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自律觀引熱議:別假裝努力,結果不會陪你演戲

1.

近日,又一個新詞“選擇性失憶”火了,形容的是那些記憶力只有1秒鐘的年輕人。

90後自律觀引熱議:別假裝努力,結果不會陪你演戲

這些年輕人更關注的是當下的快樂,窮和購物慾是他們的第一生產力,他們堅定不移地奉行享樂主義原則。

90後自律觀引熱議:別假裝努力,結果不會陪你演戲

這種矛盾性自律,讓我想起來之前的“朋友圈式自律”。

90後自律觀引熱議:別假裝努力,結果不會陪你演戲

有一段時間,朋友圈都在流行立flag、打卡習慣養成行動。很多人在朋友圈打卡,想通過21天習慣養成法改變自己。

我的朋友C,當時深陷六級考試和肥胖的泥沼中,興奮地加入浩浩蕩蕩的打卡大軍。她自信地給自己制定了目標:半年內重拾英語,減肥30斤。

半年後,我再見到她的時候,她還是在向我抱怨苦刷六級而不過的痛苦。我問,你這半年不是一直在打卡嗎?沒有效果嗎?

她說:“立下flag後,我確實想過努力。為了激勵自己,我一口氣買了很多課,還去買了健身房的年卡。但是堅持打卡沒幾天,就被考試、朋友約會什麼的牽絆著,開始斷斷續續了。到後來,我連碰都懶得碰了。

這半年我唯一堅持下來的,就是每天動動指頭在朋友圈打個卡。”

這樣的自律,僅限於朋友圈。

明明什麼都沒做,什麼目標都沒達成,卻要在朋友圈通過打卡為自己打造一個隨時會被熟人拆穿的自律人設,倒也不必。

這時的打卡,已經不再是督促自律的一種方式,只不過是對外展示炫耀自己自律生活的一種包裝罷了。

但是,假裝自律,生活絕不會陪你演戲。

90後自律觀引熱議:別假裝努力,結果不會陪你演戲

2.

那個曾在《武林外傳》中飾演佟湘玉的閆妮,曾經苦惱於這個角色太深入人心,“中年婦女”印象定型,導致自己戲路變窄。後來,她沉寂了一段時間。再出現在快本上時,她的小蠻腰、筷子腿,迅速制霸熱搜,讓人驚呼“逆生長”。

90後自律觀引熱議:別假裝努力,結果不會陪你演戲

當談及她的變化時,她自己只是簡短的幾筆帶過:“少吃多動”。

原來,在她沉寂的時間裡,她下定決心改變自己“氣質不咋地”的現狀,健美操、拳擊、瑜伽、跑步等等,什麼都練,拼命運動,在飲食上也嚴格監控自己,晚飯選擇少吃或者不吃。就這樣,她成功讓自己瘦下來三十多斤,成為了令人羨慕的“腿精”。

從來沒有什麼歲月從不敗美人的神話,只不過是美人從不服歲月罷了。

前幾天,清華大學發佈了一條關於正在校史館中展出的“清華學生計劃表”的微博,不過幾分鐘內,點贊轉發過萬,迅速登上熱搜。

90後自律觀引熱議:別假裝努力,結果不會陪你演戲

從早上6點鐘起床到次日晨1點鐘,該做什麼都寫了精確的計劃,每天過完後還要進行總結探討。這讓網友一邊驚歎於計劃表的精細度,一邊在微博評論裡“瑟瑟發抖”。

但隨後,也有很多接受媒體路訪的清華學生表示:自律比計劃更重要。

使清華學生卓越的,並不是這些精細的計劃,而是數十年如一日的對這些計劃的執行。沒有執行計劃的自制力,這些計劃不過是些空談努力的花架子。

90後自律觀引熱議:別假裝努力,結果不會陪你演戲

90後自律觀引熱議:別假裝努力,結果不會陪你演戲

蕭伯納說過:自我控制是最強者的本能。

自律的人,只不過是努力比別人堅持得更久,讓努力成為了習慣。

3.

自律者出眾,不自律者出局。

有些人總會有這樣的現象:

前腳說要減肥,下一秒就點了炸雞;

明知要早睡,卻忍不住熬夜追劇或者打遊戲;

明知道這樣不行,卻還是為了一時的快樂選擇了墮落。

所有的自我放縱,最後都會變成打在臉上的巴掌。

為什麼要哭喪自己越來越高的體重?為什麼要抱怨自己睡眠不足眼袋濃重?當你自我放縱的時候,就應當預想到了這樣的結果。

世界500強的企業華為,在自己的企業實行一種員工末位淘汰制。

他們會在每次績效考核過後,把績效考核成績排名靠後的5%員工淘汰,讓其離職。

這種末位淘汰制看起來非常殘酷和不近人情。但是,正是這種殘酷的淘汰機制,使得華為員工擁有其他企業都沒有的激情和幹勁,正是他們的努力讓華為突破重圍,成就了一次又一次的不可能,在國內外市場上都獲得了極高的消費認同。

華為始終認為,對員工最大的負責不是養著他,而是逼迫他。

有人說,就算這樣,這樣的企業追求經濟效益的目的性太強,對自己的員工太不負責,不是一個合格的企業。

可是,退一萬步講,不採取這種末位淘汰制,什麼才算是對員工的負責呢?

讓他在一個位置上做重複性工作,安安穩穩呆了幾年,在他揹負著房貸、養老、育兒幾座大山後對他說:“對不起,我們有更合適的人,你走吧”?

可能直到這個時候,這個人可能才會意識到自己工作了這麼久,其實根本沒有多少進步。

但是到了這個時候,離職即失業。這時已經被舒適圈養廢了的人,很難短時間內找到合適的工作,更別談養家餬口了。

在職場上,只講功勞,不論苦勞。

企業不是慈善機構,即使是一個資歷十年的老員工,如果比不上新來的實習生的崗位核心力,他被裁的概率也會非常高。

舒適圈,正在對人們溫水煮青蛙。

舒適圈太容易養廢一個人了。它甚至什麼都不需要做,就可以讓你無知無覺地在泥沼裡越陷越深,最後被淹沒到徹底失去對危機的感知。

90後自律觀引熱議:別假裝努力,結果不會陪你演戲

4.

最近,浙大一位48歲的宿管阿姨因為標準英語口語走紅網絡,被大家稱為“寶藏阿姨”。

她叫郭紅萍,原本是全職主婦,在女兒考入浙大後,選擇去做浙大宿管。受到大學裡的學習氛圍感染,她覺得“自己還年輕,不能把時間浪費”,於是重新撿起了英語。

她下載了英語APP,只要一有空,她就打開手機,聽讀英語文章或對白,還經常進行真人英文對話練習,用英語和學生們打招呼。她鼓勵身邊的同事一起學習,幫她們抄了一份常用詞彙和對話表,發音不對的地方會幫忙糾正。

在這樣持續不斷的練習下,她的英語水平越來越高,可以和外國留學生流利交流,每次真人英文對話練習都能得到八九十的高分。

而現在的她也開始摩拳擦掌,準備考幾個專業級證書回來,攻關兼職翻譯方向。

自律的人,老天都不忍辜負。

那麼,作為普通人的我們,應該如何做到真正的自律呢?

一、制定目標,循序漸進,小目標小步走。

所有優秀背後,都是苦行僧般的自律。

萬科集團的創始人王石,是業界大佬們公認的,靠高度自律成功的企業家。他在47歲時用5年時間完成了兩次爬珠峰,60歲在國外騎自行車、學習外語4年。

然而已經67歲的他,依然沒有放棄自律。他每天堅持做力量訓練,制定每天、每月的計劃表格,每次完成15個引體向上,他都會在表格裡劃掉一格,幾個月下來他已經做了1000個引體向上。王石用一點一滴的小計劃,讓自律變得可以簡單操作,由不適感變得舒適,再有動力完成目標從而形成良好的習慣。

在制定自律目標時,我們以時間軸來制定長、中、短期目標。比如先制定好3-5年大目標,然後,再把它們分解成以年、季度、月、天、小時為單位的小目標。首先從短期目標著手,制定詳細的實施計劃,小目標小步走,每達到一個小目標,都要回頭看一看,有沒有偏離我們正確的方向,一步一個腳印實現自律的目標。

切忌貪多貪快,實現每一個實現的小目標,就是幫助我們去衝刺大目標的助推器。

90後自律觀引熱議:別假裝努力,結果不會陪你演戲

二、具備積極的心理動機,才能真正實現自律目標

積極、強烈的動機是自律最好的動力。

不是自律太難,而是動力不足,我們常常半途而廢,多半是心理動機出現偏差。

心理學家這樣解釋我們的心理動機,我們都具備最基本的、積極的心理動機,它們是:

第一、關聯性:感知自己與目標之間的關聯。

第二、自主性:能按自己的意願做出決定或行動,更有助於目標的達成。

第三、熟悉度:知道自己有能力處理好手頭的事情,並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

不是自律太難,而是誘惑太多,紛繁的社會生活常常會讓我們很難堅持。這時,我們要學會分辨心理動機,問自己四個問題:

第一、我為什麼想要達成這個目標?

第二、把上面這些理由分別列出來,分辨哪些是我們內心想要做到的動機,並且是意願強烈。這幾點就有可能幫助我們最終達成目標。

比如:它能體現你的價值感嗎?它能改善你的生活質量嗎?它能幫助你成為你想成為更好的自己嗎?

當這些心理動機被滿足時,克服困難和阻礙會變得容易些,完成了目標能使我們感受到人生更幸福,身心也更加健康和堅強。

90後自律觀引熱議:別假裝努力,結果不會陪你演戲

三、做情緒的主人,自律可以引領我們走向成功

美國文學家受愛默生說:“英雄並不比常人勇敢,他只是比常人多勇敢五分鐘而已!“

自律本身就是逼自己跳出舒適圈的過程,痛苦和壓力不言而喻,有些人會在中途被這些不適感嚇倒,甚至想逃避,然而越迴避壓力,越容易感到不安和失落。

當我們面對壓力時,學會管理情緒會讓自律變得更加容易。

第一、我們要學會重新定義壓力,改變對壓力的看法,視它為成長的動力,不逃避、不害怕,並接納它,因為壓力是成功的附屬品,無法擺脫;

第二、當壓力引發的負面情緒出現時,是我們提醒自己打起精神堅持下去的信號,再多堅持一會,我們會發現從一次次承受壓力經驗中成長;

第三、學會和負面情緒好好相處,接納當下的情緒,不去和它抗爭,因為越抗爭壞情緒越逼緊你。壞情緒不是我們的敵人,它是我們學會勇敢的好夥伴。

讓我們學會視壓力為動力,做情緒的主人,快樂地自律,這樣的自律必能引領我們走向成功。

我一直相信一句話,所有措手不及,不是說沒有時間準備,而是有時間的時候沒有準備。

放棄了自律,等於將機會和榮光向自律的人拱手相讓。嘗試自律一開始可能非常痛苦,但是,最痛不過辜負自己的心痛,最苦不過無法堅持的苦澀。

康德曾說:所謂自由,不是隨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

不要讓自己在渾渾噩噩的生活中沉淪,因為今天每一份努力,都會在未來的某個時刻以另一種美好的形式饋贈給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