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貴族分治的角度,看待戰國七雄之一的楚國命運

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

楚國本是一個極為弱小的諸侯國,正式的建立是在周成王封熊繹為子爵時才正式的立國,但是因為爵位只是區區一個子爵,所以封地不僅小同時也大多是貧瘠之地,甚至在熊繹前往丹陽上任之時,鬧出了”鄀國盜牛“的笑話,熊繹想要祭祀祖先,奈何封地裡連頭牛都沒有,無奈熊繹只能在鄀國偷了一頭牛來祭祀祖先,楚人偷牛之事也是被後人津津樂道,不甘人後的楚人在熊繹、熊通的帶領下不斷開墾田地、發展農業、擴充軍隊,這才使得楚國從一個彈丸之地變成割據一方諸侯國,然而楚國在鼎盛之時卻因貴族分治漸漸走向滅亡,本文以貴族分治的角度來分析楚國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滅亡的。

一、楚國面臨的困境

以貴族分治的角度,看待戰國七雄之一的楚國命運


1.各國陸續變法改革,走上強盛之路

雖然說楚國人一直在不斷壯大自己,但是其他諸國也都爭相發展經濟與軍事力量,諸如秦王任用商鞅對秦國農業、吏治、軍事等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讓秦國煥然一新,迅速壯大;魏國重用李悝變法,同樣讓魏國的經濟和軍事得到極大的發展,著名的”魏武卒“也是此時誕生出來的...,不斷壯大的各國顯然都會為了自身的利益進行擴張,此時的楚國便是他們眼中的”大肥肉“,楚國一直固守舊習,守著老本,自以為家大業大,殊不知不進則退的道理,直到敵國大兵壓境時楚國人才意識到外面的世界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楚國雖不至於任人宰割,但是也不再是無人敢挑釁的存在。

2.楚國貴族掌權,只問家事,不問國事

在楚悼王時期,雖其是明君,但是當他向眾臣提出可有人前去阻敵,得到的回應卻是大臣們的鴉雀無聲或是各種推脫,此時的楚悼王很明白,楚國實行的貴族分治的制度,使得貴族們都尾大不掉,各自為私,都只考慮自己的利益,絲毫不在意國家大事,即便是在意的,也都是承襲家族官爵的無能之人居多,楚悼王明白這個國家再不做出改變,留給楚國的命運就只有任人宰割。

3.楚國人才流失他國

由於楚國長期奉行貴族分治,導致朝中官員皆為貴族子弟,普通寒士毫無入仕的機會,得不到重用的很多楚國人才都選擇投奔他國,例如楚人甘茂在秦惠文王攻打楚國時,全力輔佐秦王,幫助秦國擊敗楚國八萬餘人,俘虜將士七十多人;秦昭王時期,秦國相邦乃是楚人魏冉,魏冉輔佐秦昭王攻打楚國,命白起等大將攻打楚國都城,迫使楚國被迫遷都;秦始皇時期,楚人李斯在秦始皇統一各國的道路上,不可謂是一個不可或缺的人才...這樣的楚國被他國重用的人才還有很多,由此可見楚國當時雖然擁有最大的疆土但是最終被秦國覆滅,也是歷史的必然選擇,若是楚國能善用能人,或許又是一種結果。

4.外交關係混亂

雖然說春秋戰國是個及其混亂的時代,但是楚國畢竟也是疆土最大的一方,實力也是有話語權的,但是在外交上楚國總是三番四次的背棄盟友:

以貴族分治的角度,看待戰國七雄之一的楚國命運


(1)背棄秦國,加入合縱

在春秋時期,晉國強盛,為了應對霸主晉國,秦楚交好,後魏國又強盛,秦楚再次合作抗魏,魏國再強大自然也不是兩大強國的聯手,就在形勢大好之時,楚懷王卻認為魏國已經不足為懼,秦國才是他應該提防的,於是瞬間反水,加入了魏國組織的合縱抗秦陣營,於是五國聯軍浩浩蕩蕩的去攻打秦國,卻因內部不和,被秦軍大敗,楚懷王見形勢不好,讓楚軍迅速撤退,毫髮無傷的撤回了楚國,因此也讓其他合縱國心中不快。

(2)背棄齊國,交好秦國

齊國經過發展變得可以與秦國不相伯仲,此時的楚國成了兩國拉攏的對象,楚國上次背叛秦國自然不願意跟秦國交好,於是選擇了齊國,秦王見此情景便派出相邦張儀前往楚國遊說楚懷王,假意承諾楚懷王只要楚國交好秦國,就歸還商於之地給楚國,天真的楚懷王相信了張儀,楚國貴族們也都紛紛贊同,提前進入慶賀狀態,楚懷王隨即表面立場和齊國斷交,可是之後秦國並沒有如他所願的歸還商於之地,大怒的楚懷王興師攻打秦國,卻被秦國大敗,韓魏兩國見此情景,也順勢攻打楚國,使得楚國丟失了漢中地區大部分疆土,楚懷王送兒子入秦做人質,後楚懷王被囚禁死於秦國。

以貴族分治的角度,看待戰國七雄之一的楚國命運


(3)再次交好秦國,攻打韓魏

經過上次的教訓,楚國知道秦國勢大,是個暫時不能得罪的主,在秦國被齊韓魏聯軍攻打之時,楚國主動交好秦國幫助秦國攻打聯軍,想要一報當年韓魏趁火打劫之仇,最終秦楚成功擊退了齊韓魏的聯軍,但是好景不長,在秦國做人質的楚懷王兒子,生性太過頑劣,在秦國當街殺害了秦國大夫,秦國惱怒攻打楚國,齊韓魏見此情景,自然不能放過當初秦國跟班小弟楚國,於是四國聯軍便兩面夾擊攻打楚國,楚國不敵,傷亡慘重,丟失了無數疆土,此後的楚國再也沒有爭霸的能力,只能居於一方自保。

其實楚國混亂的外交,和內部貴族的分治,各自為政脫不了關係,一個國家內部都是以各自利益為先的各大貴族,各大貴族與其餘諸國的關係也是錯綜複雜,始終不能保持一致的意見,導致掌權者也成為了一個重度的“選擇困難症”患者,搖擺不定的外交方針最終讓楚國這艘大船漸漸駛入覆滅之地。

二、楚國的應對之策

面對種種困境,楚國的國君中不乏明君想要改變這一現狀的,這裡筆者只列舉其中較為典型的吳起變法:

1.吳起變法

在楚悼王時期,面對楚國所面臨的困境一籌莫展之時,吳起離開魏國來到了楚國,當吳起來投靠楚王,楚王並沒有因為吳起是一介布衣而輕視吳起,楚王在和吳起經過一番長談之後,立刻任命吳起為百官之首的令尹,讓吳起全權處理楚國的改革之法,吳起上任後首先提出了裁剪官員的做法,吳起知道要將楚國徹底改變就得先解決楚國的貴族分治、中央集權渙散這一問題,通過裁剪貴族官員,不僅可以節省國家的俸祿支出,還能削減貴族的勢力;其次吳起將貴族的私兵收編,擴充軍隊,加強訓練,使得楚軍成為一支紀律嚴明、訓練有素的軍隊,在強盛軍力的支持下,吳起率兵南征北戰,不僅收復了楚國之前被侵佔的領土,還將楚國的疆土再次擴大了很多,使得楚國再次走上強國之路。

以貴族分治的角度,看待戰國七雄之一的楚國命運


2.反對之聲

然而,吳起的大變革得罪了無數的貴族勢力,貴族們都想方設法的想要楚掉吳起,但是有楚悼王作為吳起的後盾,吳起才能得心應手的進行著這些被貴族深惡痛絕的改革,令人遺憾的是好景不長,正當楚國迅速壯大之時,楚悼王卻不幸病逝,吳起失去了依靠,貴族勢力們怎可能放過這樣的機會來除掉這樣一個仇人,當吳起征戰後回來弔喪楚王時,貴族們提前安排了刺殺吳起的人,最終吳起跟隨楚王一同離去,未能繼續他的改革大業,楚悼王之子繼位後僅僅以侮辱楚王屍體罪將貴族七十餘人斬殺,並未對吳起做任何的追封犒賞,最終和貴族勢力妥協,似乎楚國沒有這樣一個人出現過一樣。

吳起變法最終以失敗而告終,這次變法是楚國唯一的一次從根本上改變內部政權讓楚國走上霸主之路的機會,無奈這個難得的機會卻跟隨楚悼王的突然病逝而夭折了,楚國的貴族們雖然收到了這次變法的打擊,但是貴族的根基並沒有被動搖。

三、楚國貴族最後的團結

楚國就在這樣的貴族分治下延續了幾百年之後,也終於迎來了滅亡,然而令人諷刺的是,在最後的生死存亡之際,楚國的貴族們居然忘記了自身的利益,終於團結在了一起,在秦國滅楚之時,楚軍貴族將領項燕帶領楚軍大敗秦國二十萬大軍,威震天下,然而也只是強弩之末,次年秦國集結六十萬大軍,橫掃楚國以及南越等地區,不給楚人留下一絲的機會。

以貴族分治的角度,看待戰國七雄之一的楚國命運


小結

清人顧棟高這樣評價楚國“楚以令尹當國執政,而自子文以後,若敖氏、成氏、陽氏,皆公族子孫,世相傳授,絕不聞以異姓為之”

由此可見,貴族的勢力深根於楚,對於任何想改變的人來說,都是積重難返,楚國沒有抓住變革的好機會,在戰國的混亂環境中,依靠貴族勢力,顯然是負重前行,難以長久,知人善用,善納良才,才是每個強盛國家的共同點。

參考文獻:

《史記·楚世家》

《國語·晉語》

《清華簡·楚居》


分享到:


相關文章: