安寧的氣氛。

  五為“怡”。怡情勵志是為“情怡”。陸羽茶道中有鑑茗、辨器、識水等規制。在所有的識、辨過程中,最先發生反映的是人體各感官對美好物事的體驗。環境之雅緻、茶具之精美;爐焰之輝映、水沸之鼓浪;茶湯之玉液幽香等,無不使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品茗雅趣,實為情緒的調節,雅緻生活的追求。

  六為“健”。健體益壽是為“體健”。《茶經》雲:“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又於風爐之一足鑄曰:“體均五行去百疾”。而百疾可去,則體健何憂。陸羽在《茶經》中一直強調茶的養生保健功能,使人神清氣爽、精神煥發、勇往直前,這就是飲茶得體健。


  從陸羽茶道的精蘊可看出,陸羽所追求的茶道並不是玄之又玄的“出世法門”,而是普羅大眾健體修心的精神食糧,是指引人們脫離低級趣味,走向雅緻生活的一種方式。陸羽茶道的思想精髓,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修身養性觀念的集中體現,他為中華茶文化乃至世界茶文化留下了不朽的精神財富。

尋經問道之《茶經》(二十四)


(未完待續,下一章《十之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