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追風箏的人》中的自我救贖|給犯錯的人一條成為好人的路

前言

《追風箏的人》是由美籍阿富汗小說家卡勒德·胡賽尼創作的一部曾經風靡全球的暢銷小說,小說講述了發生在阿富汗兩個少年之間的友誼故事。主人公阿米爾是一位富家少爺,可是卻偏偏嫉妒父親對僕人哈桑的偏愛,為了奪回父親的愛,並得到父親及周圍人的認可,阿米爾不惜背叛和傷害善良淳樸的哈桑,直至哈桑犧牲。多年之後,逃離到美國卻一直心懷愧疚的阿米爾,在父親去世後,終於揭開了謊言的面紗,哈桑其實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弟弟。

淺析《追風箏的人》中的自我救贖|給犯錯的人一條成為好人的路

為了完成對自己救贖,彌補時期犯下的錯誤,阿米爾在父親好友拉辛汗的指引下,踏上了一條“成為好人的路”,終於在時隔二十多年後,戰勝了內心的懦弱和恐懼,回到戰火紛飛的阿富汗,救出了哈桑的兒子索拉博,完成了自我救贖。

卡勒德·胡賽尼用他溫情細膩的筆觸勾勒了一段令人潸然淚下的故事,而那句經常出現在書中的話,已經成了名言:

為你,千千萬萬遍。

在這部小說裡,卡勒德·胡賽尼並沒有刻意的去醜化一個惡人,也沒有去刻意美化一個善人。也正如那句,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正如沒有無緣無故的恨。阿米爾縱使可惡,但他的惡裡,包含了他所處的生存環境,他對身份認同的追尋,以及他對父愛的強烈渴望,另一方面來說,阿米爾又是極其可悲的。

卡勒德·胡賽尼的偉大之處在於,它藉由阿米爾這個角色改變了大眾對這個世界非黑即白的誤解,對阿米爾內心形成的陰暗醜陋產生隱隱的共鳴,也隨他一同在自我救贖中獲得勇敢的力量。

01

阿米爾的少年犯錯階段

淺析《追風箏的人》中的自我救贖|給犯錯的人一條成為好人的路

阿米爾作為一個上流家庭的富家少爺,所有人對他都言聽計從,而哈桑作為哈扎伊人,來自於僕人的兒子,他們兩個人處於兩個完全不同的種族、地位和社會階層,卻因為同樣失去母親的原因,喝同一個奶媽的奶長大。不僅如此,父親在哈桑身上體現了超出主僕之間的偏愛。

阿米爾一方面要接收社會環境對哈扎伊人的嘲諷、歧視和壓迫,另一方面要面對家庭環境對哈桑一家人的無差別對待,這使他的內心產生了矛盾,這種矛盾使他在身份認同上邁出了錯誤的一步:即自身是高貴的,而哈桑是低賤的。

2.一方面來自對父愛的強烈渴望

阿米爾的母親在阿米爾出生時因為失血過多而死,這也是父親對阿米爾冷眼相待的一部分原因。阿米爾越是渴望獲得父親的關注,卻越是漏洞百出。在阿米爾看來,造成他在父親面前備受冷遇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父親所注重的品質全部集中在哈桑身上,哈桑永遠能把阿米爾襯托得懦弱膽小和卑微。父親對阿米爾的冷漠,對比父親對哈桑的偏愛,無疑在阿米爾幼小心靈中埋下嫉妒的種子。

淺析《追風箏的人》中的自我救贖|給犯錯的人一條成為好人的路

之後,追風箏比賽成為了阿米爾的人生的重要分割線,他終於有機會靠贏得比賽獲得父親的關注和認可,代價就是他面對親眼目睹哈桑被阿塞夫和他的黨羽凌辱而緘默不語。這是阿米爾對哈桑的第一次背叛。

之後的阿米爾內心感到愧疚和煎熬,他希望哈桑能懲罰自己,減輕他們彼此的痛苦,可是哈桑卻用他的忠心善良襯托出阿米爾的自私卑劣。阿米爾無法面對自己,他栽贓哈桑偷竊了手表,他知道父親最無法原諒的就是偷盜行為,希望能以此讓哈桑離開這個家庭。阿米爾以為這麼做就可以逃避眼前的一切。

這是阿米爾對哈桑的第二次背叛。

阿米爾和哈桑之間的矛盾,是他們在建立緊密依附關係的同時,卻又因種族和階級的巨大差異而產生分裂,是兩種社會階層的撞擊而造成的傷害。

小說背景中的哈桑作為哈扎拉人是阿富汗最受壓制的族群,他們有30%-50%的人群在喀布爾從事著沒有技能的苦力、匠人和看門人,他們長期處於社會最底層,壓迫導致了他們缺少民族認同感,哈桑所承擔的苦難,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種族歧視和集體迫害。

02

阿米爾的中年頓悟階段

“許多年過去了,人們說陳年舊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終於明白這是錯的,因為往事會自行爬上來。”

隨著戰爭的槍聲響起,阿米爾隨父親一同遠離阿富汗,狼狽的逃往美國。在美國,阿米爾終於獲得了完整的父愛,甜蜜的愛情,以及名人作家身份。可是當得知哈桑和妻子為了保護自己的家園在戰爭中喪命,更是為他內心增添了萬分的愧疚。

同時他迎來了人生的兩大挫折:父親的離世和妻子的不孕。生活的苦難讓他暗暗地認為這是一場命運的報復。

這時,父親好友拉辛汗給他指點了一條成為好人的路,回到阿富汗救助哈桑的兒子。同時拉辛汗告知了阿米爾事情的真相,哈桑實際上是父親的私生子。

也許是父親的嚴厲壓制了阿米爾的天性,導致他天性懦弱,遇事逃避的性格,此時的他恍然大悟,原來一直認為偷盜是這世上最不可饒恕的罪行的父親,卻犯下了最嚴重的偷盜。他偷走了阿米爾對真相的知曉權,偷走了哈桑對自己身份的知情權,他甚至偷走了自己母親的尊嚴。

淺析《追風箏的人》中的自我救贖|給犯錯的人一條成為好人的路

電影版《追風箏的人》片段

03

阿米爾的自我救贖階段

父親的錯誤讓阿米爾領悟到,每個人都會經歷從少年到成人的過程,每個人都會在這個過程中犯錯,而此時他不僅要完成自我救贖,也是在替父親救贖,做父親還未完成的事情。

阿米爾隻身前往阿富汗,找到了哈桑的兒子,也就是自己親侄子的索拉博。面對敵人的羞辱,他沒有退縮,耳邊不斷回想起哈桑的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帶著這樣的勇敢為正義而戰,他的嘴唇被對方打的裂開,他彷彿變成了童年時期哈桑兔唇的樣子。

終於勇敢的直面自己過往犯下的錯誤,他當他轉過身,哈桑勇敢、正直、堅毅的品行依舊由一道陽光照耀在他身上,給予他溫暖和力量。他感覺到自己終於和哈桑像同根同源的血脈般融為一體。

後記:

作者卡勒德·胡賽尼這部把人性的善良陰暗、戰爭的冷酷無情、社會的階級差異描繪的真實動情的小說,

很大一部分源於他有著同樣的人生經歷。他本人出生於阿富汗,在蘇聯入侵阿富汗後隨父親逃往法國又移居美國,他所出版的三部作品,大多數圍繞著十二、三歲的少年展開的,這也許和他在同齡時期跟隨父親離開祖國開始背井離鄉的生活有關。

但他自己向外界解釋的是,十二、三歲是一個孩童逐漸向成人世界接近的年紀,一個即將失去無辜與單純的年紀,一個處於"失"之邊緣的年紀,而"失去"也正是他所有作品的主題之一。

淺析《追風箏的人》中的自我救贖|給犯錯的人一條成為好人的路

在《追風箏的人裡》,“風箏”是阿米爾所“失去”的一種象徵,代表著一個人從少年走向成年時期所拋棄的某種天真純潔的天性,當我們決定讓風箏放飛的那一刻起,就註定了接下來要用其一生去追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