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蘊章歐楷永字八法淺析


田蘊章歐楷永字八法淺析


永字八法

按照傳統的說法,臨帖要從“永”字學起。為什麼呢?這裡有兩種說法:①王羲之是書聖,學字要學他的代表作《蘭亭序》, 而《蘭亭序》的第一個字就是“永”字,這種說法未免有些牽強;②“永”字筆畫很少,但筆法很多,學得“永”字可以掌握很多筆法,此

種說法具有說服力。

在學習點畫中,我們首先要弄懂“畫”的含義,“永”字本為五畫所組成,即點、橫折鉤、橫折撇、短撇和捺,但從書法角度卻把“永”字分為八畫,即點、橫、豎、鉤、挑、

長撇、短撇和捺,這是因為此八畫中包括著八種不同的筆法,概括了書法規則中的大部分筆法,因此初學者先寫好“永”字是解決點畫的關小好“永”字。下面就以歐陽詢《皇甫誕碑》中的“永”字為例(見上圖),將其中八種筆法分述如下。

第一筆,點,稱為側法。意思是所有點的寫法都不應取正勢;而應各有角度不同的斜側,斜側的角度又是因字而異。現在只談“永”字的點,無論是哪種風格的楷書都應向右下方傾斜,這一筆的寫法應是下筆虛而快,落筆實而緩,至筆腹落紙後,輕輕向後拉,接 著向左下方回鋒。寫出的點,應略呈三角勢,鍵步驟,並且不管學習哪種風格的楷書,都要先學好“永”字。下面就以歐陽詢《皇甫誕碑》中的“永”字為例(見上圖),即上、右、下各現一角,角不可太銳,點的左方略呈弧形。

第二筆,橫,稱為勒法。意思是橫畫的行筆較為直快,容易越軌,故應有控制,而勒字本身即有控制之意,但因“永”字之橫較短,所以“勒”在這裡的意義並不明顯,在後文“八法引申”中再做詳論。

第三筆,豎,稱為努法。“努”與“弩"通。意思是豎畫宜直宜剛,如張弓搭弩,氣勢逼人。“永”字之豎與其他字的取中之豎相同,必須保持垂直,不可左傾右斜,如功力不夠,筆管必然顫抖,造成豎畫出現鋸齒形狀,使全字失卻精神。寫此筆時,要橫下筆,稍頓即行,行筆既要穩重又要果斷,寫出的豎畫應挺拔堅實,兩端稍粗,中間微細。這是難度較大的筆畫,必須反覆練習。

第四筆,鉤,稱為趯法。趯,有蹺足向上踢起的意思。“永”字之鉤不應長,要求外方里圓,在完成豎筆以後,回鋒向上,調整筆鋒,再向下行至豎畫下端,順勢向上提起約45度角,提鉤時要筆尖向下,筆腹向上,慢慢提起,在將近完成時,速度加快,使之出現鉤鋒,呈尖形,卻又不可太銳,這個筆畫的難度也很大,應加強練習。這裡必須強調說明一點,鉤是末梢部位,豎畫是主幹部位,首先需要把豎筆寫好,若豎筆寫不好,鉤是不可能寫好的。

第五筆,挑,稱為策法。在這裡的含義是重起、輕掃,前慢後快。這一筆的難度主要在於起筆,方角比一般橫畫更為突出。不過,歐陽詢在寫“永”字時,此筆寫為仰橫,與永字第二筆的勒法接近。仰橫的斜度是左低右高,應是實筆,不似挑筆那樣前實而後虛,所以策法在“永”字中並無實際意義。

第六筆,長撇,稱為掠法。有指飛鳥掠過的意思。從“永”字的這個筆畫上也能看得出,它是從慢到快,從高向低,再由低返高的

一個弧形筆畫。此筆難寫之處主要是,起筆時

微粗,稍行即細,至腹部又加粗,尾部復為細收,特別是該筆的弧度難於掌握,它不可直

伸,又不可彎度太大,可,使人觀之有飄揚感。應使尾部稍有弧度即可,使人觀之有飄揚感。

第七筆,短撇,稱為啄法。啄,猶如啄木

鳥啄吃樹蟲時那樣穩健而迅速。寫好此筆關鍵

是起筆,須用藏鋒,務必寫出約45度的圭角。起筆要慢,行筆要快,收筆更要快,應寫得果斷。王羲之雲:“啄不可緩,緩則失勢。”

第八筆,捺,稱為磔法。磔,本是古代的一種酷刑,在這裡的含義是要把捺筆寫出刀

形,所謂“一波三折”即指此筆。而“三折”應是三個過渡:下筆時應藏鋒逆入,寫出一個小鵝頭的形狀,然後引鋒迅速下行,至筆腹落紙後,再慢慢抬筆平行直出,即可出現刀形。此筆難度很大,應反覆練習。


該文出自田蘊章老師關於歐楷永字八法的核心內容,關注我後面將整理永字八法引申的具體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