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追风筝的人》中的自我救赎|给犯错的人一条成为好人的路

前言

《追风筝的人》是由美籍阿富汗小说家卡勒德·胡赛尼创作的一部曾经风靡全球的畅销小说,小说讲述了发生在阿富汗两个少年之间的友谊故事。主人公阿米尔是一位富家少爷,可是却偏偏嫉妒父亲对仆人哈桑的偏爱,为了夺回父亲的爱,并得到父亲及周围人的认可,阿米尔不惜背叛和伤害善良淳朴的哈桑,直至哈桑牺牲。多年之后,逃离到美国却一直心怀愧疚的阿米尔,在父亲去世后,终于揭开了谎言的面纱,哈桑其实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

浅析《追风筝的人》中的自我救赎|给犯错的人一条成为好人的路

为了完成对自己救赎,弥补时期犯下的错误,阿米尔在父亲好友拉辛汗的指引下,踏上了一条“成为好人的路”,终于在时隔二十多年后,战胜了内心的懦弱和恐惧,回到战火纷飞的阿富汗,救出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完成了自我救赎。

卡勒德·胡赛尼用他温情细腻的笔触勾勒了一段令人潸然泪下的故事,而那句经常出现在书中的话,已经成了名言:

为你,千千万万遍。

在这部小说里,卡勒德·胡赛尼并没有刻意的去丑化一个恶人,也没有去刻意美化一个善人。也正如那句,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正如没有无缘无故的恨。阿米尔纵使可恶,但他的恶里,包含了他所处的生存环境,他对身份认同的追寻,以及他对父爱的强烈渴望,另一方面来说,阿米尔又是极其可悲的。

卡勒德·胡赛尼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借由阿米尔这个角色改变了大众对这个世界非黑即白的误解,对阿米尔内心形成的阴暗丑陋产生隐隐的共鸣,也随他一同在自我救赎中获得勇敢的力量。

01

阿米尔的少年犯错阶段

浅析《追风筝的人》中的自我救赎|给犯错的人一条成为好人的路

阿米尔作为一个上流家庭的富家少爷,所有人对他都言听计从,而哈桑作为哈扎伊人,来自于仆人的儿子,他们两个人处于两个完全不同的种族、地位和社会阶层,却因为同样失去母亲的原因,喝同一个奶妈的奶长大。不仅如此,父亲在哈桑身上体现了超出主仆之间的偏爱。

阿米尔一方面要接收社会环境对哈扎伊人的嘲讽、歧视和压迫,另一方面要面对家庭环境对哈桑一家人的无差别对待,这使他的内心产生了矛盾,这种矛盾使他在身份认同上迈出了错误的一步:即自身是高贵的,而哈桑是低贱的。

2.一方面来自对父爱的强烈渴望

阿米尔的母亲在阿米尔出生时因为失血过多而死,这也是父亲对阿米尔冷眼相待的一部分原因。阿米尔越是渴望获得父亲的关注,却越是漏洞百出。在阿米尔看来,造成他在父亲面前备受冷遇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父亲所注重的品质全部集中在哈桑身上,哈桑永远能把阿米尔衬托得懦弱胆小和卑微。父亲对阿米尔的冷漠,对比父亲对哈桑的偏爱,无疑在阿米尔幼小心灵中埋下嫉妒的种子。

浅析《追风筝的人》中的自我救赎|给犯错的人一条成为好人的路

之后,追风筝比赛成为了阿米尔的人生的重要分割线,他终于有机会靠赢得比赛获得父亲的关注和认可,代价就是他面对亲眼目睹哈桑被阿塞夫和他的党羽凌辱而缄默不语。这是阿米尔对哈桑的第一次背叛。

之后的阿米尔内心感到愧疚和煎熬,他希望哈桑能惩罚自己,减轻他们彼此的痛苦,可是哈桑却用他的忠心善良衬托出阿米尔的自私卑劣。阿米尔无法面对自己,他栽赃哈桑偷窃了手表,他知道父亲最无法原谅的就是偷盗行为,希望能以此让哈桑离开这个家庭。阿米尔以为这么做就可以逃避眼前的一切。

这是阿米尔对哈桑的第二次背叛。

阿米尔和哈桑之间的矛盾,是他们在建立紧密依附关系的同时,却又因种族和阶级的巨大差异而产生分裂,是两种社会阶层的撞击而造成的伤害。

小说背景中的哈桑作为哈扎拉人是阿富汗最受压制的族群,他们有30%-50%的人群在喀布尔从事着没有技能的苦力、匠人和看门人,他们长期处于社会最底层,压迫导致了他们缺少民族认同感,哈桑所承担的苦难,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种族歧视和集体迫害。

02

阿米尔的中年顿悟阶段

“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

随着战争的枪声响起,阿米尔随父亲一同远离阿富汗,狼狈的逃往美国。在美国,阿米尔终于获得了完整的父爱,甜蜜的爱情,以及名人作家身份。可是当得知哈桑和妻子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在战争中丧命,更是为他内心增添了万分的愧疚。

同时他迎来了人生的两大挫折:父亲的离世和妻子的不孕。生活的苦难让他暗暗地认为这是一场命运的报复。

这时,父亲好友拉辛汗给他指点了一条成为好人的路,回到阿富汗救助哈桑的儿子。同时拉辛汗告知了阿米尔事情的真相,哈桑实际上是父亲的私生子。

也许是父亲的严厉压制了阿米尔的天性,导致他天性懦弱,遇事逃避的性格,此时的他恍然大悟,原来一直认为偷盗是这世上最不可饶恕的罪行的父亲,却犯下了最严重的偷盗。他偷走了阿米尔对真相的知晓权,偷走了哈桑对自己身份的知情权,他甚至偷走了自己母亲的尊严。

浅析《追风筝的人》中的自我救赎|给犯错的人一条成为好人的路

电影版《追风筝的人》片段

03

阿米尔的自我救赎阶段

父亲的错误让阿米尔领悟到,每个人都会经历从少年到成人的过程,每个人都会在这个过程中犯错,而此时他不仅要完成自我救赎,也是在替父亲救赎,做父亲还未完成的事情。

阿米尔只身前往阿富汗,找到了哈桑的儿子,也就是自己亲侄子的索拉博。面对敌人的羞辱,他没有退缩,耳边不断回想起哈桑的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带着这样的勇敢为正义而战,他的嘴唇被对方打的裂开,他仿佛变成了童年时期哈桑兔唇的样子。

终于勇敢的直面自己过往犯下的错误,他当他转过身,哈桑勇敢、正直、坚毅的品行依旧由一道阳光照耀在他身上,给予他温暖和力量。他感觉到自己终于和哈桑像同根同源的血脉般融为一体。

后记:

作者卡勒德·胡赛尼这部把人性的善良阴暗、战争的冷酷无情、社会的阶级差异描绘的真实动情的小说,

很大一部分源于他有着同样的人生经历。他本人出生于阿富汗,在苏联入侵阿富汗后随父亲逃往法国又移居美国,他所出版的三部作品,大多数围绕着十二、三岁的少年展开的,这也许和他在同龄时期跟随父亲离开祖国开始背井离乡的生活有关。

但他自己向外界解释的是,十二、三岁是一个孩童逐渐向成人世界接近的年纪,一个即将失去无辜与单纯的年纪,一个处于"失"之边缘的年纪,而"失去"也正是他所有作品的主题之一。

浅析《追风筝的人》中的自我救赎|给犯错的人一条成为好人的路

在《追风筝的人里》,“风筝”是阿米尔所“失去”的一种象征,代表着一个人从少年走向成年时期所抛弃的某种天真纯洁的天性,当我们决定让风筝放飞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接下来要用其一生去追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