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溝通城市——科技主導的未來共享交通重建“傳播”與人的關係

滾滾城市化浪潮將越來越多的人捲入城市生活,人們在緊盯各類“智慧城市發展指標”的同時逐漸忽略了城市交往和人際溝通的重要性。實際上,固有觀念中區分開來的“交通”(實體空間的物質移動)與“傳播”(大眾媒介的信息互動)是城市交往、溝通系統中兩個不可分割的面向。早期信息的流動就依賴於雙足、馬匹等交通工具作為物質基礎,城市傳播學更是認為實體空間中的人類交往、溝通與行動塑造了城市,因此傳播就是對界限的跨越,而交通作為人與物等實體在空間移動的載體,與信息傳播更是密不可分。

21世紀以來,互聯網、移動互聯等信息技術手段的快速發展,使得作為虛擬空間的通訊與作為物理空間的交通產生了融合與替代發展的現象,更是催生了網絡約租車、共享汽車等引領交通變革的出行服務。因此,從城市傳播學的視野來探討新型信息技術背景下的交通問題,對打破學科邊界、創新理論方法具有重要意義

可溝通城市——科技主導的未來共享交通重建“傳播”與人的關係

移動互聯網背景下大量湧現的共享交通服務是探討城市溝通、互動在實體空間與虛擬空間相互影響的最佳切入點。最早的共享出行行為起源於歐洲國家社區鄰里之間,通過自發性組織與協商對閒置車輛資源的充分利用,其發生基礎是熟人網絡之間的信息傳播溝通與信任機制構建。後來隨著通訊手段的進步這種共享行為逐漸拓展到互聯網的陌生社交網絡,再到如今移動互聯設備和大數據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得共享出行行為以平臺信息匯聚與智能匹配方式高效實現。在這個發展過程中,信息技術成為了傳播的媒介,在表面上是技術進步給人們帶來便利,但反而卻將人與人的溝通推向最為表層的時空關係連接,而非城市本質意義上的溝通和交互。這種“重連接輕溝通、有連接無溝通”的不平衡成為了導致共享出行服務引發社會亂象和矛盾的根本原因之一。例如,共享單車不僅引發對國民素質與社會公德大討論,也提出了公共空間使用規則、企業與用戶的信任困境、政府與企業責任分擔等問題。

可溝通城市——科技主導的未來共享交通重建“傳播”與人的關係

由單乘員車輛主導的交通擁堵反映了交通系統的低效率和外部性,同時也刻畫了人際間相互孤立的社會學狀態。信息技術的進步通過實時拼車實現了用更少的車運送更多的人,但是在拼車過程中的社會互動體驗卻鮮為人知。從城市交通角度來看,以共享交通為典型的新型服務與業態正在倒逼城市交通發展理念更新、理論重構與方法創新。以往工程建設和行政管理手段為主的交通問題解決方式已經不能適應人們追求公平、公正出行權益的現代化需求,應該向社會和治理方向轉變,構建政府主導的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公眾多元主體“價值-信任-合作”新型關係,提升交通服務共建、共治能力與共享水平

近年來,“可溝通城市”概念作為一種新城市主張,正受到地理、規劃、信息、歷史等多個不同研究領域的關注。“可溝通城市”反思功能性和結構性的價值理念,將溝通/傳播視為人類的生存方式和城市的構成基礎。在當今社會生活日益全球化、媒介化、網絡化的總體趨勢下,城市不能被簡單地當作一個個體與個體相加的“物理容器”,城市發展更是一個關係構建與互動形成的複雜過程。因此,

不能以工程的、數學的控制系統思維來調控城市發展的過程,而應該提高城市的“可溝通性”來應對複雜網絡的種種要求,其關鍵在於應當尊重城市最基本的自主與互動規律,塑造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合作關係

可溝通城市——科技主導的未來共享交通重建“傳播”與人的關係

當前的拼車系統其實是在狹窄的空間中對陌生人之間進行一段時間的即興匹配,當我們瞭解了共享交通獨特的社會屬性之後,可以站在乘客的視角進行優化,開發“以人為本”的共享交通系統,圍繞人的需求設計更好的城市環境。未來共享交通系統既要尊重系統效率,也要尊重個人對互動的偏好。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共享交通將是未來人們在一個多元化的城市中相遇的重要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