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荒政思想探究

中国古代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作为封建统治的命脉,小农经济备受统治者的重视。小农经济为国家生产粮食,是封建统治的基础,关乎着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发展。但小农经济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保护措施的不完善,导致小农经济十分脆弱。

人们缺乏对自然灾害的防御,一旦灾荒年间,小农经济便备受打击,而中国古代农民阶级是人数最多的阶层,他们靠小农经济来维持自己的生活,灾害的发生会导致粮食减产,对这些农民的生存造成很大影响。为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防止阶级矛盾的进一步激化,统治者实施政策救济,以防止社会动荡,这就是中国古代的荒政政策。

一、中国古代灾害频发的原因及政府荒政政策彻底落实的措施

灾害之所以频发与中国古代自然,社会,科技水平都有重要关系。

首先是自然原因,中国地形复杂多样,有山川,高原,大河,沟壑等等。而这些地形长时间得不到人的处理,一直按自然的发展趋势而发展。我国古代农业多分布于黄河两岸即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每年降水的不平均导致洪涝和旱灾多有发生,加上水土流失看,山体崩塌,不合理灌溉,导致土地抗灾能力弱。

中国古代荒政思想探究

有时候不只是自然灾害,还有生物灾害,如蝗灾,当时的人们面对这些自然生物灾害在早起并没有有效的措施。故每到灾害年间,民间怨声载道,皇帝迫于压力,颁布"罪己诏",并采取一定安抚措施。总之,地质,气候,地形都与灾害的发生有密切联系。

再者是社会原因。也是灾害发生最根本,最重要的因素。第一,封建统治时期,统治阶级大多时候都是剥削农民阶级的。由于高额的赋税,农民的农业收入只有少量归自己,大部分要上交国家,农民没有多余的财力和精力去参与保护防灾措施的建设。第二,大规模的战争会破坏脆弱的防灾措施,更让农业雪上加霜,据史料记载,为抗击李自成的起义军,破坏了黄河堤坝,放大水淹李自成军,但同时淹死了大量的农民和庄稼。战争的发生使原本就脆弱的小农经济的处境更加危急。

最后是科技原因。我国古代的的科技水平在世界上位居前茅,但到了明清时期,国家趋于闭关,与外界交流变少,科技发展停滞,农具都是沿袭了上千年传统的工具。而建筑业,天文,气象发展更是缓慢,导致灾害发生难以应对。

中国古代荒政思想探究

由于上述原因,灾害频发,对农业的冲击巨大,牲畜大量死亡,农业收获减产,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国家发展陷入困境。这些都告诉统治者该做些什么了,荒政政策便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发展的。

由于农业发展多靠近长江黄河,而水患成灾。兴修水利成了必要工作。而这项工程必然需要巨大的财力和人力的支撑,依靠百姓来做那是不现实的,所以这一重任只能交给政府来做。

除此之外,种植桑椹也成了重要的工作灾荒政策。桑椹易存活,灾害年后可以以之为食。桑椹产量也相当可观,成为了政府的一个新的税源。

明太祖朱元璋则弄了个预备仓,多靠中央财政支持,也鼓励地方富人捐款。但仓库多盗贼,管理也并不严格,导致后期仓库几乎都是空库。明后期,统治者为加强管制,甚至将仓储数值加到官员考试中,足见国家的重视。

中国古代荒政思想探究

二,历代国家关注荒政政策,同时也出现了一大批文人对荒政政策有自己的见解和意见

林希元曾上奏《荒政从言》,这是他听取多方意见,观看先贤博论而整理出来的一本奏文。他提出了六纲二十三目,其主要观点有两个:为政在人,为政在民。

为政在人是他注重荒政的选人与用人。他认为在灾荒中,赈灾官员的作用巨大,觉得心系百姓的官员难求。而一旦官员贪污受贿,官场腐败,则再好的政策也是无用。他注重用人制度的灵活性,减少利益关系的牵扯。同时,他相当注重人民的作用。他鼓励人民在灾难中自救,并制定了相应的奖惩政策,促进了人们的积极性,取得了不小的成效。

中国古代荒政思想探究

他关注官员在震灾中以身作则,表率作用十分重要,这样才能收获人心,才能带领民众们抗击灾难,使赈灾工作达到预期的效果。

他认为,在灾难中,民众才是主要的受害者,所以国家需要更多的关注民众的利益,这便是他所谓的为政在民。为达到良好的救济效果,他创立了一项新的户籍制度,可以在灾害中划分居民的贫困等级,将居民的情况分为不同的几个方面,可以使民众之间秩序稳定。另一方面,他主张可以向富有人家借贷,这种贷款排除了空间地域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政府的压力,可见在各方面,他都考虑得十分完整。

除他以外,屠隆的荒政政策也值得考察。他是清朝的一位戏曲家,文学家。他曾任官,为人清廉,后被诬陷,职位被罢免。他主张对没有发生的灾害进行准备,要未雨绸缪,这样灾害发生的时候才能坦然应对。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既可以增加国家税收,还可以加快恢复农业生产。

中国古代荒政思想探究

第二点和林希元有几分相似,他主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鼓励人们共同抗灾。朝廷同时也要派遣官员,严厉处置贪污之风, 并鼓励临乡之间相互扶持,鼓励富人可以救济平民,并设立了奖励制度。

第三点,他主张国家节省财政支出,就是让皇帝节省行政开支和皇宫日常财政开支,用以赈灾救民。并希望国家可以安排好流民,防止社会动乱,稳定社会秩序,安抚民心。

这些人的思想中都透露着节约资源,保护资源的理念,号召国家节约支出,开展节约经济类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同时关注人在社会中的作用,体现了民本的思想,并与现代的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相似处。

三、古代荒政政策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对现代的经济发展有着相当好的借鉴意义, 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古人的智慧,适用于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

一、发挥科技在抗灾中的作用。国家可以培育改良的物种,以适应不同地区的地类型域和气候土地,在一定程度上突破自然条件的限制,要求高产高效。并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讨论出适宜该地区发展的具体措施。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着重培养农业科技新型人才。

二、建设农业生态保护工程,发挥人的作用。大力兴修水利,并对当地的湿地等自然环境进行综合治理。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促进当地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加强水利工程的检修力度,对河流水位的监测进行管理,做好预备措施。加大科普减灾知识的力度,提高公民抗灾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共同抵御灾害的发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抗灾官员们的工作意识,加强对专业人员的培训。

三、国家加大对这方面的财政支出,给予足够的经济支持。同时,国家需要建立完备的财政筹备途径,以最快的速度在灾害发生的第一时间筹备相应的资金用于救灾抗险,保护民众的人身权利和安全,稳定社会秩序。财政支出还可以用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以经济支持促进农业生产工具的创新发展,以帮助农业生产工具的创新发展攻克重大问题。

中国古代荒政思想探究

四、加强对抗灾资金的管理监督。要严格选拔官员,加强监督管理,防止官员贪污,保证资金调用的效率和及时性,设立严格的挪用程序,对违法乱纪者采取严格的法律处理。

结语

我国从古至今都是一个人口大国,古代小农经济又是封建统治赖以生存的基础,注定农业生产要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而荒政政策是维持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基于古代荒政政策中的内容,有许多值得我们深思和吸取经验。灾害与可持续发展讲是一个永和的话题,也是全世界共同讨论和面临的话题。

荒政问题自古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社会众多文学家,政治家研究荒政,并应运于现代社会的生产中,在前人的脚步上发展自己的新的思想,无论是对于人类的今天还是以后,都有着无比重要的价值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明史》

《明通鉴》

《农政全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