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結拖延症》:拒絕拖延,方能遇見更好的自己

有人說,這個世界上無事不拖的人確實難找,而從不拖延的人也屬實罕見。

事實上,我們都會拖延,只不過拖延的程度有輕有重。

如果我們在生活中可以終結拖延行為對你帶來的干擾,那麼你就可以讓自己的人生活得更加的精彩、充實。

《終結拖延症》:拒絕拖延,方能遇見更好的自己

拖延症令你負重前行

克服拖延問題,從自我覺醒開始

1.什麼是拖延症

拖延就是把重要和有時限的事情,推到其他時間延期去做的不良習慣。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難免會對一些即將要做的事情而感到厭煩和牴觸,而這種情緒附帶著一種促使我們轉移注意力的衝動。讓你經常習慣性的將我們的注意力轉移到其他“簡單快樂”的事情上,因此造成拖延。

《終結拖延症》:拒絕拖延,方能遇見更好的自己

案例:

簡是一家公司的財務分析師,他的任務是要儘快完成季度財務分析報告,在拖了一段時間後,他決定今天必須要完成這個報告,看看下面發生的故事:

  • 簡剛要坐下寫報告,他突然發現草坪草太高了,他得去剪草;
  • 剪完草後,正好看見了鄰居,就走過去閒聊了一會兒;
  • 吃完晚餐後,有點小困,就決定小睡一會兒;
  • 小睡一會兒後,打開電腦,不由自主地看了一會新聞,又打了會兒喜歡的遊戲,太晚了,還是睡覺吧,明天早點起來再做;
  • 一覺睡到早上7點,他匆匆起床,準備上班,根本沒時間寫報告;
  • 忙乎了一早上才把手頭的事處理完,他午飯還沒吃,趕緊寫報告,但已經趕不上下午4點的截止時間了;
  • 他疲憊不堪,只好向老闆申請延期一天,老闆無奈同意了,他終於完成報告了,內心憤怒不已,發誓下次一定不再這樣。可是下一次報告任務,他的拖延行為一如既往。

沒錯,拖延的行為很普遍,不是你在拖延,就是你身邊的人在拖延。

2.認清拖延症的本質我們很多時候忙了一整天,可是回過頭來你會發現,你自己好像沒有什麼推進;有很多事承諾了要做的放在那裡,一直都沒有做,這就是拖延導致的問題。

從本質上講,拖延症心理最根本的動機是來自於“完美主義”,而這個完美主義是你太在乎你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完美形象”。

《終結拖延症》:拒絕拖延,方能遇見更好的自己

你特別怕自己全力以赴的去做了一件事,結果這件事還沒有做好,所以很多人總是給自己設置障礙,讓自己表現的“不認真”,為自己的沒有做好的事情找到理由,這樣才能保證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高大形象。

拖延的行為確實很普遍,拖延也不是個非黑即白的問題,每個人都會拖延,只是輕重程度不同,所以每個人不要給自己貼上拖延的標籤,這會影響到自我的評價。

很多時候,拖延更多的是一個人給自己逃避壓力的理由,也成為了其懶惰的藉口。

法國著名心理學家朱爾斯·貝約爾認為:“絕大多數人的目標是不動腦子的的生活。”

拖延的事時間都用來幹什麼了呢?比如看微信、打遊戲、看電視、刷抖音、看直播......

不拖延就意味著你此刻就要開始動腦,而很多人都覺得我現在幹什麼都行,就是不要讓我動腦就好。

在這種情形下,幾乎無需怎麼動腦,所以人的腦電波狀態更接近於“自動駕駛”。但讀書時人的腦電波是動起來的,所以喜歡看書的人少,喜歡看電視的人更多。

而拖延不是一個簡單的逃避行為,而是一系列的想法、情緒、行動。

3.拖延的四種類型

據統計,全世界有25%的人有拖延症,但有拖延行為並不代表有拖延症。就像有強迫行為不代表有強迫症是一樣的道理。

簡單的“小拖延”也未必就是拖延症,但如果拖延行為給你造成了人生的挫敗感,對自己的評價很低,給你帶來了痛苦感,那這種亦可確定為拖延症。

《終結拖延症》:拒絕拖延,方能遇見更好的自己

  1. 期限性拖延:任何的工作都是由時間表、工作流程和截止日期來安排的,而期限性的拖延傾向於推遲有時間限制的事物,人類對那些看起來複雜模糊前景不明確的工作,更傾向於拖延。
  2. 個人事務拖延:大量的個人事務往往沒有明確的時間限制,看起來好像並不是拖延,但其實是潛在最為普遍的拖延;比如計劃一場旅行,遲遲沒有訂票決定什麼時間出發去哪裡......
  3. 簡單拖延:很多人喜歡把簡單的事情拖延下去,簡單或看起來不重要的事情而去拖延,也就是不作為,當你覺得不順手、或者不愉快的時候,心理上產生的抗拒、退縮。
  4. 複雜拖延:來自於比較複雜的心理學活動,複雜的拖延往往伴隨著“自我懷疑”或“完美主義”,是有一個人身上多重的因素而產生的,你可以拆分這些層次,逐個擊破。

4.三種方法自我調節

拖延有很多原因,比如逃避壓力,害怕失敗的焦慮,認為不是最好就是失敗的完美主義。

當遇到拖延行為時,拒絕那些拖拉的衝動,強制自己立即行動,克服拖延。

《終結拖延症》:拒絕拖延,方能遇見更好的自己

  • 情緒方法:
    拖延很可能是因為一些不愉快的情緒引起的,你想避開這種緊張、不快,想要用一個更加安適的行為來轉移情緒,進而替代心中的不愉快。
  • 認知方法:重新思考你的思維和行為方式,改變本能的負面認知,轉變消極的思考方式。
  • 這些負面情緒主宰你的心態時,拖延就成了自然反應,因此你必須學會跨越情緒上的障礙。
  • 行為方法:當你拖延時,十有八九是在用一些壓力小或不太重要的事情來替代被拖延的事。積極主動控制你的分心行為,養成良好習慣。

5.改變拖延五步法

覺察:首先要對自己所想所作所為警覺和敏銳起來,對你的思考進行再思考,讓目標更加清晰,在行動中要始終進行自我調節,增加高效率行為。在拖延你要善於察覺到自己感受到的壓力是什麼類型,進行評估。

行動:你對你的想法進行積極的測試,反思你追求積極結果的過程,看它帶來那些觀念的和情緒上的改變。比如當你在做某件事時,你又有一種分心的衝動,你可以堅持忍受5分鐘,看看會發生什麼。

《終結拖延症》:拒絕拖延,方能遇見更好的自己

調節:調節是認知整合的部分,在這一步中,拖延和高效並列、衝突,你輾轉其中。比如你在“明天再做”和“立即行動”中痛苦著,你這時候可以比較這兩種方式你各得到了什麼,是什麼讓你推遲的,你檢視一下那些藉口和理由能帶給你什麼,讀書會的書友們,可以運用正念的方法將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感受來。

接納自己:你要接受真實的現實是什麼,而不是你心中的那個應該是什麼,接納自己能增強你的忍受力。如果拖延了,好吧,那確實是在拖延,不過能做哪些事讓自己好起來呢?如果做了,你學到了什麼。

自我實現:這是一種類似高峰體驗的過程,比如假如你要重新來一次你的人生,你會採取哪些重要行動,你能克服拖延症嗎?調節你的思想和行為,你是否就能很好地完成任務?當你克服拖延症時,你覺得自己在哪方面進步了呢?

最後,非常推薦大家閱讀《終結拖延症》這本書,拒絕拖延,方能遇見更好的自己。

PS:大家喜歡就點贊,有用就關注,感悟請留言,你的支持是我繼續創作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