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動不動就說吾之子房,難道後人中就沒有超越張良的謀士嗎?

用戶50364158551


張良者,舊韓貴族也,畢生致力於攪亂天下而乘勢恢復韓國,始皇帝在時無所不用其極而不能成,因其思想反動謀劃分裂絕不能容於一統大勢與大秦法治。始皇帝死而天下大亂遂能一逞逆心,輔助劉邦而功成身退亦不過是他陰謀詭計玩不過深通厚黑學的高祖劉邦,否則韓信就是他的下場。縱觀其一生,無德無行而殃及子孫後世終至於斷子絕孫,乃是其智術枉用累及蒼生為一已私利誤華夏大道而應得之結果。觀後世之謀臣,凡是為一統華夏者,無論成敗,名德皆昭之後世。唯有留候,生時不敢任官任事,死後三代而子孫絕,列位可細思之


相忘於江湖4142


張良,作為劉邦集團最重要的謀士成員之一,為大漢王朝的建立和後期政權的穩定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可以說,如果沒有他的鼎力相助,劉邦想一統天下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吧。

其實在張良之前,還是有許多非常厲害的謀士的。比如春秋時期的管仲、范蠡、文仲等;戰國時期的蘇秦、張儀;還有秦之商鞅、李斯。他們都是比較有名的謀士,也為君王的王圖霸業做出了突出貢獻。

而自張良之後,有很多勢力之主、君王等都喜歡把自己身邊比較聰明的謀士稱為“吾之子房也。”意思是誇耀謀士的才能堪比張良。為何後面的人如此推崇張良呢?而不是說“吾之管仲”或者“吾之張儀”之類?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張良的成就更高。張良輔佐劉邦在極度困難的情況下實現了天下的再度統一,結束了自秦亡以來的混亂局面,還了天下百姓一個安寧太平日子。而其他先輩諸如張儀、管仲等人只是為一諸侯國服務,而諸侯之間的戰爭亦是沒有停過,天下百姓也始終處於綿綿戰亂之中,無脫離苦海之望。所以,張良比之前人更為有名。

二.張良確實才能過人。當年的劉邦是何等的弱小,以一“泗水亭長”的低微身份領著區區幾萬人馬與各大勢力周旋。而在張良等謀臣武將的輔佐下,很快地在各大勢力中脫穎而出。張良作為謀臣之首,發揮的作用自然不可小覷。其能力可見難有敵手。

三.張良品德高尚。他“不貪圖人間富貴,只願寄情于山水”。在劉邦事業達到頂峰的時候(統一天下),他既不居功自傲,又不貪戀富貴榮華,其只為天下蒼生著想。在朝為官之時,兢兢業業,恪盡職守。幫助劉盈(呂雉的兒子)當上太子後,他不久就選擇退隱“江湖,”與赤松子雲遊四海去了。

我想,這種不貪圖富貴名利,只願天下得太平的思想才是歷代君王所最欣賞的地方所在吧!如果是別人的話,可能會仗著手中權利為非作歹,而至使好不容易得來的太平盛世又陷入囫圇。百姓亦將再次面臨流離失所,戰亂不堪的混亂世界。所以,這樣的謀臣誰又不喜歡呢?很自然的,張良就被後代的人所推崇,所敬仰,所傳唱。這不僅僅是因為他的才華,還是因為他的高尚品德所致。

張良的建言計策

  1. 獻計智取“嶢關”
  2. “鴻門宴”上,建議劉邦示弱與項羽,並請項羽季父項伯說情(張項為舊識),使劉邦得以脫險。
  3. 建議劉邦燒燬棧道,以表示自己無東顧之意。打消項羽對他的的顧慮
  4. 在劉邦兵敗“下邑”是,建議他聯合彭越、英布二人的軍隊共同破楚,再加上自己的大將韓信,三軍聯合,楚軍必敗無疑。這就是著名的“下邑奇謀。”

……

能夠遇見張良這種人才,可以說是劉邦最大的幸運之事了。其思想謀略的深度真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啊!


在後世的幾千年裡,也陸陸續續出現過許多有名的謀士。比如三國時期的郭嘉、諸葛亮、荀彧等,晉的杜預,唐的房玄齡、魏徵,還有明朝的劉基(劉伯溫)。他們都是才能非凡的謀士。

但是,要說能夠超越張良的謀士,恐怕還沒有出現。他們有的是才能稍顯不足,有的只是為一己之私而輔佐君主,有的思想境界不太高。

比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他為了蜀漢江山任勞任怨,出謀出力,只為圓先帝(劉備)恢復漢室光榮的偉大理想。但是,在他在世之時,幾乎年年有戰事,月月要徵兵。這極大的損害了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的安寧幸福生活。雖然他這種盡忠職守,忠於漢室的精神可歌可泣。但是這僅僅是為了蜀漢的“家天下”而努力奮鬥而已,與張良的願天下太平,人民安居樂業的崇高理想亦是無法比較。當然,唯一能與其比肩的就是智謀了。

又比如三國的賈詡、程昱之流,才能與思想境界更是無法與其相提並論。而如唐魏徵、玄齡等,雖身具高尚節操,但是其成就和謀略又稍顯不足。畢竟張良可是把劉邦這樣一個無名無勢的小小“亭長”給送上帝位的人,其困難程度不可謂不大。而他們只是輔佐李世民這樣一個“官二代”而已。在李世民不缺錢糧的情況下,他們辦起事來困難自然小的多了。

雖說無超越之人,但是亦有能與之比肩者

我認為後世之中在能力、品德、境界上能超過張良的人應該沒有,但是能與之比肩者還是有的。那就是――劉基。

劉基何人?

劉基,字伯溫,處州青田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勳。

作為朱元璋(明朝開國皇帝)手下最重要的謀士,他為了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而著稱於世,先後輔佐朱元璋消滅陳友諒、張士誠等勢力,他是朱元璋走向成功的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個人物。

早年為官期間,他就因為奉公守法,勤政為民而深受百姓的愛戴。後來,他因元廷腐敗無能,就生氣回家了(回青田故里)

朱元璋早就聽過他的大名,於是,立馬派人把他給請來了。而劉伯溫在官場失意下,正愁無處施展他的遠大抱負之時,朱元璋的無限誠意瞬間把他給打動了。於是,他就決定用心輔佐朱元璋,助他早日統一天下,也使百姓早日過上天下太平的日子。

劉基的建言計策

  1. 阻止朱元璋遷都“鳳陽,”維護國家的安定統治
  2. 1360年,在應天府(南京)向朱元璋提出避免兩線作戰,逐個擊破的計策,被朱元璋採納。而後輔佐他先後滅陳友諒、張士成等。並建議獨立發展軍事,以“大明”為國號招攬天下英雄來投。
  3. 在陳友諒攻陷“太平”時,力主迎戰陳友諒軍隊,並指出陳友諒輕敵傲慢的弱點,戰之必勝,攻之必克。
  4. 請求建立法制,防止濫殺無辜的現象出現。
  5. 明朝成立後,劉基作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嚴懲貪官汙吏,打擊違法犯罪之行為。為普通百姓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氛圍。

……

張良與劉基二人雖說不是同一時代之人,但是他們都為了天下的統一和百姓的安寧做出了自己的貢獻。為國計,為天下蒼生計,不求名利與富貴,只為天下太平,人人安居樂業。把它們作為自己的最高理想而努力奮鬥。其胸襟,其氣度,其思想的廣度是值得我們所有人學習與敬佩的。在當今社會,這樣的人物亦是國家和民族所需要的。他們為維護國家的統一與完整,還有為廣大人民群眾謀求切身利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這裡,感謝他們為此付出的一切,也希望人人都是下一個“張良”。下一個“劉基。”


朝陽白露


秦漢時期的張良其一生在謀略上的能力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還真沒有超越他的,只所以說沒有超越他的那是因為他的謀略其格局處在戰略性質上的高度,能夠用他的謀略幫助劉邦成就漢家,建立國家,漢高祖是什麼人物?他的政治偉略在秦漢時期誰人能比?但是劉邦對張良極其尊敬,信任,友愛有佳,平素曰子房,危機時刻問子房:“為之奈何?”“為將奈何?”劉邦認為漢家建立的基礎有著張良偉略的不朽貢獻,劉邦成就漢家以後就說子房那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這樣的評價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還沒有見過,稱其為奇。讓張良自己從齊國選擇三萬戶作為封邑,張良極其聰明,選擇與劉邦君臣際遇的留縣作為自己的封邑,曰留侯,自己認為足矣!

歷史上張良可不是一般的人物,他的祖父、父親任過五代韓王之相,稱為五世相韓。家道敗落之後,他怨恨秦國滅亡了自己的韓國,對秦始皇恨之入骨,曾在博浪沙設伏擊殺秦始皇,其勇氣冠於天下。個人認為張良最精彩的人生是在運籌帷幄項羽擺出的“鴻門宴”上,猛將樊噲闖營救駕是一出絕唱,但是真正策劃導演項羽佈下的“鴻門宴”是有著深遠謀略與智慧的張良的傑出謀略,僅此一計,足以映照張良謀略智慧的一生。

在整個楚漢戰爭中張良的作用無處不在,劉邦時常問計於張良,張良計出帷幄之中,能夠決勝千里之外,此子房之謀略也,並且張良的謀略都是建立在宏大的戰略格局之上,以至於劉邦時時問計於子房:“為之奈何?”張良與劉邦之間似有君臣際遇的神交,這裡不說有些神話的黃石遇老者授太公兵書,但講他的家世張良肯定飽讀孫子吳起兵書,鬼谷子一類的詭秘百計,他能夠給劉邦講那是因為他認為劉邦能夠成就大事,可堪大用,成大器矣。這樣的君臣際遇在歷史上成為謀國者的典範。

張良對待自己的人生很是知足泰然,曾經在他的《留侯世家》中說過: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你看,張良的謀略能力能夠幫助劉邦打天下,擁有天下,位列侯,成為帝者師,而且能夠圓滿的善終於世,歷史上作為謀略之人孰能超越?吾以為沒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