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經問道之《茶經》(十五)

尋經問道之《茶經》(十五)

【泡茶的故事】

一、蘇東坡、王安石與泡茶

話說一日王安石詩性大發,準備寫一首詠菊詩:“西風作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剛寫了頭兩句,有差人來報,有要事請宰相處理,王安石放下筆墨就出去了。剛好蘇東坡來到王安石府上拜訪,家人就帶他到王安石的書房等候。見桌案上筆墨未乾,看到這兩句, 蘇東坡心想:“西風”就是秋風,“黃花”就是菊花,菊花怎麼會被秋風吹落呢?說西風“吹落黃花滿地金”豈不是笑話。就想當然的提起筆來,續詩兩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

王安石回來以後,看了這兩句詩,哭笑不得。他為了用事實教訓一下蘇東坡,就把蘇東坡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臨走,王安石交待說,讓他回京城時,帶一些長江中峽水回來。蘇東坡在黃州住了將近一年,到了九月重陽,這一天大風剛停,蘇東坡邀請好友陳季常到後園賞菊。只見菊花紛紛落瓣,滿地鋪金。這時他想起給王安石續詩的往事,才知道原來是自己錯了。

尋經問道之《茶經》(十五)

三年後,考績回京城,特意到三峽取水,可是隻顧貪看兩岸景色,船過了中峽,才想起取水的事,於是讓船伕回頭,船伕說,三峽水流如此湍急,回頭談何容易,三峽水水一流而下,下峽水不是也從中峽來的嗎?蘇東波一想有理,就取了下峽水去了京城。

他把水送去給王安石時,王安石很是高興,留下他一起試新茶,取出皇上新賜的蒙頂茶,用蘇東波帶回來的水沖泡。蘇東坡不待王安石開口,忙搶先說起黃州的經歷,說他明白王安石的深意。菊花確實有落瓣的。茶泡好,王安石給自己和蘇東波各倒了一杯,只有七分,蘇東坡心中想,此老如此吝惜,一杯茶也不肯倒滿。王安石端起茶,喝了一口,品評一番,皺起眉頭說道:你這水是三峽水,可不是中峽水吧。蘇東坡嚇了一跳,趕忙把說明情況。王安石娓娓道來:三峽水性甘純活潑,泡茶皆佳,唯上峽失之輕浮,下峽失之凝濁,只有中峽水中正輕靈,泡茶最佳。

蘇東坡如醍醐灌頂,幡然醒悟。王安石又說道:你見老夫斟茶只有七分,心中一定狐疑吧。蘇東坡心裡一怔,忙說不敢。王安石又說道:這長江水來之不易,這蒙頂茶進貢,一年正貢365葉,陪茶20斤,皇上欽賜,也只有論錢而已,斟茶七分,表示茶葉的珍貴,也是對送茶者的敬重;好酒稍為寬裕,也就八分吧。蘇東波一句也不敢回應。從此流傳下來“七分茶八分酒”的說法。

尋經問道之《茶經》(十五)

二、鄭家茶童

鄭玄為鄭家第七世祖先,鄭板橋、鄭和都是鄭家名人。一日,三人相約往鄭家某大戶品茶,主人不在,家中茶童必然要沏茶相待。
鄭家有一種老茶,內涵物質豐富,可是面對三位先哲,茶童卻一籌莫展,三賢人生長在不同朝代,自然不是一種口味。而主人不在家,又沒有其他茶葉和茶具可供選擇。茶童無奈,想起平日裡自己有過玩茶體驗,知道一壺茶裡可以有不同茶味濃度,知道泡茶水溫會由著水流粗細而變化,也知道主人家這包老茶,清淡或濃郁都有上佳香氣滋味。於是,茶童拿出一把壺來,用一種獨特方式給三賢人泡茶。


只見茶童先行燙洗杯壺,又展現茶葉給先賢們鑑賞,禮儀周全之後,便開始泡茶。
茶童所用扁身壺,上有太極壺蓋,轉動中可以標記不同型位。放入茶葉以前,他將茶中細末用羅篩去除,又用手指撮取面張和中段,他將中段置於壺底根部,又將面張置於壺中流口。提壺沏泡,熱水輕擊茶壺根部,迅即將壺中茶水以細水長流分入鄭玄茶盞。
茶童收壺開封,又將熱水注入壺中,言談中,茶童請鄭板橋喝罷好茶,為自己留下些許詩句惠勞,以便日後紀念。茶童言歸正傳,再次將熱水淋燙在壺身四周。然後為鄭板橋以巡迴雲手之法分茶,茶湯漸入詩人壺中,茶童以七分茶湯打住,留下三分情意。
為鄭和泡茶,茶童豪氣尤生,他挺直身板,再次淋燙壺身,然後啟蓋高衝,熱水衝擊壺內茶葉噗噗作響。封壺剎那,茶童又將滾燙熱水巡過茶壺全身。鄭和茶碗以粗陶製,型大而胎厚。由於時間擱置已久,茶童又將熱水注入茶碗燙洗,稍過之後棄了碗中熱水淋於壺周。茶童以含首低斟之法為鄭和分茶,壺中茶精點滴盡出,茶湯濃香撲鼻。

尋經問道之《茶經》(十五)

當茶童一一奉上茶湯後,便說道:小二烹茶敬三賢,因為品茶的了興趣,鄭玄隨口道:清新可以煉神丹,鄭和也道:苦澀隨人揚帆去,三居閒話有些韻律,令詩人興致更高,鄭板橋道:難得糊塗兩隨緣。隨後便是一派笑聲。
言談笑語過後,三賢人正要起身告辭,主人回府,他詢問三位賢人可喝到了好茶?結果三位都說極致滿意。
主人不信,請茶童出來問究竟,為何你用一把壺,泡一種茶,卻會讓三位不同朝代之先賢,品過茶後這等滿足?
三賢人驚詫:莫非我等三位茶湯竟會有大不同?
茶童笑道:小的平日練茶不專心,常有奇思妙想意欲嘗試,如今遇到難題,就大膽了些,請大人原諒。茶童繼續道,其實一壺茶泡不同香味,只是按著主人平日教導,記住了斟茶高低、水流大小、茶葉粗細、茶膽形制、茶器形制、水溫高低、時間長短都會影響茶湯濃度。我只是都把這些因素考慮進去而已。今日所泡之茶湯,一杯清淡,一杯濃釅,一杯適中。分別為了迎合著三位賢人愛好。

尋經問道之《茶經》(十五)

三、釋圓法師論沏茶

有一位總感懷才不遇、屢遭挫折的年輕人,沮喪地對釋圓法師說:“人生總不如意,活著也是苟且偷生,有什麼意思呢?”

釋圓靜靜著聽著,吩咐小和尚拿來一壺溫水,然後抓了茶葉放進杯子,用溫水沏了,茶葉靜靜地浮著。年輕人不解:“寶剎怎麼用溫水泡茶?”釋圓笑而不語,年輕人喝一口細品,不由搖頭:“一點茶香都沒有呢!”釋圓說:“這可是上好的鐵觀音啊。”

釋圓又吩咐小和尚拿壺沸水,再取過一個杯子,放茶葉,倒沸水。茶葉在杯子裡上下沉浮,絲絲清香不絕如縷。釋圓又提起水壺注入一線沸水,茶葉翻騰得更厲害了,一縷更醇厚的茶香嫋嫋升騰。釋圓就這樣注了五次水,杯子終於滿了,綠綠的茶水清香撲鼻,入口沁人心脾。

釋圓笑著問:“施主可知道,同是鐵觀音,為什麼茶味迥異嗎?”

年輕人思忖著說:“衝沏的水不同。”

釋圓點頭:“用水不同,則茶葉的沉浮就不一樣。溫水沏茶,茶葉輕浮水上,怎會散發清香?沸水沏茶,反覆幾次,茶葉沉沉浮浮,終釋放出四季的風韻:既有春的幽靜、夏的熾熱,又有秋的豐盈和冬的清冽。”

世間芸芸眾生,又何嘗不是沉浮的茶葉呢?那些不經風雨的人,就象溫水沏的茶葉,只在生活表面漂浮,根本浸泡不出生命的芳香;而那些經歷風雨的人,如被沸水衝沏的茶,在滄桑歲月裡幾度沉浮,才會有那沁人的清香啊!

尋經問道之《茶經》(十五)

(未完待續,下一章《六之飲》)
注:以上文字來源與公開資料,本人之作適當編輯。如有不妥,敬請告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