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房價"何去何從"

疫情之後,房價究竟會不會漲?

當下,對於房價是否上漲的話題,討論得沸沸揚揚。

很多人擔心,疫情過後,房價會大幅上漲。這種擔心,其實主要來源於2個因素:

1,報復性消費反彈

疫情期間,很多人在家隔離,發現一家人擠在一起,洗手間不夠用了,陽臺也不夠用了,會覺得家裡各方面都不舒服,發現各種問題。

平時都上班,感受不那麼明顯,現在集中爆發出來,很多人就有了想買個大房子的衝動和願望。

2,來自市場方面的壓力

前不久,美聯儲宣佈無限QE。理論上講,量化寬鬆會導致貨幣貶值,進而導致實體資產價格的提高。

3月份,國內對降準、降息的呼聲很高。3月16日,央行降準0.5至1個百分點,釋放長期資金約5500億元。4月15日,MLF“降息”再次到來了!央行公告表示,開展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1000億元,期限為1年,利率為2.95%。

市場利率又下調了。換句話說,你手裡的錢不值錢了,而市場上資金的流動性更充足了。這在理論上,會推高房價。

但是,這個僅僅是理論上和短期的信息。我認為,長期來看,中國房價依然會保持平穩和小幅下跌。

具體理由有三個:

1,國家“房住不炒”是明確且堅定的

去年,中央政治局會議有過明確定調——“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而且人民日報當時也發了一個微博評論:炒房,此路不通。

儘管當下,第一季度GDP下跌6.8%,但這主要是受疫情影響,而且3月份、4月上半月,經濟都有明顯反彈跡象。這並不會影響國家的長遠政策,不是說經濟一不好,就要推房地產的。

從長遠來看,國家未來的經濟策略,就是讓房地產平穩落地,推動物聯網、5G、生命醫學等新經濟騰飛。

所以說,房子想漲價,沒有政策基礎。

2,降息是定向的,很明顯地撇開了房地產

無論是3月16日的降準,還是4月15日的降息,都是定向的,很明確地不搞“大水漫灌”。目的就是發放普惠金融貸款,主要是為了解決企業資金短缺問題。

當然,實際中,上有政策,下面往往可能會有對策,可能會有一些人把水引到房地產上面。但是,現在銀行的審核會越來越嚴,監管也只會越來越嚴格,可操作的空間並不大。

3,“報復性買房”是個偽命題

儘管很多人會抱怨屋子小、陽臺不夠,但是抱怨,不等於“報復”。

地產大佬馮侖說:房地產行業沒有那麼大的報復勁,報復是要花錢的。一旦要花錢,就會慎重。

買房不等於出去吃頓飯、旅旅遊,可以說走就走,買房是一個非常重、並且非常理性的決定。

而且,當下中國很多城市實際上處於房子產能過剩階段,加上未來人口增長動力不足,房地產長久來看,終將平穩落地。

結論:

短期內,房價會有波動,但是波動不會太大。由於疫情影響,人們消費動力不足,部分開發商為了加速回款,會降價賣房,一些地區的房價也會下跌。

長期來看,未來20年,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人口基礎較大,房價會趨於微漲,但不會高於經濟增長率。二線城市基本穩定,其他三四線城市,會逐漸下跌。

汽車消費下跌40%,需要擔心嗎?

前段時間,乘聯會發布數據:一季度汽車零售量為301萬輛,同比下滑41%。

某種程度上,汽車消費可以看作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活力的體現。

國家也願意刺激汽車消費,因為汽車的生產鏈條非常長,從發動機、車架、玻璃、輪胎等,一輛汽車需要各種配套廠生產,能夠帶動產業鏈上大量的工人就業,以及當地的稅收增長。

反之亦然,汽車銷售的下滑,會對經濟和工人就業,造成強烈波動。

此次數據下滑主要是受疫情影響,大部分人仍傾向於非工作時間,留在家中,消費也主要以線上消費為主。

不過,好在3月份下滑數據是40%,相比2月的下滑78.7%,已經呈現V字型反彈。疫情逐漸好轉後,市場會逐漸恢復。

最大的好消息是,3月3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了3個利好消息:

一是,將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和免徵購置稅政策延長2年。

二是,中央財政採取以獎代補,支持京津冀等重點地區淘汰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柴油貨車。

三是,對二手車經銷企業銷售舊車,從5月1日至2023年底減按銷售額0.5%徵收增值稅。

這種強力政策,一方面給買車用戶帶來實惠,另一方面也會拉動消費崛起。對於汽車消費的未來,不必太擔心。

製造業會撤出中國嗎?

短期內不會。長期看,最擔心的是“技術脫鉤”。

中國製造是一個操作系統,你可以複製單個工廠,但很難複製整個操作系統。當下,中國製造在全球製造業出口的份額佔比約為18%,基本上相當於除了中國和日本,亞洲其它國家的總和。所以,很難找到其它承接地。

很多人對這個數字可能沒有概念,我舉幾個例子:

山東濰坊的昌樂縣,生產了全世界近1/3的吉他;

全世界近1/3、全國50%的泳衣,都來自遼寧葫蘆島市興城市;

浙江省衢州的江山市,生產了全國33%的羽毛球,並供給全世界;

江蘇省揚州市杭集鎮生產了全世界60%的酒店用品;

湖南省邵東市生產了全世界70%的打火機;

……

也有很多人會質疑,這些都是低技術產品,沒啥了不起的。

我以一個鋼捲尺舉例,河南商丘市稍崗鎮生產了全國超過85%、全世界超過50%的鋼捲尺。

你在淘寶上,三四塊錢就能買個5米的鋼捲尺,除了各環節利潤,成本不到2元。鋼捲尺的生產確實沒什麼技術含量,但是這種成本控制能力,絕對不是“低技術”的,而是依靠強大的供應鏈系統支持。

脫離了這個系統,世界上任何國家都做不到這個價格,這是中國製造最不可複製的能力。

但是中國也需要警惕,一是要防止低質量產品衝擊到整體制造業的形象;二是千萬要避免與全球技術的脫鉤,因為全球市場同步、技術也就是同步的,一旦技術上脫鉤,用一國之力對抗經濟全球化是很困難的。

保住中國製造業的優勢,其實最主要就是2點:

1,在內部推進市場化改革;

2,外部進一步融入世界經濟秩序。

這兩點看起來輕鬆,實際上需要很大的魄力。

“新基建”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拉動經濟?

之所以叫“新基建”,一方面確實是因為物聯網、5G等設備,與傳統的鐵路、鋼筋水泥等不同,另一方面,經濟學家已達成共識,傳統基建弊端較多,負面效應也不少,也就有了“基建狂魔”這個詞。

無論是基建還是“新基建”,都有著明顯地凱恩斯主義色彩。

但是,“新基建”畢竟是基建,肯定會拉動相關產業崛起,帶動一批就業。但“新基建”最重要的,不僅僅是這些,更是對未來的塑造:

我們回看歷史,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第三次工業革命,今天我們叫“第四次工業革命”,就是5G和人工智能等應用。每一次技術革命,都有一個重要特點:

新產業會重塑需求,而需求最終決定了供給,最終,新產業會重塑上一代產業的樣態。

什麼意思呢?比如說,第一次工業革命,煤動力取代了馬車,第二次是石油取代煤炭,第三次技術革命使得信息成為跟石油一樣重要的物資,並且誕生了滴滴打車、共享單車、美團外賣等一系列新經濟。

而5G、人工智能等,重塑的是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關係。

如果中國能夠完成既定計劃80%的“新基建”,就能成為全世界在信息技術、應用硬件層面上最先進的、最發達的國家。

只要硬件給定了,在軟件創新上,中國人的腦洞大極了,並且又擁有超大規模的市場,很多國家無法實現的模式,在中國都有無限可能。

退一萬步講,即使“逆全球化趨勢”走到極端情況,很多商業僅憑中國市場也能夠存活。當然,這種情況我們並不期待。

所以說,新基建的未來不在於基建本身,而在於“路通了之後,跑起來的無數車”。

這會是一個,非常具有想象力的未來。

是否看好A股的未來?

我的觀點是:長期看好A股。

此次股市震盪,主要是受疫情影響,而不是發生了系統性金融風險。而且中國經濟“整體成長的基本面”也是沒問題的。

雖然近期2-3個月,股市會比較平穩,但是走出疫情,等新基建發揮效力,整體經濟一定會有一個大幅的提升。股市自然也就“水漲船高”,上證指數重回3000點不是難題,而且還會更高。

與大多數人看法不同的是,允廣也長期看好美股。

很多人看衰美股,包括很多專業機構也看衰美股。但其實,美國經濟這幾年反彈跡象非常高,而且美國依然是全球創新的中心,科技能力與工業水平仍然無可企及。

與中國不同,美國股市是其經濟的真實反映。所以美股不會像一些危言聳聽的言論,瞬間就會衰落。

大家都知道,巴菲特是股神。有人測算過,如果在1956年,你的祖父母給你10000美元,讓你跟巴菲特共同投資,現在你應該擁有27000多倍的驚人回報,而同期的道瓊斯工業股票平均價格指數僅僅上升了11倍。

其實,根據《投資收益百年史》和《巴菲特投資學》《滾雪球》等理論,要獲取股市收益,基本條件就是兩個:1,買到好公司的股票;2,以公司所有者的心態長期持有。

這個理論加上“分散投資”的概念,就衍化成像橋水這樣對沖基金的策略,核心概念就是:用槓桿擴大收益,用空頭平滑風險。

說白了,就是用時間,來獲取整體股市“水漲船高”的收益。

“網紅經濟”還能走多遠?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先弄清楚,為什麼會有“網紅經濟”?

無論是李佳琦還是薇婭,他們的帶貨能力都非常強。李佳琦5個半小時帶貨353萬,1分鐘內售罄14000支口紅,還創造了一個“30秒塗口紅最多”的吉尼斯記錄……

直播屆流行這麼一說法:“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李佳琦說OMG。”

現在各領域都在帶貨,包括一些大的家電產品,像冰箱、電視,以及華為手機等,都會找網紅直播。

為什麼“網紅帶貨”有這麼大的魔力?一個很本質的原因是——消費是一個不斷自我暗示的過程。消費者內心希望,自己買的東西是好的、是對的,這個過程需要內心的不斷確認。

其實,當你想買一樣東西的時候,往往是研究過很多次,對比過參數等,但就是下不了決心,或者同等型號不知道選哪個款式、哪個顏色好。

網紅帶貨的魅力就是不斷地給你重複:“OMG,買它,就是這個款式!”“這個冰霜銀顏色的手機,是今年最流行的顏色”“這個口紅顏色好有誘惑感”……

通過這個過程,不斷地加深你心理的確認過程。

賣派克鋼筆的找了一個女主播,她是這樣說的:“派克鋼筆,是英國伊麗莎白二世女王御用的牌子哦~”

你看,主播其實就是不斷地暗示你,你的選擇是對的,連英國皇室那麼貴族的人,都用這個牌子,買這個肯定沒錯了。於是,消費者得到了自我確認。

除了心理確認外,人們還可以通過消費,來實現幻象的身份轉化。“你跟女王用同樣牌子的筆,彷彿你也有女王的氣質和高貴。”

直播帶貨還吸引人的一點在於它更圈層化、分眾趣味化,而且比較“真實”。

圈層化就是B站、鬥魚直播、虎牙直播、小紅書等,他們的人群是不同的。“真實”就是不同主播不用同一套話術,而是多彩多樣,有的直播“撿雞蛋”,有的直播種水稻,有的直播倒立健身等等。

德國學者萊克維茨,在《獨異性社會》中有這樣一個觀點:在“獨異性”社會里,主要是“關注度競爭”,程式化的生活隨時可以被拋棄,不同凡響的、更真實的人,才有吸引力。

所以,網紅帶貨究竟能火多久?

從歷史上看,自從人類有經濟,就有大咖帶貨。只是用的形式不同而已,有的用報紙、有用廣播,有的用視頻,只不過是從大咖變成了小咖,小咖變成了小小咖……

可以說,只要人類還要消費,“網紅帶貨”就會一直存在。

是否會出現“報復性”消費?

現在,很多人講“報復性消費”。

但實際上,“報復性消費”是個偽概念,或者至少是個片面的概念。

很多人會說:“不對呀,難道疫情之後,人們不會出去消費、出去聚餐、出去旅遊嗎,最近都憋壞了呀?”

會的,但是餐飲消費的量總是有限的。人吃多少東西,不會隨著“報復心情”而增加太多。旅遊的話,大部分人也都是先前的計劃,或者本就該出去玩的。

所以說,叫“反彈”更準確。但基本上不要對“超越常規的,額外的消費”抱太多期待。

我更擔心的是疫情中的“佛繫心態”,會長遠地影響消費經濟。

大家都知道,日本這幾年流行“低慾望社會”,就是年輕人追求“無慾無求”,飯隨便吃兩口就好,房子根本不想買,衣服以簡單、平價為主,追求“極簡生活”“斷舍離”“小確幸”。

其實,中國的“佛系青年”“宅文化”在95後和00後中也非常普遍,疫情期間,遊戲產業十分火爆,王者榮耀、和平精英,以及SONY的PlayStation都有很好的銷售。

這種文化一旦形成,互聯網的便利,宅經濟的舒適,會使得年輕人更懶得出門消費。

這種心態和文化,值得我們警惕。

在線經濟,會摧毀線下實體店嗎?

疫情加速“在線經濟”爆發,對大型商超的影響還是很大的。

很多人擔心線下經濟會被摧枯拉朽般瓦解。如何重振實體經濟?有一個可以借鑑的“小招數”:

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小便利店就會越來越火爆。歐美、日本、中國臺灣地區等,遍地都可見各種小便利店。

歐洲的便利店佔零售額的5%-6%,而中國只佔不足2%。

大概3000人,就可以維持一家小便利店的生存:日本有1.24億人口,有5萬多家便利店。美國是3.3億人口,有15萬多家小便利店。

按照這個數據推算,中國14億人,按照6000人一家店的數據保守估計,也需要20萬個小便利店。

所以說,小便利店其實市場是很大的。

而且,這幾年全國各地都流行“都市圈”,“15分鐘便民商圈”等概念。上海很早就有這個提法,濟南也要求,要到2021年,在中心城區共計佈局114個“15分鐘社區便民商圈”。

全國各地這類政策非常多,北京甚至在2018年下發19條舉措,對便利店的註冊、審批進行放開,對新開門店最高給予500萬元的補助。

這也是天貓、京東,全國佈局小店的策略和思路。

社區小便利店能夠隨時讓你買菜、買水果,買生活用品,比京東還快,而且缺口也比較大,未來的潛力值得大家思考。

疫情之後,最具增長潛力的行業是?

除了新工作模式、在線模式會有大幅崛起之外,疫情之後的社會,其實基本上等同於常態化社會。

儘管國際格局會改變,大國博弈會有新形勢,但從中觀的社會、企業層面來看,仍要追求常態化發展。

在中國做企業、做商業,很重要的一點在於:你要看清大趨勢,在“大趨勢”中找到“小趨勢”。

按照清華大學教授魏傑的說法,未來有3大支柱產業:

1,戰略性新興產業

2,服務業

3,現代製造業

回顧改革開放40年,那些成功的企業,都是抓住了時代的趨勢。就像張瑞敏說的:“海爾只是踏準了時代的節拍。”

這三個“大趨勢”下,一定會有無數的“小趨勢”。比如說新能源、新材料、智能機器人、節能環保等,都屬於戰略新興產業之一。

所以說,做商業看《新聞聯播》很重要,要理解國家的戰略規劃。另外要理解時代訴求,在一個成長性領域,做精、做深,紮根下去。現實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

比如節能環保領域的汙水處理;製造大飛機的特種鋼鐵;最近特別火的“互聯網+醫療”;

電視劇《安家》的現實原型YOU+公寓,就是抓到年輕人的“租房升級”的訴求,打造“家”氛圍的訴求。

再比如“消費養老”興起、託老所興起,智能汽車充電樁興起等等。

“大趨勢”+“小趨勢”這個思路,值得大家研究。

該如何看待未來5-10年?

丘吉爾的成敗告訴我們,越是至暗時刻,越要堅持下去。

疫情之下,很多人承受著大量的挫折和痛苦。但是六和集團創始人曾經說過一句話:

“凡事往好處想、好處做,就會有好結果。”

陳春花老師曾經舉過一個例子,就是2003年時候,她出任六和集團總裁,一上任就遇到很多困難,生產無法進行,出口的農牧產品因為“非典”被日本退回。

春花老師趕緊帶領企業自救,幫企業完成了出口和內銷並舉的業務結構轉型,實現100%的增長。

所以說,有積極心態,遇到任何變化都可以看到機會。未來就是不確定的時代,黑天鵝其實是常態,如何應對?《公主日記》中有一句話:

勇氣也許不能所向披靡,但膽怯卻根本無濟於事。

對於未來5-10年的經濟,日本大前研一說,未來是“低增長社會”。也就是我們通常理解的“經濟新常態”。

破解這種新常態,需要三方努力:

國家層面,繼續深化改革,讓市場和制度紅利,承接先前的人口紅利;

企業層面,要知道“低增長”不是不增長,市場高度成長你需要“跑馬圈地”,市場常態化你就要紮實品質和品牌,做不可替代的“差異化”。

個人層面,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徵。70多年前,抗日戰爭都沒有打贏;40多年前,還沒有改革開放;今天這個時代,是歷史上少有的“充裕社會”,人們不再食物短缺,並且集體富裕,更應該看重的是個人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