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復活》中托爾斯泰晚年的思想和歷史背景

文||觴陽雪

淺析《復活》中托爾斯泰晚年的思想和歷史背景

前言:

1899年,列夫.托爾斯泰歷經十年心血的長篇小說《復活》出版了。這是他繼《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之後的又一部匠心之作,也是他晚年對自己探索了一生的思想總結。

這部作品通過對農奴女瑪絲洛娃一生的悲慘遭遇和貴族聶赫留朵夫的懺悔經過,無情的揭露了沙俄殘餘農奴制下,統治階層的腐朽和貴族奢糜的生活面目,也撕毀了法庭教會偽善的嘴臉。

茅盾曾這樣評價:

“無情地撕毀一切假面具的特點在《復活》中最具有力地表現出來了。他成功地使用了對照的手法,正是在廣大農民的貧困生活與貴族地主階級的奢華生活的對照中,托爾斯泰無情地揭露了沙皇政府各級官員的極端腐敗,猛烈地譴責了地主階級土地佔有制度的不合理。”

足以見得這部史詩級作品的不凡之處。

淺析《復活》中托爾斯泰晚年的思想和歷史背景

淺析《復活》中托爾斯泰晚年的思想和歷史背景

【1】只有經歷了才會成熟(豐富的人生經歷下思想的轉變)

托爾斯泰是俄國十九世紀中期的現實主義作家。雖然身為貴族,但很小的時候父母就雙亡了。可以說早年的成長經歷,也是非常不幸的。

而成年後的他,先後擔任過文官,上過前線。尤其是在1852-1854年期間,參與了克里米亞戰爭之後,對他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也是在這段軍旅生涯中,他先後發表了《童年》、《少年》和《青年》等作品。

後來他離開了軍隊,又重新迴歸到酗酒好賭的娛樂圈。1856年之後,中尉退役的他先後到德意法等國遊歷,並創辦過子弟學校,辦起了教育雜誌。他對教育制度的研究和對哲學的興趣,也是一段豐富的人生經歷。

1866年,由於士兵希布寧無法忍受軍官的虐待而反擊被送上軍事法庭。托爾斯泰出席並前後奔走為其辯護,但最終還是被槍決了。這讓他對法庭和死刑產生了強烈的反對之情。

到了19世紀70到90年代期間,在全國饑荒困苦的大社會環境下,激發了他對世界觀的立場轉變。此時的他,深切體會到了人們飢寒交迫的窘境。也是在這段經歷中,他開始從宗教、倫理上來尋求解決社會矛盾的訴求。

這是一個漫長而持久的探索經歷。這段經歷讓他的思想徹底轉變,並以同貴族階級割裂,親自體力勞作來抗議自己周圍貴族的生活。

人們常說,只有經歷才會成熟。而成熟就是一個人的思想和觀念不斷崩塌重建的過程。托爾斯泰的這些經歷,讓他的思想和觀念逐漸發生了轉變。從而產生了與貴族出生不一樣的思想。

因此,《復活》這部作品其實就夾雜著自己的影子,而其中的聶赫留朵夫就是他的代言。事實上,《復活》裡的聶赫留朵夫的部分經歷描寫也同托爾斯泰的人生經歷有一些相似之處。

淺析《復活》中托爾斯泰晚年的思想和歷史背景

淺析《復活》中托爾斯泰晚年的思想和歷史背景

【2】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一個入世體驗的作家)

在《復活》的譯本序中,介紹了托爾斯泰對事的嚴謹。首先,他在農民饑荒困苦的時候,積極參與了當時的救災工作。因而親眼目睹了底層農民苦難的處境。這是他腦海中無法抹去的記憶,也是他一直尋求解救民眾飢苦的難題。

其次就是為了寫出更真實的內容,他專門考察了各個監獄的實際情,深入法庭旁聽了審判,並接觸了很多法官、囚犯、律師以及監獄看守等各種類型的人物。

經過對農村現實生活的調研之後,做出了客觀公正的分析,最終才開始投入到《復活》的全身心創作之中。

我們常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正是本著對寫作嚴謹的態度,才會寫出真實的情感。托爾斯泰通過入世的真實體驗,把自己內心的不平全都注入了作品之中。

所以在《復活》這部小說中,他把瑪絲洛娃的悲慘和聶赫留朵夫的懺悔都寫的淋漓盡致。作品的開篇有這樣一段話:

唯獨成年人,卻一直在自欺欺人,折磨自己,也折磨別人。他們認為神聖而重要的,不是這春色迷人的早晨,不是上帝為造福眾生所創造的人間的美,那種使萬物趨向和平、協調、互愛的美;他們認為神聖而重要的,是他們自己發明的統治別人的種種手段。

這是托爾斯泰對沙俄統治之下民眾飢苦的憂心,以及對統治階層強烈不滿的內心表白。

淺析《復活》中托爾斯泰晚年的思想和歷史背景

淺析《復活》中托爾斯泰晚年的思想和歷史背景

【3】要想改變現狀必須得鼎故革新,這就需要首先復活思想

社會的發展,都是人在佔據主導因素。沙俄統治下的社會,要想 還農民一個安定幸福的生活,必須鼎故革新,這就需要從上到下去復活思想。而作品的主線就是圍繞貴族聶赫留朵夫的懺悔反叛之路和瑪絲洛娃由墜落到渴望新生的過程,來表達作者對人們思想的復活。

(1)聶赫留朵夫精神上的新生

說起這個聶赫留朵夫,他其實是一個貴族階層的代表。但他生在貴族階層,卻有著不一樣的思想。他曾經的理念就是“正義不允許土地私有”。作為貴族,他曾苦惱過自己繼承的大量土地財產,但又不能放棄。

他也曾有過善良的一面,那就是卡秋莎懷孕被姑媽趕出家門時的難受心理。但是後來,精神上的昏睡,讓他成了一個貴族生活糜爛的代表,文中是這樣描寫的:

聶赫留朵夫見到女人很靦腆。正因為他靦腆,這個有夫之婦才想要征服他。這個女人是聶赫留朵夫參加選舉的那個縣的首席貴族的妻子。她終於把聶赫留朵夫引入彀中。聶赫留朵夫一天比一天迷戀她,同時又一天比一天嫌惡她。聶赫留朵夫起初經不住她的誘惑,後來又在她面前感到內疚,因此若不取得她的同意,就不能斷絕這種關係。

從這裡,我們也看到了聶赫留朵夫轉變後的不堪,也是作者對他的否定。但是作為托爾斯泰的代言人,如果就這樣繼續否定下去,也表達不了一個精神上的復活者該有的潛質。

事實上,當他在法庭認出瑪斯諾娃的時候。也是作者著手對他精神復活的開始。尤其是對他心理狀態的變化描寫,更表明了聶赫留朵夫是一個精神上還能復活的對象。文中是這樣描述聶赫留朵夫的懺悔決心的:

“卡秋莎,我原來怎麼說,現在還是怎麼說,”他特別鄭重地說,“我請求你和我結婚。如果你不願 意,我就像原先那樣,你在哪兒,我就在哪兒,你被髮配到哪兒,我就跟到哪兒,直到你願意。”

一個初期充滿理想的人,到淪為“獸性的人”,再到對瑪斯諾娃造成傷痛的懺悔,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從聶赫留朵夫到想娶瑪斯諾娃,到為瑪斯諾娃翻案的行動以及分散土地不遠千里的跟隨瑪斯諾娃去西伯利亞。這是聶赫留朵夫靈魂的淨化之路,也是他的懺悔之路。

而在這條懺悔之路上,寫出了聶赫留朵夫精神上的新生。也飽含了托爾斯泰對那些還沒完全無藥可救的貴族階層的強勁吶喊。

淺析《復活》中托爾斯泰晚年的思想和歷史背景

(2)瑪絲洛娃“靈魂”的復活

再看貫穿作品始終的瑪斯諾娃,一個純潔善良的姑娘。從失身於聶赫留朵夫開始,到淪為妓女,再到蒙冤入獄。這是多麼痛心的事情。

在這個過程中瑪斯諾娃的人生觀是這樣的:

茫茫塵世無非是好色之徒聚居的淵蔽,他們從四面八方窺伺她,不擇手段——欺騙、暴力、金錢、詭計——去佔有她。

這是一個社會底層女人受盡苦難與折磨之後的觀念,也是一個社會弱勢群體的悲哀。而當聶赫留朵夫決定贖罪的時候,她又這樣說:

“你今世利用我作樂,來世還想利用我來拯救你自己!我討厭你,討厭你那副眼鏡,討厭你這個又肥又醜的嘴臉。走,你給我走!”她霍地站起來,嚷道。

這是瑪斯諾娃對曾經傷痛的惱恨,也是她人格的復活。這種傷痛,反映出這個社會的殘忍和聶赫留朵夫這樣的貴族之奢侈糜爛。假如不是這樣的社會,瑪斯諾娃怎麼會變成今天的模樣呢?

事實上,瑪斯諾娃也的確是個善良的女人。通過聶赫留朵夫真誠的懺悔行徑,讓瑪斯諾娃的情感世界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儘管最終選擇了政治家西蒙松,但也對聶赫留朵夫給予了寬恕。

我們說寬恕是一種難得的品質。也正是瑪斯諾娃的寬恕,讓她自己的靈魂得以復活。讓她重新燃起了對美好生活的渴望以及人生活下去的終極意義。

淺析《復活》中托爾斯泰晚年的思想和歷史背景

淺析《復活》中托爾斯泰晚年的思想和歷史背景

【4】對現實社會的揭露和批判

通過對比的手法,刻畫出了鮮活的人物。用聶赫留朵夫前後的變化對比,以及瑪斯諾娃前後的思想變化對比,著重表達了自己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和對人性及思想復活的訴求。

作品通過聶赫留朵夫的視角,總結了沙皇俄國社會人性的殘酷冷漠:

聶赫留朵夫看出來,人吃人的事不不是開端於原始森林里,而是開端於政府各部、各委、各司,只 是在原始森林里完成而已;

這是對沙皇俄國最經典的總結。表達了托爾斯泰對宗教的現狀、法庭的敷衍塞責、貴族的虛偽墜落以及對獄卒的醜陋無比厭惡的心情。

正是這種人吃人的社會,才導致農民階層苦不堪言。而這些人吃人的殘忍,都來源於貴族階層的統治以及殘餘農奴制土地私有的迫害。

淺析《復活》中托爾斯泰晚年的思想和歷史背景

淺析《復活》中托爾斯泰晚年的思想和歷史背景

【5】刻畫的不只是一個故事,而是歷史背景下的產物(“俄土戰爭”以及“封建殘餘農奴制”)

(1)外部環境——俄土戰爭

通過研究歐洲歷史我們知道,俄土戰爭從17世紀就開始了,總共耗時兩百多年。這場戰爭一直持續到19世紀,是歐洲戰爭史上最長的戰爭系列。而18世紀後半葉,也正是俄土戰爭時期。

大家都知道:戰爭從來都是老百姓顛沛流離的主要原因之一。沒有和平的穩定,哪有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正是因為這場斷斷續續的戰爭,讓沙皇俄國的農民受盡了戰爭之苦,也飽嘗了戰亂的辛酸。

(2)內部矛盾——封建殘餘農奴制(嚴重的貴族地主土地私有化制度)

如果說俄土戰爭是造成百姓疾苦的外部環境因素,那麼封建殘餘農奴制就是沙俄人民內部的矛盾。因此我們要首先了解沙皇俄國政權的掌控者。

十九世紀末期,沙皇統治下的俄國社會是以貴族階層的地主掌握著國家政權,並控制著大量的契形土地。而在殘餘的農奴制度下,大量的底層農民唯有用高價去租種這些契形土地。

這樣以來,農民只能依附於貴族地主階層,並承擔著沉重的苛捐雜稅。如此下來,農民們始終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在這樣長期的積壓之下,兩個階級的矛盾就出現了。並且是一種非常不信任的東非大裂谷:

“這一套用不著。我們還是照老辦法好些。”有的人很不滿意地、甚至很不客氣地說。等到聶赫留朵夫提出要立契約,他要在上面簽字,他們也得簽字的時候,農民們反對得就更加激烈了。

這是聶赫留朵夫處理自己的土地時,農民階層對貴族不信任的最直接反應,也是人們內部矛盾的集中點。

也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托爾斯泰看到了問題的本質所在,心中產生了深厚的同情之心。

為此,當檢察官為他提供了真人素材之後,他就毫不猶豫的投入到了對現實社會猛烈的批判和對社會以及人民精神的復活之中。

淺析《復活》中托爾斯泰晚年的思想和歷史背景

結語:

一部作品,總是在一個特定的歷史背景下才會彰顯其獨特的價值。《復活》的出現,是俄土戰爭以及沙皇俄國統治的封建殘餘農奴制下的產物。

它的出版,是在為廣大受苦的人們尋求思想上的突破和精神上的復活,也表達了農民階層對貧苦生活不滿的訴求,更是對沙俄貴族地主階級掌控之下政權的批判。

列寧曾這樣評價托爾斯泰:

托爾斯泰是“俄國革命的鏡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現實主義”的“天才藝術家”。

足見托爾斯泰對俄國社會思想道德革命性建設的突出貢獻。

所以,《復活》不僅僅只是一部作品,而是提倡人們辛勤勞動和道德的自我完善,更是在吶喊全人類對生活合情、對生命法則的合理踐行和對美好家園的和平建設。

——End——

作者簡介:觴陽雪,一個山裡人,網絡新作家。記錄山上的故事,描寫山下的風景,與您共享山中的溫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