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荒政思想探究

中國古代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主,作為封建統治的命脈,小農經濟備受統治者的重視。小農經濟為國家生產糧食,是封建統治的基礎,關乎著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方面的發展。但小農經濟由於自身的侷限性,保護措施的不完善,導致小農經濟十分脆弱。

人們缺乏對自然災害的防禦,一旦災荒年間,小農經濟便備受打擊,而中國古代農民階級是人數最多的階層,他們靠小農經濟來維持自己的生活,災害的發生會導致糧食減產,對這些農民的生存造成很大影響。為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防止階級矛盾的進一步激化,統治者實施政策救濟,以防止社會動盪,這就是中國古代的荒政政策。

一、中國古代災害頻發的原因及政府荒政政策徹底落實的措施

災害之所以頻發與中國古代自然,社會,科技水平都有重要關係。

首先是自然原因,中國地形複雜多樣,有山川,高原,大河,溝壑等等。而這些地形長時間得不到人的處理,一直按自然的發展趨勢而發展。我國古代農業多分佈於黃河兩岸即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每年降水的不平均導致洪澇和旱災多有發生,加上水土流失看,山體崩塌,不合理灌溉,導致土地抗災能力弱。

中國古代荒政思想探究

有時候不只是自然災害,還有生物災害,如蝗災,當時的人們面對這些自然生物災害在早起並沒有有效的措施。故每到災害年間,民間怨聲載道,皇帝迫於壓力,頒佈"罪己詔",並採取一定安撫措施。總之,地質,氣候,地形都與災害的發生有密切聯繫。

再者是社會原因。也是災害發生最根本,最重要的因素。第一,封建統治時期,統治階級大多時候都是剝削農民階級的。由於高額的賦稅,農民的農業收入只有少量歸自己,大部分要上交國家,農民沒有多餘的財力和精力去參與保護防災措施的建設。第二,大規模的戰爭會破壞脆弱的防災措施,更讓農業雪上加霜,據史料記載,為抗擊李自成的起義軍,破壞了黃河堤壩,放大水淹李自成軍,但同時淹死了大量的農民和莊稼。戰爭的發生使原本就脆弱的小農經濟的處境更加危急。

最後是科技原因。我國古代的的科技水平在世界上位居前茅,但到了明清時期,國家趨於閉關,與外界交流變少,科技發展停滯,農具都是沿襲了上千年傳統的工具。而建築業,天文,氣象發展更是緩慢,導致災害發生難以應對。

中國古代荒政思想探究

由於上述原因,災害頻發,對農業的衝擊巨大,牲畜大量死亡,農業收穫減產,政府財政收入減少,國家發展陷入困境。這些都告訴統治者該做些什麼了,荒政政策便是在這一背景下產生髮展的。

由於農業發展多靠近長江黃河,而水患成災。興修水利成了必要工作。而這項工程必然需要巨大的財力和人力的支撐,依靠百姓來做那是不現實的,所以這一重任只能交給政府來做。

除此之外,種植桑椹也成了重要的工作災荒政策。桑椹易存活,災害年後可以以之為食。桑椹產量也相當可觀,成為了政府的一個新的稅源。

明太祖朱元璋則弄了個預備倉,多靠中央財政支持,也鼓勵地方富人捐款。但倉庫多盜賊,管理也並不嚴格,導致後期倉庫幾乎都是空庫。明後期,統治者為加強管制,甚至將倉儲數值加到官員考試中,足見國家的重視。

中國古代荒政思想探究

二,歷代國家關注荒政政策,同時也出現了一大批文人對荒政政策有自己的見解和意見

林希元曾上奏《荒政從言》,這是他聽取多方意見,觀看先賢博論而整理出來的一本奏文。他提出了六綱二十三目,其主要觀點有兩個:為政在人,為政在民。

為政在人是他注重荒政的選人與用人。他認為在災荒中,賑災官員的作用巨大,覺得心繫百姓的官員難求。而一旦官員貪汙受賄,官場腐敗,則再好的政策也是無用。他注重用人制度的靈活性,減少利益關係的牽扯。同時,他相當注重人民的作用。他鼓勵人民在災難中自救,並制定了相應的獎懲政策,促進了人們的積極性,取得了不小的成效。

中國古代荒政思想探究

他關注官員在震災中以身作則,表率作用十分重要,這樣才能收穫人心,才能帶領民眾們抗擊災難,使賑災工作達到預期的效果。

他認為,在災難中,民眾才是主要的受害者,所以國家需要更多的關注民眾的利益,這便是他所謂的為政在民。為達到良好的救濟效果,他創立了一項新的戶籍制度,可以在災害中劃分居民的貧困等級,將居民的情況分為不同的幾個方面,可以使民眾之間秩序穩定。另一方面,他主張可以向富有人家借貸,這種貸款排除了空間地域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政府的壓力,可見在各方面,他都考慮得十分完整。

除他以外,屠隆的荒政政策也值得考察。他是清朝的一位戲曲家,文學家。他曾任官,為人清廉,後被誣陷,職位被罷免。他主張對沒有發生的災害進行準備,要未雨綢繆,這樣災害發生的時候才能坦然應對。鼓勵農民開墾荒地,興修水利,既可以增加國家稅收,還可以加快恢復農業生產。

中國古代荒政思想探究

第二點和林希元有幾分相似,他主張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鼓勵人們共同抗災。朝廷同時也要派遣官員,嚴厲處置貪汙之風, 並鼓勵臨鄉之間相互扶持,鼓勵富人可以救濟平民,並設立了獎勵制度。

第三點,他主張國家節省財政支出,就是讓皇帝節省行政開支和皇宮日常財政開支,用以賑災救民。並希望國家可以安排好流民,防止社會動亂,穩定社會秩序,安撫民心。

這些人的思想中都透露著節約資源,保護資源的理念,號召國家節約支出,開展節約經濟類型的經濟發展方式,同時關注人在社會中的作用,體現了民本的思想,並與現代的可持續發展有一定的相似處。

三、古代荒政政策的不斷完善與發展對現代的經濟發展有著相當好的借鑑意義, 我們可以從中汲取古人的智慧,適用於現代社會的經濟發展

一、發揮科技在抗災中的作用。國家可以培育改良的物種,以適應不同地區的地類型域和氣候土地,在一定程度上突破自然條件的限制,要求高產高效。並根據不同地區的特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討論出適宜該地區發展的具體措施。發揮科技人才的作用,著重培養農業科技新型人才。

二、建設農業生態保護工程,發揮人的作用。大力興修水利,並對當地的溼地等自然環境進行綜合治理。植樹造林,保持水土,促進當地生態平衡,促進可持續發展。加強水利工程的檢修力度,對河流水位的監測進行管理,做好預備措施。加大科普減災知識的力度,提高公民抗災和環境保護的意識,發揮人民群眾的力量共同抵禦災害的發生,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高抗災官員們的工作意識,加強對專業人員的培訓。

三、國家加大對這方面的財政支出,給予足夠的經濟支持。同時,國家需要建立完備的財政籌備途徑,以最快的速度在災害發生的第一時間籌備相應的資金用於救災抗險,保護民眾的人身權利和安全,穩定社會秩序。財政支出還可以用在基礎設施的建設上,以經濟支持促進農業生產工具的創新發展,以幫助農業生產工具的創新發展攻克重大問題。

中國古代荒政思想探究

四、加強對抗災資金的管理監督。要嚴格選拔官員,加強監督管理,防止官員貪汙,保證資金調用的效率和及時性,設立嚴格的挪用程序,對違法亂紀者採取嚴格的法律處理。

結語

我國從古至今都是一個人口大國,古代小農經濟又是封建統治賴以生存的基礎,註定農業生產要受到歷代統治者的重視,而荒政政策是維持農業發展的重要手段。基於古代荒政政策中的內容,有許多值得我們深思和吸取經驗。災害與可持續發展講是一個永和的話題,也是全世界共同討論和麵臨的話題。

荒政問題自古一直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社會眾多文學家,政治家研究荒政,並應運於現代社會的生產中,在前人的腳步上發展自己的新的思想,無論是對於人類的今天還是以後,都有著無比重要的價值和借鑑意義。

參考文獻:

《明史》

《明通鑑》

《農政全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